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厦门行政区划调整 11年后回头看 1+1+1确实大于3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2014-3-7 16:05:35]
    时间:2003年4月26日
  
    事件:厦门行政区划调整

  
    见证人:杨文
    台海网(微博)3月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感言:厦门行政区划调整,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决定的。从最早开始酝酿,到方案制定,到上报审批,到层层批复,再到最后实施,这之间有一两年的时间。对媒体而言,是一场“大战役”。
  媒体记者的一场“大战役”
    导报记者杨文驻福州站10多年,而“厦门行政区划调整报道”是他离开厦门到福州驻站前的“最后一战”。对厦门而言,行政区划调整是件大事;对媒体而言,这也是一场“大战役”。
    2003年4月26日,国务院作出批复,同意福建省调整厦门市部分行政区划。5月22日,省政府作出批复,同意厦门市政府调整部分行政区划。
    同年7月24日,厦门市委召开九届六次全会,票决产生6个区党政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厦门行政区划调整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11年前的报道如今还很“热门”
    虽然事隔十多年,杨文依然清晰记得当年那场区划调整的内容。“因为影响太重大了,那是厦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杨文说,现在不少到厦门工作生活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只知道厦门是六个区,他们并不知道,就在10年前,厦门还有开元区,还有鼓浪屿区,还有杏林区。
    那次的区划调整,湖里保持不变;原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将同安区所辖的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新设立的翔安区管辖。“当时,不少市民来电话问,厦门为啥要区划调整。我当时就想,的确,很多市民都有这样的疑问,对于很多普通市民而言,区划调整意味着什么,他们并不知道。于是,我专门就这个问题,采访了当时的厦门市民政局副局长,对这次区划调整进行了详细解读。”杨文说。
    时至今日,杨文11年前的这篇《厦门调整行政区划思路解读》的报道,依然能在网上搜到,成为多年之后,很多人想了解那场区划调整的一篇“必读之文”。
  报道结束,依然关注后续影响
    “区划调整前,厦门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经济总量最小,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区)和全国百强县(市、区)排行榜上,厦门各区无一上榜。”杨文说,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各区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规模和总量失衡。
    他举了个例子。当时的同安区土地面积占了全市64%,人口占43%;而鼓浪屿区人口只占1%,面积只占0.1%。强区与弱区,财政收入相差20倍,工农业总产值相差高达260倍。“那时候,鼓浪屿区是全国最小的副厅级行政区,但有一整套党政机关,光处级以上职数就67人。”杨文回忆道。
    那次报道结束后,杨文开始到福州驻站,负责报道福州的新闻。但他依然随时关注厦门区划调整后的影响。“这是媒体人最基本的新闻敏感。”他笑言,就像条件反射一样。
    事实证明,区划调整后,各区管辖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趋于均衡,各区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比如整合后的思明区,1+1+1的效应大于3,很快成为全国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