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苇村,是邹城市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整体搬迁村庄,位于东城政治、文化发展中心,地理条件优越。全村占地1200亩,426户村民,现有人口1564人,村干部10名,党员64名。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党总支、村委会结合全村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2011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0万元,其中经济收入达200万元,占总收入的50%,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800元。目前村成立了东城物业公司和东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村保障用地开发建设11月份有望开工,集体经济将更上一层楼。2010年——2011年小西苇村先后获得济宁市民营经济先进村、邹城市党员创业先进基地、济宁市敬老模范单位、邹城市先进集体(第六次人口普查)、平安邹城建设先进基层单位等各项荣誉。
切实搞好生产发展,增强村级综合实力。小西苇村从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认识到,随着土地的征用,紧靠劳务输出和家庭小副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奔小康的问题。2008年投资50万元成立了东城物业公司,2010年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东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解决了一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同时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近几年村年收入达400余万元,固定资产6000余万元,村民生活逐步提高,村民情绪相当稳定,由原来的-大村变成了信访先进村居。人均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截止到现在人均收入已由2006年的1500元/年提高到现在的9800元/年。
2010年又投资1500余万元建起了两栋13000平方米的一中学生公寓楼,现已交付村使用,年租金130余万元,进一步扩大了集体经济。为保证村民的生活,让子孙后代长治久安,村两委向政府申请了29亩保障用地,计划投资2亿元建四栋高标准的住宅小区,手续正在办理中,年底就有望开工,本项目实施后,小西苇村经济有望翻番。
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村共有1564人,党员64人。村两委班子不断深入认识村情,深挖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发展瓶颈,聚合人力人心谋发展。村两委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村把创建文明村活动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抓落实。
2007年为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商量通过村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四栋老年公寓,村年满60周岁的老人均可免费居住,解决了儿女的后顾之忧。2007年底投资600余万元建起了办公大楼、文化大院活动中心,使得办公场所相当宽松,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村与二实小、六中、新一中签订协议,小西苇村的孩子均可进入这三所一流学校就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少有所育。
2009年初,投资150余万元为村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的村民办理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70岁以上老人不办理者每月补助60元生活费。每年重阳节为年满60周岁的老人发放福利200余元。
从建立领导责任制入手,促成了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
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坚持开展思想、文化、科技、卫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从制定实施《小西苇村村规民约》入手,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整顿乱堆乱放,清理垃圾死角,大力整治村容村貌。
从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入手,加强了综合整治力度,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聚众-等歪风得到遏制。
从民主选举村两委班子入手,发扬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
从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入手,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责任人的到位,各项措施的落实,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逐步形成了文明、祥和的村风。
提高农村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激发积极因素促健康发展。“人少事多”是农村管理服务工作的普遍现象,如何提高农村综合管理、服务能力,集中精力搞好产业建设,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该村坚持用制度来管理,用民主的方式来管理,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参与管理,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赢得了搞好综合服务的时间和精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村党支部在深入认识村情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落实了党员民主议事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干部民情恳谈和联系制度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村规民约等制度,推进了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管理效率。群众组织活跃在产业建设、矛盾调解、村容保洁、文体活动等各个方面工作中,受到广泛好评。各项制度的落实,各种管理服务的完善,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上进心,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求发展、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在全村的“三个文明”建设中,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能积极主动地发挥一己之力、一己之长。有利于全村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得到了较充分的激发。
全体村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奔小康,抓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谋划本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思路,走向美好的明天。
小西苇村附近有邹城市峄山风景旅游区、邹城孟庙孟府、明鲁荒王陵、孟庙古建筑群、尼山红色教育基地景区等旅游景点,有邹城柳下邑猪牙皂、香城长红枣、城前山豆角、金山大樱桃、张庄牛心柿等特产。
切实搞好生产发展,增强村级综合实力。小西苇村从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认识到,随着土地的征用,紧靠劳务输出和家庭小副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奔小康的问题。2008年投资50万元成立了东城物业公司,2010年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东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解决了一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同时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近几年村年收入达400余万元,固定资产6000余万元,村民生活逐步提高,村民情绪相当稳定,由原来的-大村变成了信访先进村居。人均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截止到现在人均收入已由2006年的1500元/年提高到现在的9800元/年。
2010年又投资1500余万元建起了两栋13000平方米的一中学生公寓楼,现已交付村使用,年租金130余万元,进一步扩大了集体经济。为保证村民的生活,让子孙后代长治久安,村两委向政府申请了29亩保障用地,计划投资2亿元建四栋高标准的住宅小区,手续正在办理中,年底就有望开工,本项目实施后,小西苇村经济有望翻番。
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村共有1564人,党员64人。村两委班子不断深入认识村情,深挖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发展瓶颈,聚合人力人心谋发展。村两委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村把创建文明村活动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抓落实。
2007年为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商量通过村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四栋老年公寓,村年满60周岁的老人均可免费居住,解决了儿女的后顾之忧。2007年底投资600余万元建起了办公大楼、文化大院活动中心,使得办公场所相当宽松,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村与二实小、六中、新一中签订协议,小西苇村的孩子均可进入这三所一流学校就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少有所育。
2009年初,投资150余万元为村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的村民办理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70岁以上老人不办理者每月补助60元生活费。每年重阳节为年满60周岁的老人发放福利200余元。
从建立领导责任制入手,促成了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
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坚持开展思想、文化、科技、卫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从制定实施《小西苇村村规民约》入手,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整顿乱堆乱放,清理垃圾死角,大力整治村容村貌。
从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入手,加强了综合整治力度,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聚众-等歪风得到遏制。
从民主选举村两委班子入手,发扬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
从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入手,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责任人的到位,各项措施的落实,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逐步形成了文明、祥和的村风。
提高农村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激发积极因素促健康发展。“人少事多”是农村管理服务工作的普遍现象,如何提高农村综合管理、服务能力,集中精力搞好产业建设,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该村坚持用制度来管理,用民主的方式来管理,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参与管理,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赢得了搞好综合服务的时间和精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村党支部在深入认识村情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落实了党员民主议事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干部民情恳谈和联系制度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村规民约等制度,推进了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管理效率。群众组织活跃在产业建设、矛盾调解、村容保洁、文体活动等各个方面工作中,受到广泛好评。各项制度的落实,各种管理服务的完善,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上进心,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求发展、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在全村的“三个文明”建设中,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能积极主动地发挥一己之力、一己之长。有利于全村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得到了较充分的激发。
全体村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奔小康,抓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谋划本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思路,走向美好的明天。
小西苇村附近有邹城市峄山风景旅游区、邹城孟庙孟府、明鲁荒王陵、孟庙古建筑群、尼山红色教育基地景区等旅游景点,有邹城柳下邑猪牙皂、香城长红枣、城前山豆角、金山大樱桃、张庄牛心柿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