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村位于阎良城区东北4公里,坐落于石川河北岸,西依咸铜铁路,北与富平县五星村为邻,东和关山镇樊家村接壤,南与新兴街道办官路村隔河相望。由于位处石川河以北,村名便叫水北。全村辖四个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设在本村小学内。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12亩。现有村民318户,1285人,人均纯收入8683元。
一、水北村概述
据老辈相传,元末明初时,有山西大槐树下王姓弟兄三人逃荒来到这里,看到此处土地辽阔,地势平坦,南临河川,北依平原,三人便在这里定居并成家立业。其后子孙分为长门、二门和三门三支,其中以二门人最多,三门人最少,长门人丁不旺,后来无继。后因通婚、迁徙等原因,又有程、部、赵、李等姓迁入。王姓现占90%,其余姓的占10%。水北村解放前有50多户,人口近300,村民以农耕为主,由于水利条件落后,只能靠天吃饭,人民生活困苦。
解放后,水北村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具等,生产积极性大增,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改革开放前,这儿的村民却并不富裕。包产到户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又一次得到空前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自建住宅,购买家电,水北村的村容村貌也逐渐发生了较大变化。2004年,农民种地不用交粮,政府对种地农民还进行农业补贴,每个农民每年170元,全村农民总共享受政府补贴23万多元。全村共有老年人90人,政府每年补助金额高达11万之多。2010年改建厕所300个。全村60岁以上老人150多个,一年全村领取养老金14万多元。
全村共有塑料大棚600座,每棚每年纯收入5000元,共收入300万元。其次是农作物1600多亩,每亩纯收入700元,共计收入100多万元。全村外出打工者260人,每人每年按15000元计算,全村劳务输出得报酬390万元,劳务输出占全部收入的45%还多。
1953年后,国家修建阎良飞机场和阎良“三大家”建设,需要大量沙石,石川河就成了采石的基地,供应着红安公司、八所、十所的建设用石。近年来,民用砂石量增大,政府筑路所用的沙石大部分也由这里提供,对河滩生态破坏很大, 2010年政府禁止在河边采石拉沙。
1939年,咸铜铁路修通,由村西经过并在沟口建站,同时在石川河上建有木结构大桥,经过的火车都要在这里加水,村民上铜川、西安非常方便。这里每日上下旅客很多,卖小吃的人们提着篮子装着鸡蛋等食品前来销售。1960年,铁路改建,到铜川、西安均要上阎良和八里店正东,昔日的景象从此不再。
1996年,水北的交通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官路至水北架起了石川河大桥,修通了公路,阎良到富平留古的班车每日都要经过水北通行。街道、环村路均铺了柏油,村民出行十分方便。
二、本村人物
王养礼 水北村人。解放前曾在驻扎汉中安康一带的汪峰部队任连长.回乡后,先后任武屯镇和康桥镇镇长。当时地下党员谈国帆被秦颂臣追捕无处藏身,被王养礼安排在村西河崖一处窑内,并派专人送水送饭。后王养礼安排张玉杰秘密将谈送往旬邑马栏镇。他与当地地下党员王庭兰、王志温、仵步怀、刘志清等均有联系,对革命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
王育民 水北村一组人。其母张彩铃于1994年身患高血压、脑梗,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吃饭等全靠人照顾。王育民和妻子会贞不离不弃,十八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老娘,受到村民的赞誉,是周围出了名的大孝子。
三 、文物古迹
【古墓群】 水北村一带有战国至东汉的贵族墓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盗掘古墓十分猖獗,致使珍贵文物流失海外,“中国水北”之名不胫而走。后经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才得到遏制。
【古庙】 水北村旧时有七庙,娘娘庙在村西南角,太阳庙在娘娘庙正北50米,马王庙在卢华庄后,老爷庙在村中央路南,土地庙在小学校北门偏西,药王庙在三组南端,另一庙在村东建民庄前。解放后,均被拆除。
四、教育简史
水北村第一所学堂是1938年创办的,当时占用三组村民王富德的三间厦房,有学生7名,聘用贤孙村孙某为教师。1940年学堂又迁到村民王建华屋后的马王庙。1944年,时任康桥镇镇长的王养礼出资在本村建起了第一所较为完备的小学,地址就是今天的水北村小学校址。学校因其规模大、规划合理、教学质量高,吸引了周边不少学生在此就读。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水北村小学也由私立改为公办学校,教师由两人增加到9人,学生由30多名增加到150多名。由于教学质量好,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阎良、富平、临潼等地的学生前来求学。全盛时有12个教室、15名教师、120名学生。2009年撤校,本村小学生都到新兴中心小学就读。原校址于2011年建成了村公共服务中心。
