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江尾村 | ~201 | 镇中心区 | 江尾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青索村 | ~202 | 村庄 | 青索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大把关村 | ~203 | 村庄 | 大把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兆邑村 | ~204 | 村庄 | 兆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漏邑村 | ~205 | 村庄 | 漏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沙坪村 | ~206 | 村庄 | 沙坪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东沙坪村 | ~207 | 村庄 | 东沙坪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大排村 | ~208 | 村庄 | 大排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河尾村 | ~209 | 村庄 | 河尾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大营村 | ~210 | 村庄 | 大营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马甲邑村 | ~211 | 村庄 | 马甲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马厂村 | ~212 | 村庄 | 马厂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海潮河村 | ~213 | 村庄 | 海潮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上关镇位于洱海北岸,苍山云弄峰东麓,北靠洱源县邓川、右所两镇,东接双廊镇和鹤庆县黄坪镇,距州府49公里。居住有白、汉、回、傣、彝、傈僳、纳西等民族。
上关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境内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42毫米,无霜期为230天左右。镇内河流众多、交通便利,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呈“川”字形注入洱海,大丽路、环海路、214国道呈“爪”字形穿越腹地,上关镇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0.51亩。主要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盛产无公害大蒜、优质米、蚕豆、玉米,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全镇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1619万元,同比增长10.13%;财政总收入实现306万元,同比增长42.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41元,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37.51万元,同比增长31.2% 。
编辑本段历史资源
上关历史文化久远,是大理文化发祥地之一。该镇在行政区划调整前名为江尾,因境内“三江”入海,位于江河尾部而得名。上关镇古为邓赕诏属地,元明清属邓川州,民国时期为邓川县第四区,后置元保乡。建国后属邓川县二区、东风公社,1961年成立江尾公社,1987年设江尾乡,2000年实现撤乡设镇,2004年1月1日划归大理市并更名为上关镇。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为上关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上关物产丰富,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拥有存栏奶牛11850头,年产鲜奶达31000吨,直接经济收入3100万元以上,小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9800亩,其中蚕豆10000亩,大麦200亩,马铃薯1500亩,油菜700亩,牧草800亩,蔬菜6400亩,花卉200亩。大春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9500亩,其中,水稻16000亩,包谷3200亩。上关镇-人文地理 民风民俗上关镇位于洱海北岸,苍山云弄峰东麓,北靠洱源县邓川、右所两镇,东接双廊镇和鹤庆县黄坪镇,距州府49公里。全镇下辖13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142个村民小组,有10163户40806人,全镇国土面积为1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0588亩。居住有白、汉、回、傣、彝、傈僳、纳西等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92.8%。上关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境内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42毫米,无霜期为230天左右。镇内河流众多、交通便利,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呈“川”字形注入洱海,大丽路、环海路、214国道呈“爪”字形穿越腹地,上关镇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0.51亩。主要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盛产无公害大蒜、优质米、蚕豆、玉米,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上关历史文化久远,是大理文化发祥地之一。上关物产丰富,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上关人民能歌善舞,耍龙、对歌、大本曲弹唱是上关人民各种重大节日庆典的必备节目。全镇有54个农村文艺宣传队,15个龙灯队,6个洞经音乐演奏队,30多人的对歌队伍,10余人的大本曲弹唱人员,其中江尾村大本曲弹唱者刘沛曾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艺人称号”。 。
编辑本段区域概述
全貌
上关镇位于洱海北岸,苍山云弄峰东麓,北靠洱源县邓川、右所两镇,东接双廊镇和鹤庆县黄坪镇,距县城约19公里,距州府49公里。上关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境内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42毫米,无霜期为230天左右。镇内河流众多、交通便利,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呈“川”字形注入洱海,大丽路、环海路、214国道呈“爪”字形穿越腹地,上关镇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0.51亩。主要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盛产无公害大蒜、优质米、蚕豆、玉米,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1]
