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渡村简介
约明中叶。从新碧镇紫风迁入。相传原是姓马、姓杜两姓首先居住,取名马杜,后又有姓胡的人迁入且人丁旺发,而杜姓人渐衰,恰村旁有溪,逐把“杜”改为“渡”得名马渡。在新建东3.8公里河谷平畈,海拔128米,块状聚落。
马渡村座落在新建镇河谷平畈下方紧邻永康市,后有角山,前有新建溪(南源溪),地理环境比较优越。解放初为马渡行政村,属新东乡。1956年属东川乡。1958年称马渡生产队,属东川管理区。1961年建立马渡大队,属东川公社。1984年为马渡村民委员会,属东川乡。1992年撤扩并后,改属新建镇至今。驻地马渡。属新建镇镇东管理区。东到新碧镇外堰村,南到西岩村,北至笕川村前朱自然村,西到笕川村。面积约1.4平方公里。设14个村民小组,辖马渡、姓邱2自然村。526户,1630人。其中2人壮族,1人为畲族,余均汉族。耕地951亩,主种水稻。林地374亩。产蚕桑。有初中、小学。有浙江弘利铝业公司、浙江佰易文化有限公司、飞雄工艺品公司、乐丰电器配件厂等企业。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宅基到马渡康庄路硬化,已建设村委办公楼、广场,进行溪改工程。
全村胡姓占多数,其它的还有杜、陶、陈、徐、郑等,全村多为汉族,其中三人为少数民族,,全村1637人,共有14个小组,辖马渡、姓邱两个自然村。耕地951亩,受到新建溪及其上游的白马、东山杨两个水库的的自流灌溉,良田受益,粮食年年丰收。
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多数去广东、广西、上海等地养鸭、养虾。村民多种经营,千方百计搞活经济,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外新公路穿村而过,公路两边高楼林立,成为一条不夜长街,在农历1号、6号为马渡村集市,热闹非凡。
在80年代村双委建了一座800多个座位的大会堂,经常组织做戏、放电影的文娱活动,大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紧靠大会堂是一幢二层楼的村委办公室,占地100多平方米,里面装修一新。会议室里电视机、电风扇、桌椅齐全。是的村双委有了舒适的办公环境。
会议室前面有一个300多平方米的水泥场地,四周都是绿化的花坛,在场地上设置了健身建材,为中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场所。每个夜晚村里的歌舞爱好者都会到这里来集合,村里自备音响,播放音乐,歌舞爱好者就在这里跳舞交流。
大会堂前面有个规模比较小的集市场地,集市上进行着蔬菜、水果、肉类、日常用品的交易,使得村民在采集食物和日用品比较方便。
距离新建镇政府5公里,镇东管理区5公里处,乘坐5到10分钟一趟的缙云至新建的中巴车比较便利,村民办事翡翠方便。
有一座古庙宇,建于清代,几经维修,香火旺盛,北有北宝殿(槐花殿),西南角横街庙,东面大桥殿,三座庙宇呈三角形排列。把村庄包围在其中,遂有保护广大村民,岁岁平安之说。
大桥殿面临新建镇,上游多支溪流汇入,十里平川,流经马渡,使得水广滩宽。民国十九年,始建太平桥,后来又被洪水摧毁,此地是通往新建镇交通要道解放初建了一条20多米的石板桥,长年溪流又拓宽了溪面。第三次于70年又再集资建造一条长达130米得远近闻名的长条石大桥,每根桥梁长度超过4米,目前该桥梁已无法取材及搬运了。
大桥殿面前还有一个放生潭于清同治九年建立,立有石碑,上至黄桑潭(笕川香菇市场外溪边),下至陈村曹潭(应刘村界),在此只准垂钓,不准毒鱼。违者重罚。
大桥殿上方还有马渡磷,1000多米长防洪堤始建于清代,上百年的古松、古樟现存还有上百株,绿色的长龙日夜护卫着马渡、应刘、宅基等村庄。
还建了二支堰坝,四周堰坝在笕川村旧石桥下方,长95米,笕川、马渡两村各出资7到8万元于1996年建成。黄坛堰坝长99米,建于1995年,在马渡大磷中断,出资15万多元修建的。两支堰坝横穿新建溪,造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还灌溉了马渡、应刘、宅基等村的2500多亩良田,确保了农田灌溉及生活用水。
还有三个祠堂,旧祠堂建于清乾隆五十年,60年代改建为马渡供销社化肥仓库。目前已成为老年乐园。新祠堂(胡义八公祠)建于民国24年,雕梁画栋,石柱高大,十分壮观,目前保存还比较完整,但也有几处年久失修。姓金祠堂建于民国中期,今年来无人修理,多处失修已成危房。
2019年4月15日,马渡村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马渡村附近有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河阳古民居、缙云县博物馆、铁城、朱潭山等旅游景点,有缙云土面、缙云麻鸭、缙云黄茶、仙都笋峰茶、亨利大虾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