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徐东埭村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徐东埭村隶属:云龙镇
区划代码:330212108代码前6位:330212
长途区号:0574 邮政编码:315000
车牌号码:浙B行政级别:村
徐东埭村相关网站: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前,书信来往是信息传送特殊工具,那时在信封只要写上宁波南乡徐东埭某某房某某某收,书信就会正确无误地寄送到你的家中。
  按《鄞县通志》记载,因鄞县地理环境因素,分为东乡、南乡、西乡三个区域,鄞县隶属于宁波府管辖,俗称为宁波东乡,宁波南乡,宁波西乡。历史上有一句流行语:“南乡十八埭,东乡十八隘,西乡十八耷,事实上确有其事,确有其地名,南乡十八埭曰:徐东埭、周家埭、应家埭、西王埭、夹家埭、王家埭、孟家埭……。十八埭之中徐东埭为最大,这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口素养、文化教育、农业、集市贸易、宗祠庙宇规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他记录着旧时徐东埭村的辉煌历史。
  南宋后期,徐公景山之后裔永宁之子湛之定居于鄞塘乡龙舌发迹,名曰徐东埭,地名至今永恒不变,目前已传34世到德字辈850年历史。

  据会稽志记载:吾族徐东埭,其民勤於身,俭於家,奉祭祀,有禹之遣风焉。汉书地理志曰:吴粤之君好勇,故其民亦然,吾於著姓北平,出自伯益,佐禹敷治,过化存神,自宋时迁居龙舌。
  徐东埭与后小房都属徐姓,0发族地在村中漕头,龙舌湾、漕头往东是徐东埭,漕头往西为后小房,后小房是0某代小儿子居住地,后小房名字由此而来,徐东埭村村民有91个姓,此徐姓为主,目前户口在册徐姓人数678人,云龙镇徐姓人数最多,而徐东埭村徐姓人数列全县各村徐姓人口之首。
  徐东埭村地处平原稻区,世代以农耕为主,据大房派族谱记载,0勤劳加节俭,置田之风盛行,到1930年,东到山港潭(横溪镇栎斜丁湾),南至荷花桥的童家漕,西至丽水乡(姜山镇),北至下庵普济寺,都有徐东埭村土地足迹,当时全村土地面积达3800余亩,这数字里面,相当一部分是祭祀田(大家田),有祠堂宗田,有堂房宗田,徐东埭有二个祠堂,徐东埭祠堂(东海名宗),后小房祠堂,全村有82房族(墙门)习称八二房,从墙门数量来看我想没那么多墙门的房吧?就象现在的公交线路计数而已,祭祀田(大家田)是出租于无土地农民种植的,在每年阴历年底,族里宗长派人去收取祖谷,以供祠堂宗日常开支和购置土地及资产,堂房里要数后小房老屋房,新屋房,土地最多,是最富有房族。
  在明嘉靖,隆庆年间,太公购置栎斜岙山至陈家岙山林,面积1200亩,加上原来杨氏太婆随嫁山250余亩,共计山林面积近1500亩,对平原地区来说,有田有山,在平原地区可谓首屈一指,据村里老年人说:“太公置山育林,为下一代提供生计和收入,每缝农闲季节,村民上山砍柴,有走陆路上山的,回来时需挑柴担回家,“费力”。一般走水路由7至8个人共用一条船,在早上3点钟出发,船一直可到横溪栎斜村上岸,过栎斜水库后上山,挑一担柴回到家里,已是下午1点钟,整个过程要付出多少劳力,多少汗水。但在经济不发达年代来说,村民说“值得”,真是“冲担二头尖,拨出可现钢细”,既补贴家用又可作燃料。
  早在500年前,村里已经有了菜市场雏形,逐步形成了老街菜场,旧时称东安晨市,位于东安桥北侧,傍河宽4米,长百余米农历逢双日市(甲村逢单日市)宁波有句顺口溜:“甲村徐东埭,屙团烤芋艿”。如果你行走于上海,宁波的地区,年长的得知你是徐东埭村人,人家都会说出了这句顺口溜,集市形成带来了商机店辅,沿街店铺鳞次栉比,南货店、鲜咸货店、豆腐店、源丰布店、棺材店等等,占地四亩当店,可谓生意兴隆,特别是双日市,熙熙攘攘的人群,把百米老街挤得水泄不通,集市影响,使村民的经商意识强烈,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迁居宁波、上海、南京、杭州、北京及国外等地徐姓人数有1200余人,单是后小房河南原粮站东边,原称老屋墙门,新屋墙门里80%户都在上海、杭州经商做生意,乡下的老房子基本上锁关门。
  东安桥南侧的航船埠头,停泊着木制航船,清晨的螺号声时而把人们惊醒,他每天往返于村与宁波之间,是旧时的水上交通工具。
  祖先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早在明清年间,个人私塾已经兴起,位于东安桥畔的古槐书屋,正三间朝南,聘请老先生传教,多时有学生十几人。清晨,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古槐书屋,引得穷家子弟涉足探望,由于社会因素,昔不如今哪,穷人家哪有读书的机会,有诗为证:“读书堂上午阴清,佳气葱葱拥百城,三月韶华争拳子,十年培养付先生。”
  风月古亭座落于漕头南,每逢阳春三月,杨柳依依,花香鸟语季节,有多少文人雅士聚集在亭中把酒临风,作诗呤对:
  空中风月本无私,想见尚书对客时。
  七字清谈千古在,一亭旧迹六朝遣。(扎自族谱)
  恰似其份表达了诗人情怀,一首首西宁夕照,爱日草堂,凰山朝敦,金峨晚霞,东安晨市,曲堤烟柳,龙舌丹枫,沙田翠柏,绝美诗句把徐东埭村点缀得世外桃园,人间天堂。
