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黎明关水族乡隶属:荔波县
区划代码:522722200代码前6位:522722
长途区号:0854 邮政编码:558000
车牌号码:贵J行政级别:乡
行政驻地:拉内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尧所村
尧所村位于洞塘乡中部,地处东经107°55′~108°08′,北纬25°11′~25°20之间。地处茂兰喀斯特保护区内,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面与立…[详细]
板寨村
1、地理位置板寨村位于洞塘乡西南面,东与洞塘乡久安、洞腊两村交界,南与广西环江县接壤,西与洞塘乡懂朋村毗邻,北与洞塘乡尧所村相连,距乡政府9公里。…[详细]
木朝村
木朝村地处茂兰喀斯特腹地内——中国万亩梅原中心,是中国野生梅科研基地,位于洞塘乡政府北面。北部与茂兰镇接壤,西与永康乡毗邻,南与洞塘乡懂朋村相邻,东与…[详细]
懂朋村
懂朋村位于洞塘乡中部,地处东经107°55′~108°08′,北纬25°11′~25°20之间东与立化镇尧民村相接,南与板寨、尧所两相邻,西与永康乡尧…[详细]
久安村
久安村位于洞塘乡西南部,地处东经107°30′~108°05′,北纬25°14′~25°20′。距乡政府11公里,东与立化镇尧民村相接,南与洞腊村相邻…[详细]
洞腊村
洞腊村,南面与广西北山村、河吨村接壤,洞腊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寨,226户、1050人,分布有苗、壮、水、毛南、汉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村…[详细]
拉内村
拉内村(由原巴乐村、拉内村合并组成)位于荔波县荔波县朝阳镇东面,东靠洞塘尧所村,南与已陇村接壤,西面和北面与瑶山乡相连。辖区22个村民小组829户人。…[详细]
己陇村
己陇村地处黔桂两省区交界,是世界自然遗产地“茂兰保护区”的核心区。行政村改革后,由原来的洞常村、尧桥村、己陇村合并而成。全村辖19个村民小组,共444…[详细]
西竹村
西竹村是省级一类重点贫困村,隶属荔波县永康水族乡,位于永康水族乡南部,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82户1051人少数民族人口1021人,在总人口数中,水族人…[详细]
太吉村
太吉村隶属荔波县永康水族乡,位于永康水族乡驻地部,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265户953人。太吉村平均海拔710米,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50毫…[详细]
尧古村
尧古村隶属荔波县永康水族乡,位于永康水族乡西南部,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324户1226人。尧古村平均海拔710米,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5…[详细]
白岩村
白岩村位于永康水族乡西北部,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寨,315户1144人,总面积28.0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1.45亩,其中田859.3…[详细]
董亥村
董亥村隶属荔波县永康水族乡,位于永康水族乡西南部,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41户941人。董亥村平均海拔710米,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50毫…[详细]
德门村
德门村隶属荔波县永康水族乡,位于永康水族乡北部,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26户828人。德门村平均海拔710米,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50毫米…[详细]

新设置的黎明关水族乡辖原永康水族乡、洞塘乡、翁昂乡,乡人民政府驻拉内村。

黎明关水族乡位于荔波县中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15公里。乡境内资源匮乏,灾害频繁,农民赖以生存的仅是深山、石山脚下人均不足1亩的土地。

1998—2000年,是国家“九五”计划实施的关键时期,乡第七届、八届党委和第十三届、十四届人民政府结合乡情实际,国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的《荔波县跨世纪发展思路》开展工作。从本乡农村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村贫困面相当大,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弱,80%的农田靠天吃饭,一遇天灾就会返贫,大部分农民素质较低,从解决温饱的根基不牢这一实际出发,把扶贫攻坚工作列为农村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贫困群众的吃、穿、住等温饱问题和解决贫困群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以巩固脱贫成果。

为了加快全乡的脱贫步伐,州委、州政府也在1998—2000年这三年,连续安排党建扶贫工作组到永康进行农村党建扶贫帮助工作。还先后安排了15.5万元党建扶贫资金(1998年3万元,1999年6万元,2000年6.5万元),投入到永康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县有关部门也先后对我乡投入项目资金贷款和农村小额信用扶贫贷款200万元(其中:1998年魔芋项目贷款50万元,1999年农村小额信用扶贫贷款90万元,2000年农村小额信用贷款60万元)。给全乡的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全乡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加快了全乡的面上脱贫步伐。在方方面面的努力下,三年来,全乡有了以下变化:一是全乡两个文明建设和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普遍得到加强;二是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善;三是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四是涌现了一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典型榜样。截至200年,全乡三年又有558户、2418人,实现了脱贫。使贫困人口总数从1998初的4570多人降到2000年的215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