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村位于镇政府机关所在地的南侧。东依白河与五星镇相望,西邻杜桥行政村,南与宋庄村接壤,北邻新北村。南北、东西各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10亩,人均0.65亩。
人口民族 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595户,2230人,其中男1200人,女1030人,汉族1722人,回族503人,满族5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8%,中学文化程度占80%,高中文化程度占10%。有李、宋、赵、白、刘、阎、张、高、徐、陈、杨、黄、马、孙、朱、杜、夏、余、喻、焦、吕、五、曹、袁、丁、汪、武、吴、崔、程、郝、邓、尹、郭、熊、贺、海、薛、赖、晁、厐、胡、牛、魏、韦、郑、冯、任、樊、范、孟、秦、周、邹、肖、钱、许、申、韩、那、齐、左、骆、潘、聂、付、司、梁、苏、翟、尚71个姓氏。
自然状况 新南村地处老白河西岸,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一级省道S103线贯穿南北,土壤属黄粘土。植物资源有枣、梨、桃、苹果、杏、柿子、石榴、葡萄、竹子、芦苇。主要种植有小麦、棉花、玉米、芝麻、花生、黄豆、豌豆、红薯、高粱、谷子等。矿产资源有黄沙和白粘。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75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8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77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棉花亩产85公斤,玉米亩产400公斤。
养殖业从养牛、养猪为主,养牛大户8家,存栏100头,养殖大户10家,存栏120头。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现植树2.5万株。
村有拖拉机、收割机、柴油机等机械100多台,总动力5000千瓦。
村有企业10家,从业人员340人,另有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600多人,年总收入3800万元。
外出打工人员180人,人均年收入7500元。
村有油路、水泥路3条,总长3000米。
村有机井18眼,灌溉面积10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与新北村共建)房舍112间,教师34人。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200台,电话100部,摩托车80辆。
村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户户用上自来水。
村有名胜古迹一处,名曰自流井。传说为东汉征姜侯府第之井。现保存完好,只是不再流水。
新南村附近有新野凤凰山遗址、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邓禹故里、新都故城、汉议事台等旅游景点,有新野甘蓝、南阳玉器、板面、新野张飞板面、新野三国臊子等特产。
人口民族 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595户,2230人,其中男1200人,女1030人,汉族1722人,回族503人,满族5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8%,中学文化程度占80%,高中文化程度占10%。有李、宋、赵、白、刘、阎、张、高、徐、陈、杨、黄、马、孙、朱、杜、夏、余、喻、焦、吕、五、曹、袁、丁、汪、武、吴、崔、程、郝、邓、尹、郭、熊、贺、海、薛、赖、晁、厐、胡、牛、魏、韦、郑、冯、任、樊、范、孟、秦、周、邹、肖、钱、许、申、韩、那、齐、左、骆、潘、聂、付、司、梁、苏、翟、尚71个姓氏。
自然状况 新南村地处老白河西岸,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一级省道S103线贯穿南北,土壤属黄粘土。植物资源有枣、梨、桃、苹果、杏、柿子、石榴、葡萄、竹子、芦苇。主要种植有小麦、棉花、玉米、芝麻、花生、黄豆、豌豆、红薯、高粱、谷子等。矿产资源有黄沙和白粘。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75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8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77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棉花亩产85公斤,玉米亩产400公斤。
养殖业从养牛、养猪为主,养牛大户8家,存栏100头,养殖大户10家,存栏120头。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现植树2.5万株。
村有拖拉机、收割机、柴油机等机械100多台,总动力5000千瓦。
村有企业10家,从业人员340人,另有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600多人,年总收入3800万元。
外出打工人员180人,人均年收入7500元。
村有油路、水泥路3条,总长3000米。
村有机井18眼,灌溉面积10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与新北村共建)房舍112间,教师34人。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200台,电话100部,摩托车80辆。
村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户户用上自来水。
村有名胜古迹一处,名曰自流井。传说为东汉征姜侯府第之井。现保存完好,只是不再流水。
新南村附近有新野凤凰山遗址、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邓禹故里、新都故城、汉议事台等旅游景点,有新野甘蓝、南阳玉器、板面、新野张飞板面、新野三国臊子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