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岗村位于六户镇政府驻地东10公里处,是六户镇辖区内最东边的村庄。村东越过东营区盐滩是渤海,村南3公里是广北农场,村西3公里是青垦路,村庄北边紧靠广蒲河。
【村名由来】王岗村历史悠久,究竟何时立村已无考证。据《广饶县志》记载,元朝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沿海所设盐场已有王家岗场。村内祖祖辈辈老人传说,立村之始是王姓人家首先迁此建房定居,因原址是一高土岗子,故取名王家岗。后闫、马、杨、魏等姓氏人家先后迁来定居,王姓则迁去寿光县王家顶子。然村名未改,简称王岗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共有620户,1798人,44个姓氏。马姓最多,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其他主要姓氏分别是:魏、夏、张、于、闫、李、王、高、徐、弭、苏、刘、周、常、孙、隋、赵、武、慈。
王岗盐场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山东设盐场19处,乐安县(今广饶)就有辛镇、高家港、王家岗三处盐场。明末,境内灶户开始利用井滩和沟滩制卤晒盐。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东盐场裁并为12场,高家港、辛镇盐场裁归王家岗盐场。裁并后,王家岗盐场共有灶地527顷29亩5分3厘4毫3丝,草荡滩池地219顷59亩8分7厘1毫3丝,井滩15副,滩沟滩17副,灶丁2758人,年产盐224万斤。康熙十八年(1679年),山东盐场裁并为10场,王家岗场为其一。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山东盐场又裁并为8场,王家岗场仍为其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利津县吕家洼黄河决口,永阜盐场被淹,滩池冲坏大部。山东巡抚李秉衡题准,在王家岗与官台场竞择地修滩,以负担永运60州县的原盐分配任务。于是,辛镇、沙营、王家岗等处新建沟滩百余副。(王岗盐场部分滩名:东麻湾北麻湾东福茂西福茂东福胜西福胜东福元西福元横源滩保道滩保元滩金滩沈阵滩新媳妇滩刘家滩解家滩罗家滩杨家法滩贾家滩刘合局滩辛集滩陈家滩于林滩)
民国5年(1916年)9月,王家岗、官台两场合并,称王官岗盐场,场署在羊角沟。辛镇、沙营、王家岗等处滩地因距小清河较远,运盐不便而废弃。
民国28年(1939年),渤海发生海啸,海潮侵入内地30余公里,广北大片土地严重碱化,变为不毛之地。武王、六户一带村民也分别在各自村边建滩,就地挖井汲水晒盐。所产之盐多为自产自销、以物易物,用以养家糊口。
1971年,大许村在现广饶盐场以东16公里处建滩制盐。因村内经济薄弱,大许只开发460亩,1989年撤销。
1977年,广饶县革委决定大搞盐业,要求未建盐场的公社都要建盐场。于是,六户公社党委副书记张文奎负责这项工作。从各村抽调部分劳力,在现广饶盐区以东8公里的海滩上修建了滩池,1979年正式投产。由于在生产方面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忽视了产销平衡,致使14个社办盐场在经营3年之后积压原盐16万吨,生产严重亏损。1987年撤销。
1989年,东营区把发展盐业作为振兴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筹建新盐场。同年,建成东营王岗盐场。盐场滩涂辽阔平坦,地下卤源丰富,浓度一般为7-12°Be,有的地段高达13°Be。光照充足,年光照时数2590.1小时。每年平均气温12.3℃,常年气温15℃以上的有150天左右。盐场位于六户镇政府东部沿海滩涂,东起老防潮坝,西至老广利沟,南至武家大沟,北至五干渠,盐区总面积15万公亩,盐田总面积12.5万公亩,有效生产面积10万公亩,共分9个分场。固定资产3657万元,职工总数260人。制盐工艺全部采用滩晒新工艺,修滩、压服、挖卤、晒盐、运盐、归坨以及装车均为机械化。1991年正式投产,年产量5.5万吨(限产),年总产值931万元,销售收入618.6万元,实现利税176.5万元,获利润13.5万元。1996年,因原盐严重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宣布破产。其中,一、二、三、四、八分场由个人承包,五、六、七、九分场被东营黄河口氯碱场兼并。
朱家坱:在王岗村南偏东6公里处,占地约80多亩。坱,是一块高地,因为这里地势高,黄河水上不去,其植被还保存着泰沂山流水带来的植物品种,如中药老鹳草、地黄、蘸白等,所以一些人来这里采药。这里土壤多沙粒、贝壳,所以渗水快、碱性差,植物生长茂盛。这类坱子沿海很多,而且和海岸线是平行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岛海洋学院的海洋生物研究专家曾来到黄河三角洲勘查过,并作了C14年代测定,坱顶部为5175+84,底部5370+88。专家认定是海洋动力形成的。渤海湾是一个封闭的海湾,一般不会有大的海潮的。经过日积月累,浅海底的沙粒、贝壳被潮水推到洼地堆积形成贝壳坱。
