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村位于阎良城区西北约2公里处,东邻昌平村,南接银刘堡,北与坡底村为邻。西禹高速公路将两个自然村南北分开。解放以前,该村隶属临潼县阎良镇第六保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分属临潼县阎良区阎良乡、中和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新来大队,下辖4个生产队。1964年由阎良公社划归临潼县谭家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改为振兴乡管辖。从1987年8月1日起随同振兴乡划归阎良区管辖至今。该村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泾惠一支渠可灌溉全部农田,农业条件十分优越。主产棉花、小麦、玉米、蔬菜、瓜果等。现辖东来、东任两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有270户,967人,耕地面积1246亩。域内有村办砖厂1个、商店4家、小学1所、村卫生室1个。村委会设在东来自然村东侧。
一、村组概述
(一)东来村
该村位于振兴街道办以北约两公里处,东邻昌平村,南接银刘堡,位于西禹高速公路东侧。全村有耕地959亩,村民220户,770人,有大型农用耕作机械两台、轿车4辆、运输三轮车30余辆、机井40眼。该村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高粱及瓜果蔬菜等,泾惠一支渠可灌溉所有耕地。
该村村民绝大部分是山东移民的后裔。大约在清朝光绪年间,山东省高密县移民迁此定居,以韩、张两姓人最多。当时,该村只有十几户人家,110人,耕种着300余亩土地。后来,逃荒至此的灾民,有王姓、赵姓、孙姓、李姓等。因该村村民都是从山东逃荒而来,所以当时取名为“东来村”,至今当地仍保留着浓重的山东口音。11921年,蓝田和商县一带雷姓、任姓、李姓三户人家逃荒来到此地。难民来到这里后,全靠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活,根本就盖不起房屋,于是就在平地上挖了三面地窑居住,人们称其地为雷家窑。难民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省吃俭用,逐渐有所积蓄,遂开始购置田产。直到1949年以后,日子才有所好转,逐步由地下窑洞搬迁到地面上。自此以后,又有徐姓、孔姓、郭姓等相继迁此。解放以后一直俗称为雷家窑村。958年与雷家窑合并,成为今天的东来自然村。
(二)东任村
东任村过去俗称“东任家村”,位于振兴街道办东北约1.5公里处,东南紧靠西禹高速公路,西接龙游村的铁刘组,北与卓任村为邻。该村现有村民50户, 197人,耕地面积287亩。村内有机动车5辆、机井10眼,泾惠一支渠可灌溉全部农田,主产小麦、棉花、大豆、高粱、瓜果、蔬菜等。
相传清朝乾隆四十六年的时候,商县、蓝田逃荒难民来此落户。当时由商县逃难来的以任姓最多,故名为东任村。此后又有王、陶、李等姓迁居至此。
解放前,隶属临潼县阎良镇第六保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属于临潼县阎良区中合乡。1958年属阎良人民公社新来大队管辖。1964年属谭家人民公社新来大队。1984年归属振兴乡新来村民委员会。1987年8月1日至今属西安市阎良区振兴乡(后为街道办事处)新来村民委员会管辖。
二、本村人物
禚新馀(1882~1949) 新来村一组人。原籍山东高密,1929年举家迁此,为当地著名的中医大夫,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幼随父学医,又有祖传的秘方,从1926年开始走乡串户,给人看病。后成为方圆百里很有名望的中医大夫,被他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解放初期病故,享年77岁。
赵立义(1949~2001) 新来村一组人。1970年应征入伍,1973年入党,1974年1月退伍返乡。同年被招聘到陕西鼓风机厂,一年后任鼓风机厂保卫科科长。由于工作出色,1978年被调入西北电力局负责保卫工作,2009年被提升为西北电力局事故处处长。2001年9月不幸遇害,当时只有52岁。
三、教育简史
新来小学位于新来村北,1983年5月建成,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时有教职员工8人、学生120人,仅有1名公办教师。设有一至六年级,有实验室、办公室、电脑室、图书室等共10间平房。2004年9月1日,新来小学被合并到昌平小学和红荆小学。
四、特色介绍
【红薯粉条加工】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生产队就开始用红薯加工粉条。1982年实行承包制后,新来村的红薯粉条加工户数一下子发展到50余户,并且逐步走向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操作,其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如今新来村已有粉条加工机械50余套,成了远近闻名的粉条加工专业村。特别是近几年来,粉条经过了深加工细包装,已形成了规模,并且注册成立了“西安市阎良区新来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和“西安市阎良区新来村张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打造出了新来村红薯粉条的品牌,充分发挥了一村一品的优势,大大提高了粉条的经济效益。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群众增收500多万元。目前新来村的红薯粉条已销往省内外,常常供不应求。
