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刘家湾口村 | ~200 | 村庄 | 刘家湾口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范家沟村 | ~201 | 村庄 | 范家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四房吴村 | ~202 | 镇中心区 | 四房吴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大南岔村 | ~203 | 村庄 | 大南岔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坡里张家村 | ~204 | 村庄 | 坡里张家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三房吴村 | ~205 | 村庄 | 三房吴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大房吴村 | ~206 | 村庄 | 大房吴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小南岔村 | ~207 | 村庄 | 小南岔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蔺家湾村 | ~208 | 村庄 | 蔺家湾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朱槽沟村 | ~209 | 村庄 | 朱槽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四房乡位于会宁中北部,东与大沟乡接壤,西与甘沟驿、河畔两乡毗邻,北靠草滩乡,南接韩家集乡,南北长21公里,东西长18.5公里,总面积约38.82万亩,耕地面积8.77万亩,乡政府驻南张家,距县城54公里。辖10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1.99万人。
自然地理:属于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地形,境内山梁纵横,七梁八坡,山大沟深,小沟小岔密布,山脉多南北走向。海拔1600~1800米,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6.2℃,年无霜期121~173天。地下水资源缺乏,年降水量34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730毫米。全乡耕地面积为8.77万亩,其中机修梯田面积达2.65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荞麦、莜麦、糜子、谷子、豌豆、扁豆等。部分粮食作物已转化为经济作物,土特产有胡麻油、洋芋、杏仁、杏皮、籽瓜、良谷。
经济发展: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按照“调结构、改生态、铺地膜、修梯田、打水窖、抓养殖、促产业、输劳务”的扶贫开发路子,在农村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共修建梯田2.65万亩,沟坝地2万亩;退耕还林2.2万亩,荒山造林1.6万亩;实施“121”工程和人饮解困工程2100多户,集雨节流场3100多处,集雨节灌水窖5300多 眼,普通水窖8575眼,户均3.4眼,基本解决了全乡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加强劳务输出工作,每年输转达4000人次以上;完成了“河蒿”公路河三段工程建设项目,打通了三房吴通往河畔的交通要道,形成了以国道“309”线为主,县乡“三袁”路和“河三”路为辅,通村通社公路辐射各村的公路网络;农电建设实施了7个村16个社共17公里高压和36公里低压的通电建设和农网改造建设,解决了340户2700多人的用电困难,并开通了光缆电话,建成四方移动和联通基站各一处,构建了四房四通八达的信息化通讯网络。
通过抓项目、调结构、促发展,全乡工作迈上新台阶、发展进入新阶段,基本实现了“四通四化、三带三改、两抓两放、一调一高”的目标。即:“四通”:就是全乡实现了社社通电、社社通电话(移动电话)、社社通广播电视、社社通公路。“四化”就是全乡初步实现了生态化、梯田化、集雨节灌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带”:一是林带,以沿串子梁为核心,辐射7村32社,面积达5.3万亩;二是草带,全乡共种植2.7万亩相对连片的紫花苜蓿草带;三是养殖带,在大方、三房等六个村形成了小尾寒羊养殖带。“三改”:一是农网改造,实现了社社通电;二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实现了校校脱危;三是村址改造,实现了村村有址。“两抓”:一是抓党的建设,主要是保持0员的先进性,树立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认真落实 “-”重要思想;二是抓小康建设,以“联村联户”为载体,有重点地实施“双培双带”小康建设工程。“两放”:一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乡近几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66户,从业人员达800多人;二是放胆整顿机关作风,大力抓了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调”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全乡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生产、科技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方向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一高”指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660元提高到现在的1170元,年增100元左右。
社会发展:全乡有独立初中2所,六年制小学13所,三年制村级教学点5个,在校学生达5750人,中小学教师2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在校学生巩固率为100%。共有乡卫生院1所,能开展常规的各种病理病情检查;建有村保健站13所,个体诊所 25个,全乡6周岁以下的儿童都建立了计划免疫卡。现有乡文化站1个,广播站1个,电影队1个,电视地面卫星接受站1个。
