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方南村 | ~201 | 镇中心区 | 方南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翟町村 | ~202 | 村庄 | 翟町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葛堂村 | ~203 | 村庄 | 葛堂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王庄村 | ~204 | 村庄 | 王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雷店村 | ~205 | 村庄 | 雷店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邢寨村 | ~206 | 村庄 | 邢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翟寨村 | ~207 | 村庄 | 翟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方东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方东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方西村 | ~209 | 镇乡结合区 | 方西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郭寨村 | ~210 | 镇乡结合区 | 郭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张庄村 | ~211 | 村庄 | 张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三娘寨村 | ~212 | 村庄 | 三娘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董营村 | ~213 | 村庄 | 董营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吕庄村 | ~214 | 村庄 | 吕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前瓦屋村 | ~215 | 村庄 | 前瓦屋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后瓦屋村 | ~216 | 村庄 | 后瓦屋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王寨村 | ~217 | 村庄 | 王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铁炉村 | ~218 | 村庄 | 铁炉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苏庄村 | ~219 | 村庄 | 苏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黄村村 | ~220 | 村庄 | 黄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邵寨村 | ~221 | 村庄 | 邵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西李村 | ~222 | 村庄 | 西李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周庄村 | ~223 | 村庄 | 周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陈庄村 | ~224 | 村庄 | 陈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新楼村 | ~225 | 村庄 | 新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文庄村 | ~226 | 村庄 | 文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刘庄村 | ~227 | 村庄 | 刘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户固村 | ~228 | 村庄 | 户固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方里乡位于长垣县城东北15公里处,全乡面积50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人口40183人,耕地37640亩。
该乡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曾先后荣获省级“电话乡”、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爱国主义教育读好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4年荣获长垣县“畜牧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机工作”、“劳务输出工作”、“信访工作”、“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先进单位。2005年获“水利建设”、“林业生产”先进单位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镇”。2005年底,国民生产总值达5.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3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8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790元。
该乡依靠科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用工业化理念发展高效农业,推行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玉米、小麦等。在乡东部建成了1.2万亩的绿色水稻基地,在中西部建成了1.5万亩的绿色花生基地,优质小麦种植达1.9万亩,2004建成的万亩优质小麦基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同时,大力培植涉农龙头企业——长垣兴达养殖场,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带动了乡西部几个村饲养业的发展,养猪专业户达200多户。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招商引资和民营企业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中国防腐之乡”品牌优势,实施“回归工程”,进一步巩固防腐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有防腐施工队伍266个,从业人员超过6000人。防腐业的壮大,带动了本地企业的发展,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新乡富臣漆业有限公司、新乡蒲方面粉厂、长垣兴达装饰材料厂、长垣特种防腐标牌公司等。
全乡现有中学2所、小学22所,教师320人,在校学生超过8000人,乡有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敬老院各一处,各村有卫生室、文化大院等公益事业单位。
以撤乡建镇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稳步发展,该乡沿丁方公路进行开发,建成了商贸一条街。200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硬化道路21条,总长24公里,乡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为撤乡建镇奠定了基础。全乡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精神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