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分水岭乡岩庄村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岩庄村隶属:分水岭乡
区划代码:140429208代码前6位:140429
长途区号:0355 邮政编码:046000
车牌号码:晋D行政级别:村
岩庄村相关网站:
  岩庄村立村久远。小村、小庄、山沟‘岺、梁纵横交错。每个地方都有它的传说来源与象征。千百年来传说并没有相应的文字记载,但口耳相传辈辈相续,更有田地、石碑’石刻文字足以证明它的真实。青山永驻,白骨为证。
  岩庄村始立于北宋980年前后,原有一乔姓人氏在现村后200米地名水圪洞的地方依山而居,后迁走。约在1000年李氏一户由武乡县东移来,生存几代后由于人口不旺,伤人失口而迁走。同时崔姓一族迁来,并把村迁到现在位置。由于村辖及两侧有大井巨石,东有一高土丘,酷似一只北朝东的凤凰。两侧石为翅,黄土丘为头,这样坐在石上卖弄,背后又有虎头山高高在上,同时又安崔字上部山子,故立村名岩庄村。
  岩庄村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1950年根据相关政策,小村归大村,当时原有散户,自然村,马圈堂,明沙岩,北茅庄。寺沟、小寨沟、东庄则等都归岩庄。1954年成立合住社,西庄则也归属岩庄。建立人民公社后,西庄则另立村,明沙岩,北茅庄、马圈堂立马圈堂大队。改革开放后马圈堂村全部移民,马圈堂所辖地盘尽归岩庄村,相传岩庄村后虎头山至水沟顶一道大宋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前可击岩庄前岔道,后可退东北紫金山。故宋朝以来虎头山上常有人安营扎寨屯兵习武,怀养生息。虎头山多为猛虎,山上常有胜仗故取名虎头山。西北有一山因打仗故名失马寨。约在1368年幼一支军队驻扎在虎头山十几年种地练武,并在碾槽岩东南岩下扎圈养马。圈马地人称马圈,后底沟在村南修小庙俗称庙堂,后张姓人于1668年从丈牛坡迁往而改称马圈堂,比马圈堂略好听一些。北茅庄原五人因放牧马时在山坡生一白马,程白马坡,后玉1636年史姓一户迁来居住立村名白马庄。建国后不知因何原因改名北茅庄。容底沟因半山筑容居住故取名容底沟。原有向阳人居住后迁走。出入年代不详。明沙岩村高临崖一黄白沙石,眼界开阔,空气清爽而取名明沙岩。寺沟旧时是岩庄通往故城的必经之道。当时人口,行政旧腐故城辖营,同时还信传言人死后鬼魂打尖后因香火不旺,僧人出走无人经营二破败,庙逐渐塌毁,现已不复存在。寺沟后来源于此。后牛姓人居住,建国后搬迁一空。小寨沟于义和团扎寨而得名,清朝时杨姓人居住一直到建国,建国后迁往故城、西良、西湾等地。水隔沟东北有悬崖,崖上流水潺潺故取名水洞沟,清朝时有人居住后迁走名姓不知。东庄则沟清末是张姓人居住,因在岩庄村村东而取名东庄则,后张姓人归入岩庄。管道圪梁在岩庄村东,相传时有一平遥人在榆社-,为了他回家方便,也许是为民造福而在山上劈山修路,二俗称官道圪梁。碾槽岩在虎头山东,水洞沟两顶,北茅庄北山顶,因存有古时大石碾而得名。石碾现完好存放。岩庄村座落在虎头山下,东坪、西坪中间,龙王泉,腹水泉、儿股泉水汇聚村前。前临分石乡村公路,犹为一条玉带缠绕胸间,后靠高山巍峨挺拔,气势雄伟。南沿一条大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村下一沟河滩地沿绵四华里保证了重铸的粮食之源。山坡上广生杏树,榆树后又广生植油松,春天里满山鲜花冬天来青山翠绿。真为村人所称背靠虎头山,脚踏南河滩,山上树木广,山下来粮川。