名胜古迹:南坡川村(现属大房村)红嘴山,自1964年春开始,省劳动模范郭富山,历经二十三个春秋,反复实践,不断摸索,创造出抗旱换土水平梯田整修植树技术,以惊人的毅力移动土方42000多立方米,磨秃铁楸和橛头17把,修整成753块高标准梯田,造林125亩,栽种果、梨、桃、杏等经济树种和榆、椿、槐、杨、松柏等生态树种共3.84多万株,使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树成荫,梨果飘香的风景之地,郭富山被誉为”红嘴山上新愚公”,红嘴山被列为会宁新八景之一。中央、省、市(地)领导多次前去参观,198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入大型彩色记录片《今日长征路》中。
自然地理:属于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地形,境内山梁纵横,七梁八坡,山大沟深,小沟小岔密布,山脉多南北走向。海拔1600~1800米,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6.2℃,年无霜期121~173天。地下水资源缺乏,年降水量34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730毫米。全乡耕地面积为8.77万亩,其中机修梯田面积达2.65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荞麦、莜麦、糜子、谷子、豌豆、扁豆等。部分粮食作物已转化为经济作物,土特产有胡麻油、洋芋、杏仁、杏皮、籽瓜、良谷。
经济发展: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按照“调结构、改生态、铺地膜、修梯田、打水窖、抓养殖、促产业、输劳务”的扶贫开发路子,在农村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共修建梯田2.65万亩,沟坝地2万亩;退耕还林2.2万亩,荒山造林1.6万亩;实施“121”工程和人饮解困工程2100多户,集雨节流场3100多处,集雨节灌水窖5300多 眼,普通水窖8575眼,户均3.4眼,基本解决了全乡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加强劳务输出工作,每年输转达4000人次以上;完成了“河蒿”公路河三段工程建设项目,打通了三房吴通往河畔的交通要道,形成了以国道“309”线为主,县乡“三袁”路和“河三”路为辅,通村通社公路辐射各村的公路网络;农电建设实施了7个村16个社共17公里高压和36公里低压的通电建设和农网改造建设,解决了340户2700多人的用电困难,并开通了光缆电话,建成四方移动和联通基站各一处,构建了四房四通八达的信息化通讯网络。
通过抓项目、调结构、促发展,全乡工作迈上新台阶、发展进入新阶段,基本实现了“四通四化、三带三改、两抓两放、一调一高”的目标。即:“四通”:就是全乡实现了社社通电、社社通电话(移动电话)、社社通广播电视、社社通公路。“四化”就是全乡初步实现了生态化、梯田化、集雨节灌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带”:一是林带,以沿串子梁为核心,辐射7村32社,面积达5.3万亩;二是草带,全乡共种植2.7万亩相对连片的紫花苜蓿草带;三是养殖带,在大方、三房等六个村形成了小尾寒羊养殖带。“三改”:一是农网改造,实现了社社通电;二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实现了校校脱危;三是村址改造,实现了村村有址。“两抓”:一是抓党的建设,主要是保持0员的先进性,树立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认真落实 “-”重要思想;二是抓小康建设,以“联村联户”为载体,有重点地实施“双培双带”小康建设工程。“两放”:一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乡近几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66户,从业人员达800多人;二是放胆整顿机关作风,大力抓了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调”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全乡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生产、科技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方向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一高”指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660元提高到现在的1170元,年增100元左右。
社会发展:全乡有独立初中2所,六年制小学13所,三年制村级教学点5个,在校学生达5750人,中小学教师2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在校学生巩固率为100%。共有乡卫生院1所,能开展常规的各种病理病情检查;建有村保健站13所,个体诊所 25个,全乡6周岁以下的儿童都建立了计划免疫卡。现有乡文化站1个,广播站1个,电影队1个,电视地面卫星接受站1个。
名胜古迹:南坡川村(现属大房村)红嘴山,自1964年春开始,省劳动模范郭富山,历经二十三个春秋,反复实践,不断摸索,创造出抗旱换土水平梯田整修植树技术,以惊人的毅力移动土方42000多立方米,磨秃铁楸和橛头17把,修整成753块高标准梯田,造林125亩,栽种果、梨、桃、杏等经济树种和榆、椿、槐、杨、松柏等生态树种共3.84多万株,使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树成荫,梨果飘香的风景之地,郭富山被誉为”红嘴山上新愚公”,红嘴山被列为会宁新八景之一。中央、省、市(地)领导多次前去参观,198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入大型彩色记录片《今日长征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