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下坑村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下坑村隶属:佛昙镇
区划代码:350623102代码前6位:350623
长途区号:0596 邮政编码:363000
车牌号码:闽E行政级别:村
下坑村相关网站:
  下坑村位于镇境东北部,旧称霞坑,因西北、东北两面靠山,南濒江海,故取谐音为下坑。东与下苏村、先锋村相邻,西与港头村接壤,南隔鸿儒江与岸头村相望,北隔大荟山与马坪镇林埭村毗邻。村境位于东经117°54′至117°55′之间,北纬24°11.6′至24°12′之间。
  一、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下坑村明代属十七都石门下里,清代属石门下保。民国初期为外东区(第三区)佛昙镇所辖。民国29年属佛昙先锋保。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下坑乡。1958年9月成立下坑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改为行政村。辖有下坑、柑仔脚、石前三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9平方千米。总户数1233户,人口数4232人。户主多为佛昙杨氏三房后裔。2006年建村委会办公大楼,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二、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耕地1897亩,其中水田850亩,农地1047亩。有虾池2000亩,待开发滩涂200多亩。村境有池塘“官厅塘”,面积4800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年间。佛昙镇最高峰“大荟山”,海拔142.1米,址在村境北面。
  全村经济总收入5922万元,人均纯收入8206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水产养殖、务农、经商、服务业、餐饮业、交通运输等。有私企:“泉州市建丰织造厂”。
  主要道路:“蓉江水泥路“,长3.2千米,自芙蓉山至佛昙桥,2006年建成。“芙盛水泥道”,长400米,自月亭山至佛昙桥桥北,建于1995年。
  主要学校:“下坑小学”,原蓉山小学,校园面积3000平方米,于2009年改扩建后焕然一新。有民办幼儿园2所,村医疗卫生所3所。村老年协会及老年活动中心设在下坑”守知堂”,即“杨氏三房祖祠”。
  全村电灯照明及电视、电话已基本普及。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普遍进入村民家。
  三、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主要名胜古迹:“大荟山岩画”,共六组。1993年5月,经联合国科技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专家鉴定,这组岩画是远古时代(商周之前)先民的作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日岩”,古称安德院,在大荟山山腰中部,内有建于明代的海日岩寺庙,占地面积2平方千米,为避暑胜地。
  “文峰塔”,系花岗岩石塔,高约25米,形象神似一支大“毛笔”,占地面积1亩。
  下坑“守知堂”,系佛昙杨氏三房祖祠,明崇祯年间建,背靠芙蓉山,面朝鸿儒江,建筑规模仅次于“佛昙杨氏祖庙”。
  下坑“谢府元帅庙”,每年正月十五日在庙前“闹元宵”。2012年4月修葺一新。
  四、古今人物
  1、古代人物
  杨守仁,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广东副使。在家乡捐资修佛昙桥。万年十七年(1575年),在佛昙岸头村祀建”秋卿石坊“(华表),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一葵,守仁次子,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曾任贵州按察使,云南左布政使。万历四十三年(1613年)完成《裔乘》著作,共八卷,十一万字。主要记述明代边疆少数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起源,风俗习惯和历史,以及与明朝的交往等。
  2、民国人物
  杨士鹏,清光绪二十年举人,任江苏海门知县,民国初为国会议员,在家乡创建莲山小学,民国十五年组织“乡约“民军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
  杨子康,士鹏之子,任漳浦县“乡约“民军团长,民国十五年在旧镇狮头与北洋军阀张毅所部作战阵亡。
  

  下坑村附近有佛昙扎内村古樟树群马坪农会武装抗捐旧址漳州花博园天福茶博物院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等旅游景点,有旧镇大蚝漳浦沙西红鲟乌石荔枝沙西榕树盆景深土紫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