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剡湖街道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剡湖街道隶属:嵊州市
区划代码:330683001代码前6位:330683
长途区号:0575 邮政编码:312000
车牌号码:浙D行政级别:街道
人口数量:约7.34万人人口密度:34299人/km2
辖区面积:2.14平方公里
剡湖街道相关网站: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沙园村  沙园村现有常住户数480户,常住人口1250人,没有外来人口,区域面积达到1.90平方公里,农民人均收入8035元,集体经济收入为10.56万元。村边…[详细]
越秀社区  剡湖街道越秀社区东临嵊州大道,西靠北直街,南北分别以官河横路、剡城路为界。嵊州大道穿社区而过,区域面积约0.25平方公里。现有常住户1700多户,人口…[详细]
龙会社区  剡湖街道龙会社区现有居民2500户,5700人。社区设党总支部,下设剡园、南津、桥东三个党支部,有党员126人。近年来,社区党总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详细]
江滨社区  剡湖街道江滨社区位于繁华市区,东至北直街、东南路,西至西桥、西门路,南至长乐江,北至西后街,区域内文化商业设施发达。社区由南至北划分为江滨片、南环片、…[详细]
城隍坊社区  剡湖街道城隍坊社区范围东至北直街,南至西后街,西至西门路及鹿山公园,北至城中路及戴望路。社区成立于2002年11月,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现有…[详细]
艇湖社区  艇湖社区成立于2002年11月,由原艇湖居委会改建而来,现有常住人口1100人,住户360户(现已建成市保障性住房740户,可入住人口2200人)社区…[详细]
东塘村  东塘村基本情况。东塘村位于城北开发区边,常住户数143户,常住人口413人,没有外来人口,区域面积达到0.97平方公里,集体经济收入为91.45万元。…[详细]
禹溪村  禹溪村基本情况。禹溪村位于104国道两侧,上三高速嵊州入口处,可以说“104国道穿村而过,上三高速依村而卧”,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由原禹溪村和风火岗村合…[详细]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八何洋村  八何洋村由原八里洋、何家、外漩三个村合并而成,位于104国道两侧,是省级小康示范村。现有常住户数519户,常住人口1335人,外来人口约100人,区域…[详细]
漩泽墅村  漩泽墅村基本情况。漩泽墅村在环城路边,和里坂村相邻,由原漩泽和张墅两村合并而成,现有常住户数371户,常住人口1035人,外来人口20人,区域面积达到…[详细]
东浦社区  剡湖街道东浦社区由东浦村与相公殿居委部分组建而成,南起官河横路,北至艇湖加油站,东邻上三线高速公路,西以嵊州大道为界,全景呈三角形状,蕴含开拓创新之意…[详细]
罗南村  罗南村由原南山塘、长地、挂罗三个村组成。现有常住户数485户,常住人口1255人,没有外来人口,区域面积达到3.37平方公里,集体经济收入为93.41…[详细]
北郊社区  剡湖街道北郊社区东起嵊州大道,西至北直街,南起剡城路,北至艇湖山。社区现有常住户4518户,北郊社区地势低洼,受暴雨袭击时,由于排泄不畅,易造成内涝灾…[详细]
后璋村  后璋村基本情况。后璋村现有常住户数377户,常住人口1048人,没有外来人口,区域面积达到1.29平方公里,集体经济总收入127.84万元。和大湾村相…[详细]
竹前村  竹前村位于剡溪边,由原竹山、山前两村合并而成。现有常住户数535户,常住人口1449人,没有外来人口,区域面积达到2.57平方公里,农民人均收入818…[详细]
里坂村  里坂村基本情况。里坂村是街道城溪工作片的坐村,位于环城路边,和城北开发区隔路相邻,距离104国道约100米。现有常住户数964户,人口2716人,外来…[详细]
戴望村  戴望村基本情况。戴望村位于城隍山上,由6个自然村组成,常住户数265户,常住人口701人,外来人口约20人,区域面积达到1.72平方公里,集体经济收入…[详细]
荷花坪村  荷花坪村西傍城隍山,北靠城北开发区,又于市区主要街道北直街相连,属于市郊农村,地理位置优越。现全村有农户223户,总人口654人,其中60岁以上75人…[详细]
新北社区  剡湖街道新北社区位于剡城胜景星子峰脚下,登高俯视,环山涵翠,剡水如练。辖区占地面积约0.85平方公里,现有户数2655户,800px0余人口,地理位置较高…[详细]
工农社区  剡湖街道工农社区东起西门路、学院路,南以长乐江为界,西至长雅路,罗小线,北起鹿山公园西侧环城西路至江滨西路与罗小线交接,社区占地面积0.7平方公里左右…[详细]
白莲堂社区  嵊州市剡湖街道白莲堂社区由原鹿山居委会、白莲堂居委会(部分)、绣衣坊居委会(部分)、东直居委会、东前居委会合并而成。是全市的老城区,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详细]
相公殿社区  剡湖街道相公殿社区东临剡溪城防大堤,西靠北直街,南北分别以城中路、官河横路为界。嵊州大道穿社区而过,区域面积约0.65平方公里。现有常住户3200多户…[详细]
大湾村  大湾村基本情况。大湾村现有常住户数611户,常住人口1627人,外来人口为14人,区域面积达到2.78平方公里,农民人均收入7146元,集体经济总收入…[详细]
  街道简介 剡湖街道,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区中北部,是市政府驻地。东至剡溪和浦口街道相邻,南至长乐江与三江街道接壤,西同鹿山街道、崇仁镇相连,北与仙岩镇毗邻。长乐江和澄潭江、黄泽江分别在南部和东部汇流注入剡溪。上三高速和104国道穿境而过。
