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应村位于越溪乡东南部,距越溪乡政府3公里,由山上应、山下应和灰场3个自然村组成,14个村民小组构成。山头应村有518户,共1468口人,劳动力939人,外出打工人数405人,60岁以上老人234人,村民人均年收入6185元,土地总面积5304.05亩,其中耕地1156.05亩,园地845亩,林地2453亩,水面850亩。现有五保户1人,残疾人22人,困难户25人,低保户18户21人,目前全村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备,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为辅。
山头应村现有党员55名,其中女党员9名,40岁以下有11人,60岁以上就有19人,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村三四委会总人数12人,其中:村党组织4人,村委会成员3人,经济合作社管委员会成员3人,村民监督委员会3人,另外还有村文书、出纳和大学生村官各一名。在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带领下,各委员紧密协调积极配合,认真处理村里的各项事务。
目前,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三通建设,总体来看,基础设施基本齐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一)公路建设
全村范围内的乡村公路已经修通,但由于三个自然村地处山端和偏僻,乡村客运车辆不能直接到达各个自然村,给村民的出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以前村民来回都是步行的,现在条件有所改善,人们改用自行车和电瓶车了,但出入依旧不便。
(二)新农村建设
山上应村和山下应村位于越溪乡东南2.8公里的大炮山南麓,那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他们没什么经济来源,唯一的希望就是1 亩2 分薄地,靠种点水稻、花生、洋芋、等农作物和外出务工为生。
2003年在县政府高山移民的政策下,越溪乡政府大力推进高山移民工作。充分了解高山群众移民愿望,通过召开高山移民村村干部座谈会,村民代表恳谈会,走访高山移民户等方法,充分了解高山群众的移民愿望、村集体经济实力、高山群众家庭状况以及群众对移民新村建设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各村实施高山移民,建设移民新村的一个重要依据。把上应村从大炮山南麓迁至越溪乡政府大楼南面1公里处田壁山山脚的洋孟坑。
山上应村原住户196户,自2006年至今已完成迁移194户,尚有2户未迁。大炮山南簏上的原村址已经退宅还耕, 30余亩新造田地已是生机一片,同时也为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新的贡献。移民下山,易地致富。改变了山上应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山又不丢山,离山就不靠山”成了上应村一条房屋的发展原则。现如今下应村以上应村为榜样,正在积极筹划下山移民工作,估计到8、9月份前期的准备工作就能完成。
(三)水利建设
在农村,水的应用主要是饮用水和灌溉水。在饮用水方面,全村的饮用水主要是从山里引来的山泉,常是一个村或几户人家饮用一条水,山泉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没有经过水源鉴定。灌溉用水主要依靠山间溪流、河沟、季节雨水及各村修建的小型水库。所以一到夏季的用水高峰,村里就经常缺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村民们热切的希望能尽快接通自来水。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在借助越溪乡大水网改造之际,我村也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工程,家家户户都接入自来水。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在种植方面,主要种植粮食,部分农户种植枇杷、蔬菜等,但规模较小,管理较为粗放、产量低。在养殖方面,全村没有养殖大户,牲畜养殖以传统的粗放经营为主,许多家庭养殖都没有选择优良品种,在饲料配置上,都是依靠习惯喂养,添喂浓缩饲料的农户,也没有较为科学且长期拌料的配方;水产养殖以承包小型养殖塘为主,没有专业的指导人员和饲料喂养配方,只能靠养殖户自己摸索经验,因此风险很大。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年轻人,但外出之前缺少培训,增加了找工作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大部分家庭拥有彩电、冰箱、空调等电器,绝大部分人拥有手机,小轿车也是随处可见,人们吃饭问题从以前能吃饱逐步向能吃好转变。同时,文化生活也不断进步,农民朋友在劳作之余,自编各种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山头应村附近有浙东悬空大瀑布、天河景区(浙东大峡谷)、聪明山水景区、前童古镇、东海云顶等旅游景点,有望海茶、长街蛏子、凫溪香鱼、宁海土鸡、流黄青蟹等特产。
山头应村现有党员55名,其中女党员9名,40岁以下有11人,60岁以上就有19人,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村三四委会总人数12人,其中:村党组织4人,村委会成员3人,经济合作社管委员会成员3人,村民监督委员会3人,另外还有村文书、出纳和大学生村官各一名。在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带领下,各委员紧密协调积极配合,认真处理村里的各项事务。
目前,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三通建设,总体来看,基础设施基本齐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一)公路建设
全村范围内的乡村公路已经修通,但由于三个自然村地处山端和偏僻,乡村客运车辆不能直接到达各个自然村,给村民的出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以前村民来回都是步行的,现在条件有所改善,人们改用自行车和电瓶车了,但出入依旧不便。
(二)新农村建设
山上应村和山下应村位于越溪乡东南2.8公里的大炮山南麓,那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他们没什么经济来源,唯一的希望就是1 亩2 分薄地,靠种点水稻、花生、洋芋、等农作物和外出务工为生。
2003年在县政府高山移民的政策下,越溪乡政府大力推进高山移民工作。充分了解高山群众移民愿望,通过召开高山移民村村干部座谈会,村民代表恳谈会,走访高山移民户等方法,充分了解高山群众的移民愿望、村集体经济实力、高山群众家庭状况以及群众对移民新村建设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各村实施高山移民,建设移民新村的一个重要依据。把上应村从大炮山南麓迁至越溪乡政府大楼南面1公里处田壁山山脚的洋孟坑。
山上应村原住户196户,自2006年至今已完成迁移194户,尚有2户未迁。大炮山南簏上的原村址已经退宅还耕, 30余亩新造田地已是生机一片,同时也为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新的贡献。移民下山,易地致富。改变了山上应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山又不丢山,离山就不靠山”成了上应村一条房屋的发展原则。现如今下应村以上应村为榜样,正在积极筹划下山移民工作,估计到8、9月份前期的准备工作就能完成。
(三)水利建设
在农村,水的应用主要是饮用水和灌溉水。在饮用水方面,全村的饮用水主要是从山里引来的山泉,常是一个村或几户人家饮用一条水,山泉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没有经过水源鉴定。灌溉用水主要依靠山间溪流、河沟、季节雨水及各村修建的小型水库。所以一到夏季的用水高峰,村里就经常缺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村民们热切的希望能尽快接通自来水。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在借助越溪乡大水网改造之际,我村也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工程,家家户户都接入自来水。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在种植方面,主要种植粮食,部分农户种植枇杷、蔬菜等,但规模较小,管理较为粗放、产量低。在养殖方面,全村没有养殖大户,牲畜养殖以传统的粗放经营为主,许多家庭养殖都没有选择优良品种,在饲料配置上,都是依靠习惯喂养,添喂浓缩饲料的农户,也没有较为科学且长期拌料的配方;水产养殖以承包小型养殖塘为主,没有专业的指导人员和饲料喂养配方,只能靠养殖户自己摸索经验,因此风险很大。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年轻人,但外出之前缺少培训,增加了找工作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大部分家庭拥有彩电、冰箱、空调等电器,绝大部分人拥有手机,小轿车也是随处可见,人们吃饭问题从以前能吃饱逐步向能吃好转变。同时,文化生活也不断进步,农民朋友在劳作之余,自编各种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山头应村附近有浙东悬空大瀑布、天河景区(浙东大峡谷)、聪明山水景区、前童古镇、东海云顶等旅游景点,有望海茶、长街蛏子、凫溪香鱼、宁海土鸡、流黄青蟹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