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风貌】皇山桥村位于市区东大门,距市中心不足1公里,南、西有母亲河姚江环抱,东接环城东路、汽车东站,北连城东开发区。中山北路、东环城路与阳明东路、61省道交叉,形成一个“井”字形的交通网络,公交102、202、204线路往返其间。村内又有丹凤小区、皇山新村等住宅小区点缀村间,更显秀丽、繁华。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650户人家,常住人口1582人,外来暂住人口3200多人。村自解放初设立党支部,现有党员75人。2014年村级集体年可用收入3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8800元。
【村史沿革】皇山桥村是合作化以来区域规模最稳定村之一。1955年由原“双河一社”转为“金星合作社”;公社化以后改称为双河公社西旺埭大队;文革时更名为“东旺大队”;撤队建村后建皇山桥村委会;1986年7月并入余姚镇管辖。其间区域规模一直未变。
【产业经济】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单一的水稻区,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和劳务输出。64年兴办油坊,66年建起队办企业“东旺五金厂”并不断发展,培育了一批营销人员和技术骨干。随着改革开放,农田不断被征,由单一的农业和劳务输出逐步转型为以工、商、贸为主体的新型经济实体。现有个私企业46家,股份制企业13家,经商者不计其数。世纪初还建立一个集体集贸市场,及既安排了大批生育劳动力,又壮大了集体经济。
【社会事业】50年代在原福星庙建立了一所初级小学。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70年代初,村建造了一所自己的小学“东旺小学”。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60年代创办农村俱乐部。上世纪90年代建立老年活动室,并为全体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幼所乐。
【发展特色】不断改造落后的塑料、五金等加工型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转化为科技型制造业。工贸并举,培育和发展商业经济。鼓励教育投入,力争新一代青年个个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儒商,迎接市场的挑战。围绕新农村建设,完善环境整治,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风景名胜】姚江岸边风景秀丽,村庄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路灯彻夜通明。
【发展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盘活集体资源、发展集贸市场,巩固和改善现有工商用房的租赁管理。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工商巨贾来村投资发展,推进村庄治安和环境整治,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村容村貌,把皇山桥建设成为村强、民富、文明、民主、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皇山桥村附近有天下玉苑、丹山赤水、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余姚龙泉山、河姆渡遗址等旅游景点,有余姚杨梅、余姚皮蛋、余姚咸蛋、余姚甲鱼、余姚茭白等特产。
【村史沿革】皇山桥村是合作化以来区域规模最稳定村之一。1955年由原“双河一社”转为“金星合作社”;公社化以后改称为双河公社西旺埭大队;文革时更名为“东旺大队”;撤队建村后建皇山桥村委会;1986年7月并入余姚镇管辖。其间区域规模一直未变。
【产业经济】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单一的水稻区,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和劳务输出。64年兴办油坊,66年建起队办企业“东旺五金厂”并不断发展,培育了一批营销人员和技术骨干。随着改革开放,农田不断被征,由单一的农业和劳务输出逐步转型为以工、商、贸为主体的新型经济实体。现有个私企业46家,股份制企业13家,经商者不计其数。世纪初还建立一个集体集贸市场,及既安排了大批生育劳动力,又壮大了集体经济。
【社会事业】50年代在原福星庙建立了一所初级小学。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70年代初,村建造了一所自己的小学“东旺小学”。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60年代创办农村俱乐部。上世纪90年代建立老年活动室,并为全体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幼所乐。
【发展特色】不断改造落后的塑料、五金等加工型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转化为科技型制造业。工贸并举,培育和发展商业经济。鼓励教育投入,力争新一代青年个个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儒商,迎接市场的挑战。围绕新农村建设,完善环境整治,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风景名胜】姚江岸边风景秀丽,村庄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路灯彻夜通明。
【发展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盘活集体资源、发展集贸市场,巩固和改善现有工商用房的租赁管理。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工商巨贾来村投资发展,推进村庄治安和环境整治,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村容村貌,把皇山桥建设成为村强、民富、文明、民主、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皇山桥村附近有天下玉苑、丹山赤水、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余姚龙泉山、河姆渡遗址等旅游景点,有余姚杨梅、余姚皮蛋、余姚咸蛋、余姚甲鱼、余姚茭白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