  剡湖街道,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区中北部,是市政府驻地。东至剡溪和浦口街道相邻,南至长乐江与三江
  剡湖街道

  街道接壤,西同鹿山街道、崇仁镇相连,北与仙岩镇毗邻。长乐江和澄潭江、黄泽江分别在南部和东部汇流注入剡溪。上三高速和104国道穿境而过。
  老城区一直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东汉始即为县治。先后有剡、尽忠、剡城、赡、嵊等县名,但县治所在地一直未变。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等党政军领导机关,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机关和经济、文化、社会等管理机关云集于此,聚集了一批文化、厂矿、金融、商贸、娱乐设施,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信息资源,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 20世纪50年代建成区是一个约0.6平方公里的状如白鲞的小城。80年代市区向东圃、北郊、桥东、东南扩展,1986年建成区面积为2.14平方公里。90年代,相继开发建设城东南、城北和城西。通过对老城区的拆迁改造和新区的开发,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初步建成背山面水、三江汇聚、双塔对峙、江山相映,具有鲜明江南特色、生机盎然的山水园林城市。
  历史沿革
  开始即为剡县(今嵊州)县治。五代时曾称赡都镇。宋称剡镇。元代,县城设坊、隅。明、清沿用元制。清宣统二年(1910年)称城区。民国18年(1929年)与游孝、雨钱两区合并为第一区。民国21年分设7镇。民国23年合并为城东、城西两镇。民国35年两镇合并称鹿山镇。现代剡湖街道结构及规模
  1949年5月改称城关镇。1958年为城区人民公社城关管理区。1959年恢复城关镇建制。1992年5月,中爱、新明、城溪、城郊、新联、新市乡和老城关镇合并为城关镇。总面积128.89平方千米,辖22个居委会,127个行政村,123024人。 2001年12月,老城区(除东南社区外)27个居委会、4个行政村和原城溪乡19个行政村组成为剡湖街道。因20世纪70年代治理长乐江、剡溪,城关段向南另辟新江,-道改成内湖称剡湖,为体现嵊州山、水特色,故命名为剡湖街道。
  行政区划
  2006年,面积26平方千米,人口7.34万人。管理11个社区、22个行政村:龙会社区、新北社区、城隍坊社区、相公殿社区、白莲堂社区、江滨社区、东圃社区、北郊社区、艇湖社区、越秀社区、工农社区、里坂村、漩泽村、张墅村、大湾村、后璋村、后潮村、上碑山村、下碑山村、挂锣村、长地村、南山塘村、风火岗村、沙园村、外漩村、禹溪村、八里洋村、竹山村、山前村、何家村、荷花坪村、戴望村、东塘村。办事处驻地嵊州大道。
  2007年,剡湖街道由原来22个行政村调整为13个行政村。
  1.八何洋村:由原八里洋村、何家、外漩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21户、1319人口,总区域面积1.86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八里洋村。
  2.罗南村:由原南山塘、长地、挂罗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30户,1283人口,总区域面积3.37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长地村。
  3.碑山村:由原上碑山、下碑山、后潮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13户,1154人口,总区域面积4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下碑山村。
  4.禹溪村:由原禹溪、风火岗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96户,1406人口,总区域面积2.54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禹溪村。
  5.漩泽墅村:由原漩泽、张墅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71户,1034人口,总区域面积1.79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漩泽村。
  6.竹前村:由原竹山、山前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35户,1441人口,总区域面积2.57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山前村。
  7.里坂、大湾、沙园、后璋、戴望、荷花坪、东塘村计七个行政村的规模及村名保持不变。
  -
  历史人文
  老城区历史悠久,多名胜古迹和传说。1982至1985年,城隍山发掘了一批古墓葬群,有西汉、东汉、西晋土坑墓和砖室墓,并出土了一批陶瓷器皿和铜铁器鼎。
  相传昔有猎士陈惠度射鹿于此。鹿孕而生,即产,以舌舐其子,子干而母死。陈惠度悔弃弓矢,投惠安寺为僧,山因此名鹿胎山。老城区内旧有戴颙墓、戴仲若听鹂处、访戴亭、子猷桥、应天塔、罗星亭、星子峰亭、城隍山、唐代铁佛寺等古迹。2000年在原址上重建罗星亭。