。
新来村附近有阎良航空科技馆(阎良飞行体验馆)、高家民俗大院、秦汉栎阳城遗址、义和遗址、古栎阳桥等旅游景点,有阎良相枣、阎良甜瓜、阎良酥梨、小炒泡馍、雪魁相配等特产。
一、村组概述
(一)东来村
该村位于振兴街道办以北约两公里处,东邻昌平村,南接银刘堡,位于西禹高速公路东侧。全村有耕地959亩,村民220户,770人,有大型农用耕作机械两台、轿车4辆、运输三轮车30余辆、机井40眼。该村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高粱及瓜果蔬菜等,泾惠一支渠可灌溉所有耕地。
该村村民绝大部分是山东移民的后裔。大约在清朝光绪年间,山东省高密县移民迁此定居,以韩、张两姓人最多。当时,该村只有十几户人家,110人,耕种着300余亩土地。后来,逃荒至此的灾民,有王姓、赵姓、孙姓、李姓等。因该村村民都是从山东逃荒而来,所以当时取名为“东来村”,至今当地仍保留着浓重的山东口音。11921年,蓝田和商县一带雷姓、任姓、李姓三户人家逃荒来到此地。难民来到这里后,全靠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活,根本就盖不起房屋,于是就在平地上挖了三面地窑居住,人们称其地为雷家窑。难民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省吃俭用,逐渐有所积蓄,遂开始购置田产。直到1949年以后,日子才有所好转,逐步由地下窑洞搬迁到地面上。自此以后,又有徐姓、孔姓、郭姓等相继迁此。解放以后一直俗称为雷家窑村。958年与雷家窑合并,成为今天的东来自然村。
(二)东任村
东任村过去俗称“东任家村”,位于振兴街道办东北约1.5公里处,东南紧靠西禹高速公路,西接龙游村的铁刘组,北与卓任村为邻。该村现有村民50户, 197人,耕地面积287亩。村内有机动车5辆、机井10眼,泾惠一支渠可灌溉全部农田,主产小麦、棉花、大豆、高粱、瓜果、蔬菜等。
相传清朝乾隆四十六年的时候,商县、蓝田逃荒难民来此落户。当时由商县逃难来的以任姓最多,故名为东任村。此后又有王、陶、李等姓迁居至此。
解放前,隶属临潼县阎良镇第六保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属于临潼县阎良区中合乡。1958年属阎良人民公社新来大队管辖。1964年属谭家人民公社新来大队。1984年归属振兴乡新来村民委员会。1987年8月1日至今属西安市阎良区振兴乡(后为街道办事处)新来村民委员会管辖。
二、本村人物
禚新馀(1882~1949) 新来村一组人。原籍山东高密,1929年举家迁此,为当地著名的中医大夫,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幼随父学医,又有祖传的秘方,从1926年开始走乡串户,给人看病。后成为方圆百里很有名望的中医大夫,被他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解放初期病故,享年77岁。
赵立义(1949~2001) 新来村一组人。1970年应征入伍,1973年入党,1974年1月退伍返乡。同年被招聘到陕西鼓风机厂,一年后任鼓风机厂保卫科科长。由于工作出色,1978年被调入西北电力局负责保卫工作,2009年被提升为西北电力局事故处处长。2001年9月不幸遇害,当时只有52岁。
三、教育简史
新来小学位于新来村北,1983年5月建成,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时有教职员工8人、学生120人,仅有1名公办教师。设有一至六年级,有实验室、办公室、电脑室、图书室等共10间平房。2004年9月1日,新来小学被合并到昌平小学和红荆小学。
四、特色介绍
【红薯粉条加工】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生产队就开始用红薯加工粉条。1982年实行承包制后,新来村的红薯粉条加工户数一下子发展到50余户,并且逐步走向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操作,其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如今新来村已有粉条加工机械50余套,成了远近闻名的粉条加工专业村。特别是近几年来,粉条经过了深加工细包装,已形成了规模,并且注册成立了“西安市阎良区新来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和“西安市阎良区新来村张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打造出了新来村红薯粉条的品牌,充分发挥了一村一品的优势,大大提高了粉条的经济效益。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群众增收500多万元。目前新来村的红薯粉条已销往省内外,常常供不应求。
。
新来村附近有阎良航空科技馆(阎良飞行体验馆)、高家民俗大院、秦汉栎阳城遗址、义和遗址、古栎阳桥等旅游景点,有阎良相枣、阎良甜瓜、阎良酥梨、小炒泡馍、雪魁相配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