水北村附近有阎良航空科技馆(阎良飞行体验馆)、高家民俗大院、秦汉栎阳城遗址、义和遗址、古栎阳桥等旅游景点。有阎良相枣、阎良甜瓜、阎良酥梨、小炒泡馍、雪魁相配等特产。
一、水北村概述
据老辈相传,元末明初时,有山西大槐树下王姓弟兄三人逃荒来到这里,看到此处土地辽阔,地势平坦,南临河川,北依平原,三人便在这里定居并成家立业。其后子孙分为长门、二门和三门三支,其中以二门人最多,三门人最少,长门人丁不旺,后来无继。后因通婚、迁徙等原因,又有程、部、赵、李等姓迁入。王姓现占90%,其余姓的占10%。水北村解放前有50多户,人口近300,村民以农耕为主,由于水利条件落后,只能靠天吃饭,人民生活困苦。
解放后,水北村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具等,生产积极性大增,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改革开放前,这儿的村民却并不富裕。包产到户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又一次得到空前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自建住宅,购买家电,水北村的村容村貌也逐渐发生了较大变化。2004年,农民种地不用交粮,政府对种地农民还进行农业补贴,每个农民每年170元,全村农民总共享受政府补贴23万多元。全村共有老年人90人,政府每年补助金额高达11万之多。2010年改建厕所300个。全村60岁以上老人150多个,一年全村领取养老金14万多元。
全村共有塑料大棚600座,每棚每年纯收入5000元,共收入300万元。其次是农作物1600多亩,每亩纯收入700元,共计收入100多万元。全村外出打工者260人,每人每年按15000元计算,全村劳务输出得报酬390万元,劳务输出占全部收入的45%还多。
1953年后,国家修建阎良飞机场和阎良“三大家”建设,需要大量沙石,石川河就成了采石的基地,供应着红安公司、八所、十所的建设用石。近年来,民用砂石量增大,政府筑路所用的沙石大部分也由这里提供,对河滩生态破坏很大, 2010年政府禁止在河边采石拉沙。
1939年,咸铜铁路修通,由村西经过并在沟口建站,同时在石川河上建有木结构大桥,经过的火车都要在这里加水,村民上铜川、西安非常方便。这里每日上下旅客很多,卖小吃的人们提着篮子装着鸡蛋等食品前来销售。1960年,铁路改建,到铜川、西安均要上阎良和八里店正东,昔日的景象从此不再。
1996年,水北的交通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官路至水北架起了石川河大桥,修通了公路,阎良到富平留古的班车每日都要经过水北通行。街道、环村路均铺了柏油,村民出行十分方便。
二、本村人物
王养礼 水北村人。解放前曾在驻扎汉中安康一带的汪峰部队任连长.回乡后,先后任武屯镇和康桥镇镇长。当时地下党员谈国帆被秦颂臣追捕无处藏身,被王养礼安排在村西河崖一处窑内,并派专人送水送饭。后王养礼安排张玉杰秘密将谈送往旬邑马栏镇。他与当地地下党员王庭兰、王志温、仵步怀、刘志清等均有联系,对革命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
王育民 水北村一组人。其母张彩铃于1994年身患高血压、脑梗,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吃饭等全靠人照顾。王育民和妻子会贞不离不弃,十八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老娘,受到村民的赞誉,是周围出了名的大孝子。
三 、文物古迹
【古墓群】 水北村一带有战国至东汉的贵族墓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盗掘古墓十分猖獗,致使珍贵文物流失海外,“中国水北”之名不胫而走。后经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才得到遏制。
【古庙】 水北村旧时有七庙,娘娘庙在村西南角,太阳庙在娘娘庙正北50米,马王庙在卢华庄后,老爷庙在村中央路南,土地庙在小学校北门偏西,药王庙在三组南端,另一庙在村东建民庄前。解放后,均被拆除。
四、教育简史
水北村第一所学堂是1938年创办的,当时占用三组村民王富德的三间厦房,有学生7名,聘用贤孙村孙某为教师。1940年学堂又迁到村民王建华屋后的马王庙。1944年,时任康桥镇镇长的王养礼出资在本村建起了第一所较为完备的小学,地址就是今天的水北村小学校址。学校因其规模大、规划合理、教学质量高,吸引了周边不少学生在此就读。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水北村小学也由私立改为公办学校,教师由两人增加到9人,学生由30多名增加到150多名。由于教学质量好,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阎良、富平、临潼等地的学生前来求学。全盛时有12个教室、15名教师、120名学生。2009年撤校,本村小学生都到新兴中心小学就读。原校址于2011年建成了村公共服务中心。
水北村附近有阎良航空科技馆(阎良飞行体验馆)、高家民俗大院、秦汉栎阳城遗址、义和遗址、古栎阳桥等旅游景点。有阎良相枣、阎良甜瓜、阎良酥梨、小炒泡馍、雪魁相配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