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卸甲碥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卸甲碥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治城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治城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南峰寺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南峰寺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印月潭社区 | ~004 | 镇中心区 | 印月潭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凤凰梁社区 | ~005 | 镇中心区 | 凤凰梁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冯家坝社区 | ~006 | 镇中心区 | 冯家坝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百丈关社区 | ~007 | 镇中心区 | 百丈关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白马寺社区 | ~008 | 镇中心区 | 白马寺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马家渡社区 | ~009 | 镇中心区 | 马家渡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宋水社区 | ~010 | 特殊区域 | 宋水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3,为特殊区域。…[详细] |
普陀寺社区 | ~011 | 镇乡结合区 | 普陀寺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马家梁社区 | ~012 | 镇乡结合区 | 马家梁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安河村 | ~200 | 村庄 | 安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东郊村 | ~200 | 村庄 | 东郊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五峰村 | ~201 | 镇乡结合区 | 五峰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沿河村 | ~202 | 镇乡结合区 | 沿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通溪村 | ~203 | 村庄 | 通溪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长滩村 | ~203 | 村庄 | 长滩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梨花村 | ~204 | 村庄 | 梨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四新村 | ~204 | 村庄 | 四新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红垭村 | ~206 | 村庄 | 红垭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前进村 | ~206 | 村庄 | 前进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农林村 | ~207 | 村庄 | 农林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双峰村 | ~208 | 村庄 | 双峰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安坪村 | ~209 | 村庄 | 安坪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南阳村 | ~210 | 村庄 | 南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石桅村 | ~211 | 村庄 | 石桅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川山村 | ~212 | 村庄 | 川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南峰村 | ~213 | 村庄 | 南峰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凤阳村 | ~214 | 村庄 | 凤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天符村 | ~215 | 村庄 | 天符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鱼鳞村 | ~216 | 村庄 | 鱼鳞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石坝村 | ~217 | 村庄 | 石坝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金坪村 | ~218 | 村庄 | 金坪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灵溪村 | ~219 | 村庄 | 灵溪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狮子村 | ~220 | 村庄 | 狮子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陈坪村 | ~221 | 村庄 | 陈坪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一、历史沿革
古老而年轻的东河镇是旺苍县驻地镇,物华开宝,人杰地灵。二十世纪三时年代初,这里是川北颇的胜名的“红军城”。新中国成立后,城区建为城关公社(后改为洪江镇),城郊建为东风区(后改为五峰区)。一九九二年撤区并乡时由原洪江镇、五峰区所辖百丈、五峰、南阳等乡合并为东河镇。全镇幅员面积129.8平方公里,辖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146个。社区居委会10个居民小组48个,总人口72828人。
二、自然地理
东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能源、交通、通讯枢纽,是城乡经济结合部,是商品物质集散地。以县城为中心,辖内中间地势宽阔平坦,南北两侧为梯次浅丘。自东向西的黄洋河在这里汇入源远流长的东河,贯穿全境,向西流去,象一条白色的彩练相衔在青山绿野之间,把全镇划分为“三沟四坝一片梁”。
三、基础设施
广(元)罗(坝)铁路、广(元)达(县)公路横穿全境,100%的村95%的社已通公路,道路宽阔平顺;供电站所多处,镇村电力充足,100%的街道90%的村社电网已全面改造;供水网络完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能充分保证;电信、邮政处所多设备好,移动电话多种网络业已开通,90%的城镇居民40%村社农户已安装程控电话。县城街道美洁,市场繁荣;乡村环境优美,各业兴旺。整个辖区内能源充足,交通便利,通讯良好,信息灵通,商贸服务发达,餐饮住宿方便。
四、经济发展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辖区内第一、二、三产业得到协调发展,现已形成农林多经、畜牧水产、交通运输、煤焦矿产、建筑建材、修理铸造、轻纺化工、加工服务、饮食饮料、商贸供销、文化娱乐、医疗保键、科技信息、影视音响、美印装饰等20余类系统产业500多种产品,近100种产品畅销省、市、县市场。镇境现有全国各地200多家投资者在此经商办实体,使私营企业达到200多家,个体工商户达到10000余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镇域经济结构已初步形成。二00二年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元,镇属企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镇属工业产值达到1.2亿元,国地两税入库达到110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社会经济实力早于九三年就跻身于“四川省200强”乡镇,排名第12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