  岩庄村行政属于武乡县分水岭乡。西邻西庄则村西距乡政府五华里同时也接208国道。东二十五里接石盘开发区,整个地貌属高山丘陡区,高山上石多土少,丘陡地上土下石。村辖内有一河、一山、一滩、二堂、二岩。三凹、三梁、四岺、六泉、十二沟组成。村西沟后被西庄则村占,现存十一沟,这些狗岺的分布北有龙王凹,龙王泉、虎头山、梨树凹、南有(依西相东)南沟则、南圪梁、容儿沟,石子儿沟、南岩沟、南岩沟泉、小寨沟、寺沟、南岩岺、石家岺、丈一岺。由北向东依次有麻池沟‘东庄则沟、马家泉、东庄岩、官道圪梁、东岺、圪剪沟。从明沙岩向东北有黑土凹、饮牛泉、容底沟、水洞沟、大堂上、小堂上、南泉、小庙圪梁。西有西沟西坪,中间岩庄河、南河滩。岩庄河流域南岩沟泉、马家泉、暖水泉三股泉水集东庄则沟、南岩沟、石子儿沟、容儿沟、南沟、麻池沟雨水汇集而成从明沙岩坡下经岩庄村,西庄则村分北岺村注入昌源河,全长十四华里。明沙岩东、寺沟、小寨沟水向东流入东良等地。马圈堂、北茅庄、水洞沟、大堂上之水向东流入朝庄水库。矿产资源传说寺沟有煤,北山有洞,但为探明,具不记录。
  岩庄村荒山荒坡35000多亩。主要农作物为谷子、玉米、大豆、山药蛋为主。以前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种植。现在以养牛为主。村庄面积1102平方米。岩庄村在明清时最为兴旺,村中建有庙七、八座。村顶财神庙、村西菩萨庙、西南关帝庙、村南路口王道庙、村东坪龙王庙、山神土地庙、村东头文昌庙、村中三官庙。其中关帝庙、菩萨庙、龙王庙、建筑较大完整。配有厢房、戏台、那时每年唱戏四次,每当会时商人云集在此。更有闲汉赌徒混迹其中,每次昌邑都请县上捕快维持秩序。清朝后期随着晋商的发展,岩庄人也经商开店,贩粮贩物。习戏练武,修道盖屋。富甲一方。现存清时古戏院七所,虽已破旧但石基、石台等还可反映当时的繁荣。文昌图底座门阁上方福瑞二字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千百年来,岩庄村文人、生员、秀才代代都有,文艺爱好者更是多不胜数,历年来闹元宵、唱小戏、自编自演。因篇幅有限这里不再详细介绍。总之,岩庄村人杰地灵、根深蒂固。
  岩庄村初建于宋朝,据虎头山后的石碑记载宋朝中期已有南关、土门、岩庄三个村名,历史小说水浒传也曾从石盘、岩庄、土门南关村打出子洪口。岩庄现存崔氏神谱记录在岩庄三十年代,近2000年。所以自宋朝中期岩庄村主要以崔姓一族居住。大约在明朝初年由于崔氏人多便分为五门,除一门留岩庄村。其余四门迁往太谷、石北、榆社等地。村中一支后又分为五门东南西北中,大五门、小五门、流传至今。明朝中期1411年间韩族一户从榆社迁来,1654年前后李姓人氏李森枝从东良五科迁来。王姓人氏王秀生从本乡西郊村迁来。杨姓人氏从杨骨迁来。清中期,1750年左右贾姓一户从祁县迁来,清朝末年刘姓一户不知从何而来,现已成绝户,张姓两户从东庄则搬回。建国前村中够哦你过共有姓氏八姓,依前后排列为:崔姓李王、杨贾刘张。抗日战争前1935年高玉水、高灵儿一家五口从本乡石窑会村迁来,1942年常仲海一户3口从本乡五里铺迁来。1949年周书元一人从本乡小后凹流落岩庄村。1987年程振容一家五口从本乡河底村迁来,1994年刘海新一家四口从本五里铺迁来,2000年乔绪苟三口从明沙岩迁来,2001年郭志敖一家三口从马圈堂迁来。现常驻人口共14姓,有前七(解放前)后七(解放后)之分,前七姓为崔韩李王杨贾张,后七姓为高周程乔郭刘常。村中居住人口,宋明清时期因五有记载确实不详,清中后期人口不足200人。建国后三村合一,人口猛增350人左右。到1960年后又降为210人左右,1965年至1985年人口增加至240多人,应该是岩庄村最多人口的时期。现在因迁来等客观原因人口已不足200口。时代变迁,几度兴衰,任何事物都经不住时代的冲击,岩庄村也一样脱不出世事沧桑,虽有过它的兴旺与辉煌,也有它的不尽人意之处。。。。。。。。
  但愿历史永存,岩庄永存!
  

  岩庄村附近有太行龙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蟠龙旧址等旅游景点,有潞绣油钻沙小米饭功臣长寿宴武乡枣糕武乡有机小米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