防潮坝王岗村村东滨临渤海,海拔低,一年总有几次海潮袭击,给村里的耕地及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1950年春,山东省人民政府调集几万民工,实行肩挑、人抬、小车推的方式,经过几个月的苦干,在村东约5公里处建造了第一道人工防潮大坝。大坝南到支脉河、北至溢洪河,全长15公里。
1956年秋,省政府再次调集全省各地强壮劳力,在村东15公里处修筑第二条防潮大坝。这次离海更近。一天夜间,突然刮起东北风,潮水凶猛袭来。民工都是外地人,没有遇水经验,一夜间被海水淹死近百人,事故后民工全部撤离。1957年春,工程重新开始,吸取了上次经验,聘请村民马西禄、马吉令、夏荣华当顾问,掌握海潮涨落规律,合理安排民工作息时间。经过一冬一春的奋战,第二道防潮坝胜利完工。大坝南到八面河,北至王河(溢洪河与广利河插尖处),全长20余公里。
边防哨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渤海湾属战略要地。1955年,济南军区在王岗村东设边防哨所一处。部队刚来时就分散住在村里的民房内,有一个连的兵力。1956年秋,部队开始在村东北角建造营房,经过战士和民工一冬天的努力奋战,45间红砖青瓦营房全部建成。宿舍、办公室、军需库、伙房、马棚、卫生室一应俱全。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在南至羊角沟,北至支脉沟农场的范围内白黑巡逻,巡逻时主要是骑马。部队营房东北角还有一座高四十米的望海铁塔,主要在上边瞭望海上的情况。
1966年,形势有所变化,部队大部分撤走,只有一个排继续留守营房。1967年,部队完成巡逻任务,离开了边防哨所。部队在王岗村驻扎10余年,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撤回时,全村老少夹道欢送。
王岗村附近有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区、华林庄园、东营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东营万象游乐园、东营龙悦湖景区(东营天鹅湖)等旅游景点,有黄河口大闸蟹、麻湾西瓜、黄河口刀鱼、史口烧鸡、三疣梭子蟹等特产。
【村名由来】王岗村历史悠久,究竟何时立村已无考证。据《广饶县志》记载,元朝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沿海所设盐场已有王家岗场。村内祖祖辈辈老人传说,立村之始是王姓人家首先迁此建房定居,因原址是一高土岗子,故取名王家岗。后闫、马、杨、魏等姓氏人家先后迁来定居,王姓则迁去寿光县王家顶子。然村名未改,简称王岗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共有620户,1798人,44个姓氏。马姓最多,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其他主要姓氏分别是:魏、夏、张、于、闫、李、王、高、徐、弭、苏、刘、周、常、孙、隋、赵、武、慈。
王岗盐场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山东设盐场19处,乐安县(今广饶)就有辛镇、高家港、王家岗三处盐场。明末,境内灶户开始利用井滩和沟滩制卤晒盐。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东盐场裁并为12场,高家港、辛镇盐场裁归王家岗盐场。裁并后,王家岗盐场共有灶地527顷29亩5分3厘4毫3丝,草荡滩池地219顷59亩8分7厘1毫3丝,井滩15副,滩沟滩17副,灶丁2758人,年产盐224万斤。康熙十八年(1679年),山东盐场裁并为10场,王家岗场为其一。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山东盐场又裁并为8场,王家岗场仍为其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利津县吕家洼黄河决口,永阜盐场被淹,滩池冲坏大部。山东巡抚李秉衡题准,在王家岗与官台场竞择地修滩,以负担永运60州县的原盐分配任务。于是,辛镇、沙营、王家岗等处新建沟滩百余副。(王岗盐场部分滩名:东麻湾北麻湾东福茂西福茂东福胜西福胜东福元西福元横源滩保道滩保元滩金滩沈阵滩新媳妇滩刘家滩解家滩罗家滩杨家法滩贾家滩刘合局滩辛集滩陈家滩于林滩)
民国5年(1916年)9月,王家岗、官台两场合并,称王官岗盐场,场署在羊角沟。辛镇、沙营、王家岗等处滩地因距小清河较远,运盐不便而废弃。
