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送仙桥社区 | ~001 | 主城区 | 送仙桥社区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牧电巷59号,隶属成都市青羊区草堂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4年11月18日,位于西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北以清江东路,南以青华…[详细] |
芳邻路社区 | ~002 | 主城区 | 芳邻路社区由原芳邻路社区和百卉路社区于2004年12月合并而成,隶属成都市青羊区草堂街道办事处。社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共有54个居民院落,272…[详细] |
琴台路社区 | ~003 | 主城区 | 琴台路社区位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十二桥畔,古朴典雅的琴台路,名胜古迹青羊宫,四川省人民医院在社区范围内,社区面积约0.6平方公里,居民楼93幢,社区有…[详细] |
草堂路社区 | ~004 | 主城区 | 草堂路社区位于百花潭公园之西,环绕浣花溪畔,紧邻四川博物院,社区内拥有久负盛名的杜甫草堂,悠久历史的蜀锦、蜀绣以及市内最大的生态公园—浣花溪公园,蕴藏…[详细] |
成都市青羊区草堂辖区东以琴台路为界,南以大石东路南侧街沿为界,西以草堂路及草堂西侧街沿为界,北以十二桥路、清江东路东段北侧街沿为界。辖区面积约为3.1平方公里,中小街道28条,常住人口约为5.23万,驻辖区各企事业单位100余家,各类学校7所,划分为4个社区。杜甫草堂地处辖区核心地带,草堂街道办事处也因此得名。辖区内公园、名胜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文化风景旅游区;餐饮、娱乐、珠宝、古玩、现代服务业发达,又是著名的商业消费区。
目前,草堂街道办事处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关的发展战略:重点以打造草堂文化“三名片”为核心,逐步形成“杜甫草堂--省博物馆--浣花溪公园--锦绣工场”为主轴,以博物馆群为特征,以汉唐文化为特色的“三馆一园”文化旅游核心圈和以道教、民俗为特色的“琴台路--青羊宫--百花潭”文化旅游核心圈。延伸“琴台路”、“芳邻路”、“青华路”等特色街区,衔接将要打造的各类特色街区,发挥串连文化旅游核心圈的链条作用。以点促面、以线连面,形成草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色明显的“三心两圈一链”的新格局。
-
特色旅游
草堂路社区--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 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0。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目前,草堂街道办事处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关的发展战略:重点以打造草堂文化“三名片”为核心,逐步形成“杜甫草堂--省博物馆--浣花溪公园--锦绣工场”为主轴,以博物馆群为特征,以汉唐文化为特色的“三馆一园”文化旅游核心圈和以道教、民俗为特色的“琴台路--青羊宫--百花潭”文化旅游核心圈。延伸“琴台路”、“芳邻路”、“青华路”等特色街区,衔接将要打造的各类特色街区,发挥串连文化旅游核心圈的链条作用。以点促面、以线连面,形成草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色明显的“三心两圈一链”的新格局。
-
特色旅游
草堂路社区--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 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0。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