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村位于精武镇东北部,与天津师范大学仅隔丰产河相临,土地面积1.1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935户,人口2287,劳动力1300余人,党员84人。共有商业116家,在第三产业的带动下,村民的人均收入逐年提高,2015年预计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长足发展,付村先后被评为市级治安先进村、市级千村美院。
2014年以来,付村积极响应精武镇党委打造“村级小老虎”的号召,经过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于2014年底达到1500万,率先跨入“村级小老虎”行列。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付村于2013年初组成建立了二十多人的“老年健身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除此之外,付村还建立了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越来越多的村民前往农家书屋借阅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2015年,按照区、镇工作要求,付村投资12万元打造了村级综合服务站,占地110平方米,共有干部值班、党群、民政、计生、劳保、综治等6个服务窗口,可办理53项业务,建立健全了来访接待、首问负责、检查考核等14项工作流程和10项制度,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切实解决了群众办事“最后一步路”问题。
相传付村在立村前为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地,紧临现今的老村庄台子西边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大河。在河的西岸有一个以打渔为生的渔民在此搭毛草屋居住,为方便拴船便在河边西岸的土台上埋下一个槐树木桩,后来这根槐树桩生根发芽长成了现付村的大槐树。
若干年后有一姓傅的员外举家来此在河的西岸建房定居,后来又陆续迁来了孙姓、侯姓。自明朝永乐年间人员大迁徙时开始又先后迁入刘姓、李姓、吴姓等姓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付村。
付村最早的名称原叫傅家孙,因当时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时常发大水,所以村民就在原村庄的东南面取四周空地的土堆积成台,形成了付村现在的老村庄台子,人们也陆续的搬迁到台子上居住,取土的地方形成了村庄的东坑、西坑、南坑和后坑,将村庄台四周围绕起来。
2005年付村平房改造工程启动,2006年11月完工入住,新村位于付村老村庄东侧,占地400余亩,形成了现今的付村居住小区。
付村村附近有霍元甲故居纪念馆、杨柳青博物馆、天津希乐少儿休闲旅游区、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精武门·中华武林园等旅游景点,有沙窝萝卜、盘山盖柿、耳朵眼炸糕、白汁银鱼、冬笋虾卷等特产。
2014年以来,付村积极响应精武镇党委打造“村级小老虎”的号召,经过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于2014年底达到1500万,率先跨入“村级小老虎”行列。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付村于2013年初组成建立了二十多人的“老年健身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除此之外,付村还建立了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越来越多的村民前往农家书屋借阅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2015年,按照区、镇工作要求,付村投资12万元打造了村级综合服务站,占地110平方米,共有干部值班、党群、民政、计生、劳保、综治等6个服务窗口,可办理53项业务,建立健全了来访接待、首问负责、检查考核等14项工作流程和10项制度,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切实解决了群众办事“最后一步路”问题。
相传付村在立村前为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地,紧临现今的老村庄台子西边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大河。在河的西岸有一个以打渔为生的渔民在此搭毛草屋居住,为方便拴船便在河边西岸的土台上埋下一个槐树木桩,后来这根槐树桩生根发芽长成了现付村的大槐树。
若干年后有一姓傅的员外举家来此在河的西岸建房定居,后来又陆续迁来了孙姓、侯姓。自明朝永乐年间人员大迁徙时开始又先后迁入刘姓、李姓、吴姓等姓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付村。
付村最早的名称原叫傅家孙,因当时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时常发大水,所以村民就在原村庄的东南面取四周空地的土堆积成台,形成了付村现在的老村庄台子,人们也陆续的搬迁到台子上居住,取土的地方形成了村庄的东坑、西坑、南坑和后坑,将村庄台四周围绕起来。
2005年付村平房改造工程启动,2006年11月完工入住,新村位于付村老村庄东侧,占地400余亩,形成了现今的付村居住小区。
付村村附近有霍元甲故居纪念馆、杨柳青博物馆、天津希乐少儿休闲旅游区、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精武门·中华武林园等旅游景点,有沙窝萝卜、盘山盖柿、耳朵眼炸糕、白汁银鱼、冬笋虾卷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