民国28年(1939年),渤海发生海啸,海潮侵入内地30余公里,广北大片土地严重碱化,变为不毛之地。武王、六户一带村民也分别在各自村边建滩,就地挖井汲水晒盐。所产之盐多为自产自销、以物易物,用以养家糊口。
1971年,大许村在现广饶盐场以东16公里处建滩制盐。因村内经济薄弱,大许只开发460亩,1989年撤销。
1977年,广饶县革委决定大搞盐业,要求未建盐场的公社都要建盐场。于是,六户公社党委副书记张文奎负责这项工作。从各村抽调部分劳力,在现广饶盐区以东8公里的海滩上修建了滩池,1979年正式投产。由于在生产方面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忽视了产销平衡,致使14个社办盐场在经营3年之后积压原盐16万吨,生产严重亏损。1987年撤销。
1989年,东营区把发展盐业作为振兴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筹建新盐场。同年,建成东营王岗盐场。盐场滩涂辽阔平坦,地下卤源丰富,浓度一般为7-12°Be,有的地段高达13°Be。光照充足,年光照时数2590.1小时。每年平均气温12.3℃,常年气温15℃以上的有150天左右。盐场位于六户镇政府东部沿海滩涂,东起老防潮坝,西至老广利沟,南至武家大沟,北至五干渠,盐区总面积15万公亩,盐田总面积12.5万公亩,有效生产面积10万公亩,共分9个分场。固定资产3657万元,职工总数260人。制盐工艺全部采用滩晒新工艺,修滩、压服、挖卤、晒盐、运盐、归坨以及装车均为机械化。1991年正式投产,年产量5.5万吨(限产),年总产值931万元,销售收入618.6万元,实现利税176.5万元,获利润13.5万元。1996年,因原盐严重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宣布破产。其中,一、二、三、四、八分场由个人承包,五、六、七、九分场被东营黄河口氯碱场兼并。
朱家坱:在王岗村南偏东6公里处,占地约80多亩。坱,是一块高地,因为这里地势高,黄河水上不去,其植被还保存着泰沂山流水带来的植物品种,如中药老鹳草、地黄、蘸白等,所以一些人来这里采药。这里土壤多沙粒、贝壳,所以渗水快、碱性差,植物生长茂盛。这类坱子沿海很多,而且和海岸线是平行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岛海洋学院的海洋生物研究专家曾来到黄河三角洲勘查过,并作了C14年代测定,坱顶部为5175+84,底部5370+88。专家认定是海洋动力形成的。渤海湾是一个封闭的海湾,一般不会有大的海潮的。经过日积月累,浅海底的沙粒、贝壳被潮水推到洼地堆积形成贝壳坱。
防潮坝王岗村村东滨临渤海,海拔低,一年总有几次海潮袭击,给村里的耕地及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1950年春,山东省人民政府调集几万民工,实行肩挑、人抬、小车推的方式,经过几个月的苦干,在村东约5公里处建造了第一道人工防潮大坝。大坝南到支脉河、北至溢洪河,全长15公里。
1956年秋,省政府再次调集全省各地强壮劳力,在村东15公里处修筑第二条防潮大坝。这次离海更近。一天夜间,突然刮起东北风,潮水凶猛袭来。民工都是外地人,没有遇水经验,一夜间被海水淹死近百人,事故后民工全部撤离。1957年春,工程重新开始,吸取了上次经验,聘请村民马西禄、马吉令、夏荣华当顾问,掌握海潮涨落规律,合理安排民工作息时间。经过一冬一春的奋战,第二道防潮坝胜利完工。大坝南到八面河,北至王河(溢洪河与广利河插尖处),全长20余公里。
边防哨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渤海湾属战略要地。1955年,济南军区在王岗村东设边防哨所一处。部队刚来时就分散住在村里的民房内,有一个连的兵力。1956年秋,部队开始在村东北角建造营房,经过战士和民工一冬天的努力奋战,45间红砖青瓦营房全部建成。宿舍、办公室、军需库、伙房、马棚、卫生室一应俱全。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在南至羊角沟,北至支脉沟农场的范围内白黑巡逻,巡逻时主要是骑马。部队营房东北角还有一座高四十米的望海铁塔,主要在上边瞭望海上的情况。
1966年,形势有所变化,部队大部分撤走,只有一个排继续留守营房。1967年,部队完成巡逻任务,离开了边防哨所。部队在王岗村驻扎10余年,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撤回时,全村老少夹道欢送。
王岗村附近有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区、华林庄园、东营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东营万象游乐园、东营龙悦湖景区(东营天鹅湖)等旅游景点,有黄河口大闸蟹、麻湾西瓜、黄河口刀鱼、史口烧鸡、三疣梭子蟹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