  艇湖村西原有子猷桥。传为晋王子猷从山阴雪夜泛舟至剡访戴逵,舟至艇湖,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戴逵字安道)耶!”后世传为千古美谈。成语“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即出于此。
  古建筑“双井”在西后街双井头弄,条石砌壁,井圈侧镌“嘉靖十八年”,现全貌尚在。另有剡坑、王十朋读书处等遗址。
  自建县治后即筑有城墙。因临溪历代常遭洪患,屡建屡毁。元时仅存五城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御倭寇,知县吴三畏按故址临溪跨山筑城,高2丈,宽1丈余,周围1300多丈,条石垒砌,辟有四门,门上有城楼,外有瓮城。清代,城墙曾多次修建。民国初年,各城楼均已倒塌。民国24年(1935)增开“襟带门”。27年拆除沿山城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方便城内外交通,新开解放门。1959年拆除自东门经襟带门、北门至百道岭的城墙,移建于东门外自建设门(新辟)至老东桥头,作防洪墙,与东圃堤相接。现存老城墙自西后街西端经西门、化龙门、南门、解放门至建设门,全长1032米左右,中有间断,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文化广场南一段重修。
  传说大禹治水毕功于了溪。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将了溪村改名为禹溪村,建有禹王庙,正殿3间尚完整,南壁存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禹王庙碑记。附近有了山(又名余粮山)、禹岭,产馒头形禹余粮石,传为禹治水所弃余食,可入药。
  艇湖山上有艇湖塔,为六角形砖塔,高七层,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天启七年(1627)圮,崇祯七年(1634)重建,2002年重修。与南十里的天章塔遥相对峙,剡溪如白练,镶嵌其间,颇为嵊城增色。
  城隍庙在城西北的鹿胎山麓,始建年代无考。在宋嘉泰《会稽志》中已有记载,自元至正六年(1346)至清代,修葺11次。溪山第一楼为城隍庙门楼,清嘉庆九年(1804)增建,借宋朱熹游嵊登鹿胎山时赞语“溪山第一”为楼名,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砖雕、石雕、木雕极为精美,世称“三绝”。原存戏台(万年台)、仪门和溪山第一楼,为恢复城隍庙历史风貌,2001年重建大殿、后殿、僧房、厢房等。2002年大殿西新建了惠安寺。城隍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即有小歌班演出,早期不少越剧艺人在此唱红之后,名扬绍、甬、杭、沪等地。1955年,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姚水娟等五十余人联合发起在城隍庙边筹建“越剧之家”。1986年又在越剧之家南侧动工兴建越剧博物馆,展出自越剧诞生以来的历史资料,成为全国首家戏剧博物馆。
  奕棋自古成风,高手辈出。马晓春1974年获得全国儿童围棋比赛第一名,进入国家队。1982年获得全国冠军。1983年2月获得第五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成了中国最年轻的九段国手。同年,13岁的董可羽获全国少年围棋赛冠军。后两人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
  明周汝登(1547~1629)为王阳明再传弟子,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万历十五年(1587)在县城创办鹿山书院(现改建为鹿山公园),崇祯二年(1629)诏命为工部尚书。喻安性(1574~1654)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时葡萄牙人在澳门收买倭奴作乱,喻单骑入澳,晓以利害,使其慑服,后升任兵部尚书。现在新建的城隍庙中供奉为城隍菩萨。另有辛亥革命志士姚麟、尹锐志、尹维峻,地理学家丁谦、教育家喻传鉴、台湾“-”院长谢冠生、水利专家宋希尚。
  唐末裘甫起义,曾在县城建立政权,改元罗平,据有7县,震惊朝廷。宋时,仇道人响应方腊起义,曾攻占县城。清末,竺绍康、王金发等在县城组织大同学社,结党反清,后加入光复会。姚麟、冯筱村、陈志赓、尹锐志、尹维峻等先后成为骨干,发动县人参加辛亥革命,为光复杭州、南京立下战功。在“二次革命”中又首举浙江省讨袁义旗。大革命时期,县城已有0人的革命活动。民国16年(1927)11月前,城内养老堂是党组织的联络点。26年9月,0嵊县临时委员会成立后,县城成为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27至29年间,白莲堂路陈家台门为0宁绍特委、绍属特委和嵊县中心县委领导机关驻地和联络点。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县城的组织,密切配合会稽山、四明山地区的武装斗争,直至嵊县解放。吴振民是大革命时期广东海陆丰农-动领袖,海丰农民自卫军的创建人,16年在湖南汝城战斗中牺牲。任光是著名音乐家,为《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等著名歌曲的作曲者,30年1月“皖南事变”中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