  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五四运动影响,徐东埭宗族理事会,开办“养正学堂”。1925年学堂改称徐东埭显承小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学识质量,徐氏宗族理事会十分重视师资力量,校长张德嘉先生改革教育内容,把新文化灌输到每个学生的知识中。校长徐绍榜先生是报社特约记者,教导学生有方,倡导作文写作,要贴进人民生活,解放后任教蔡攸庚老师,系黄埔军校毕业生,主教语文、体育、地理课,可仅用一分钟时间用粉笔在黑板上描绘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正确无误,堪称一绝,在体育课上,“立正”二字,宏亮雷鸣般声音,哪怕你是最顽皮的学生也被震慑得毕恭毕敬地站立在那里。校长朱祖康在学校开设学前珠心算班,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在区、市、省历届珠心算大赛中,都获得一、二、三等奖,并参加了“海峡两岸珠心算通信赛”,获奖文化素质提高,培养了村民,提高村民民族精神,在杭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涌现了象徐大刚的战地记者,跟随-等中央-出没于战火纷飞战场上,解放后多次跟随毛泽东、-随访欧洲各国,早年从事革命事业徐婴同志,带领村内知识分子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9月加入中国0,皖南事变后,由于通不过国民反动派的-线,辗转在浙东、浙西革0据地,任村中队政治指导员和支部书记,后来由于坏人告密被捕,任凭敌人威吓,利诱,木棍老虎凳酷刑无法从他口中吐出一个字,体现一个0员大义凛然,最后敌人用刺刀剖开胸腹,取出心肝,牺牲时年仅二十三岁,建国后,徐婴烈士灵枢移葬在四明山革命烈士墓园内。
  徐东埭祠堂正大门,上面悬掛着“东海名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鄞东南一带颇为有名,祠堂占地面积960平方,直落三井,有前戏台后戏台,二侧厢房设立108樽木雕人像,精工细琢,气宇轩浩,维纱维肖。
  祠堂正大门东侧房是圣经殿,内藏各类经书,百余卷,祠堂正大门西侧房楼上立关帝塑像供奉,祈求一方平安。楼下水龙会,俗称平安间,水龙会人员由青壮年组成,义务参与,不计报酬,分工明确,内设正副队长二名,掌瞄的、挑水的、掀木工的各负其责,安全间摆放着二支龙,老龙和新龙,是用人工驱动的一种救火工具,其它救火用工具世整齐有序排列二旁。一有火情,马上鸣锣,救火人员会一呼百应,在历次救火中。无论是第一时间到达,还是水龙出水快慢,徐东埭水龙会名次在1—3名之内,被群众誉为救火义勇军。
  始建于明朝1518年间栋木庙,占地面积10余亩,飞檐筒瓦,雕栋画梁,红墙黑瓦,气势宏伟,旧时与姜山佽飞庙齐名,他就是座落于徐东埭村,“庙桥江”河畔中,他是鄞南地区十八堡的宗教崇拜地。
  斗转星移,历史在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村带来了勃勃生机,三十年变化令世人瞩目,三十年可谓“窗外日光弹指述,席前花影座间移”。
  三十年变化对农民来说象做场梦一样,现时村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种田已是几个种田大户的事,村民基本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到目前,户口属于本村的民营企业有76家,其中年销售100万的有18家,年销售500万的有10家,年销售5000万的6家,年销售上亿元的有5家。从事第三产业人数达到210人,工业和三产业发展,带来了经济蓬勃发展,村民生活更加安居乐业。
  每个家庭拥有电视、空调、冰箱……大型电器普及每个家庭,40%家庭拥有电脑、汽车。义务教育,我农村合作医惠及每个家庭,社会保险保障了老年人生活,在物质文明同时,精神文明有了很大发展,电子阅栏室、老年活动室、乒乓馆、篮球场相继建立,影视歌舞,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进入寻常百姓家,目前村二委会着手搞新村建设,提高集体经济实力,16500平方房屋建筑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动工,不久将来,一座座高楼将拔地而起,新农村蓝图正在绘就,昔日徐东埭村辉煌,必将重视。
  岁月悠悠,千米横河贯穿整个村落,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徐东埭村人,千米横河横跨着东昇、东安、中平、西宁、西盈五座桥梁,象征着徐东埭村人祥和安宁和太平,在中国0正确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开展,徐东埭村人的生活像旭日东升,富饶而舒适。
  

  徐东埭村附近有宁波博物馆梁祝文化公园五龙潭风景区宁波海洋世界天宫庄园等旅游景点,有鄞州蔺草朱金木雕邱隘雪菜樟村浙贝大雷黄泥拱笋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