编辑本段历史变迁
上关历史文化久远,是大理文化发祥地之一。该镇在行政区划调整前名为江尾,因境内“三江”入海,位于江河尾部而得名。上关镇古为邓赕诏属地,元明清属邓川州,民国时期为邓川县第四区,后置元保乡。建国后属邓川县二区、东风公社,1961年成立江尾公社,1987年设江尾乡,2000年实现撤乡设镇,2004年1月1日划归大理市并更名为上关镇。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全镇下辖13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142个村民小组。[2]
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青索桥
有10163户40806人,全镇国土面积为1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0588亩。居住有白、汉、回、傣、彝、傈僳、纳西等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92.8%。
上关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境内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42毫米,无霜期为230天左右。镇内河流众多、交通便利,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呈“川”字形注入洱海,大丽路、环海路、214国道呈“爪”字形穿越腹地,上关镇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0.51亩。主要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盛产无公害大蒜、优质米、蚕豆、玉米,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全镇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1619万元,同比增长10.13%;财政总收入实现306万元,同比增长42.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41元,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37.51万元,同比增长31.2% 。
编辑本段历史资源
上关历史文化久远,是大理文化发祥地之一。该镇在行政区划调整前名为江尾,因境内“三江”入海,位于江河尾部而得名。上关镇古为邓赕诏属地,元明清属邓川州,民国时期为邓川县第四区,后置元保乡。建国后属邓川县二区、东风公社,1961年成立江尾公社,1987年设江尾乡,2000年实现撤乡设镇,2004年1月1日划归大理市并更名为上关镇。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为上关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上关物产丰富,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拥有存栏奶牛11850头,年产鲜奶达31000吨,直接经济收入3100万元以上,小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9800亩,其中蚕豆10000亩,大麦200亩,马铃薯1500亩,油菜700亩,牧草800亩,蔬菜6400亩,花卉200亩。大春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9500亩,其中,水稻16000亩,包谷3200亩。上关镇-人文地理 民风民俗上关镇位于洱海北岸,苍山云弄峰东麓,北靠洱源县邓川、右所两镇,东接双廊镇和鹤庆县黄坪镇,距州府49公里。全镇下辖13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142个村民小组,有10163户40806人,全镇国土面积为1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0588亩。居住有白、汉、回、傣、彝、傈僳、纳西等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92.8%。上关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境内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42毫米,无霜期为230天左右。镇内河流众多、交通便利,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呈“川”字形注入洱海,大丽路、环海路、214国道呈“爪”字形穿越腹地,上关镇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0.51亩。主要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盛产无公害大蒜、优质米、蚕豆、玉米,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上关历史文化久远,是大理文化发祥地之一。上关物产丰富,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上关人民能歌善舞,耍龙、对歌、大本曲弹唱是上关人民各种重大节日庆典的必备节目。全镇有54个农村文艺宣传队,15个龙灯队,6个洞经音乐演奏队,30多人的对歌队伍,10余人的大本曲弹唱人员,其中江尾村大本曲弹唱者刘沛曾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艺人称号”。 。
编辑本段区域概述
全貌
上关镇位于洱海北岸,苍山云弄峰东麓,北靠洱源县邓川、右所两镇,东接双廊镇和鹤庆县黄坪镇,距县城约19公里,距州府49公里。上关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境内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42毫米,无霜期为230天左右。镇内河流众多、交通便利,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呈“川”字形注入洱海,大丽路、环海路、214国道呈“爪”字形穿越腹地,上关镇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0.51亩。主要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盛产无公害大蒜、优质米、蚕豆、玉米,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1]
编辑本段历史变迁
上关历史文化久远,是大理文化发祥地之一。该镇在行政区划调整前名为江尾,因境内“三江”入海,位于江河尾部而得名。上关镇古为邓赕诏属地,元明清属邓川州,民国时期为邓川县第四区,后置元保乡。建国后属邓川县二区、东风公社,1961年成立江尾公社,1987年设江尾乡,2000年实现撤乡设镇,2004年1月1日划归大理市并更名为上关镇。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全镇下辖13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142个村民小组。[2]
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青索桥
有10163户40806人,全镇国土面积为1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0588亩。居住有白、汉、回、傣、彝、傈僳、纳西等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