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张村位于北屯街道办西北约3公里处,北与阎良区振兴街道办民合村接界,西靠清河,与临潼区徐杨乡聚合村隔河相望,南与秦家村李家、秦和接壤。辖腰张、东张、西张、袁家、新建、何家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腰张小学内。民国时期归临潼县栎阳镇第八保。建国初属临潼县十区八乡。1958年为阎良公社北屯管区曙光大队,1961年改为腰张大队。1987年8月随区划调整划归阎良区管辖至今,现属北屯街道办。
该村有村民466户,1850人,耕地面积2850余亩,有机井70多眼、抽水站1座。村域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主产小麦、玉米,兼种棉花、瓜果、蔬菜。现有村办小学1所、村卫生所两个。
一、村组概述
(一)东张村
本村位于腰张组稍南偏西,共有耕地700多亩,村民110户,410人。
该村最晚在明代建村,名曰“九正堡”。初建时有城,南北370多米,东西470多米,村上人称老城。老城东南角有座 “菩萨庙”,西南角有座 “三官庙”,城东有座 “药王庙”,城西有座 “老爷庙”,城西北角有一座庙叫“娘娘庙”。
明代时,该村富商张黑娃的先祖从清河西迁此,遂在老城内正北位置修建一座楼,据说人站在楼上面可看见渭水,由此足见其高。村人称这一块地方为“楼子院”,所以后来人称该村为“楼子张”。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为了躲避战乱和土匪,村人集资,在原老城内西北部又修了一座新城,东西约370米,南北约200米,开一南门,建有高约6丈的城门楼,门额镌刻“正兴堡”三字,取意振兴“九正堡”。解放后,该城被拆除。
该村张姓分两宗,一宗为清末张永发、张永财等弟兄八个,清末兵燹后余兄弟7人,后成为本村富户,计有田地24顷,雇佣长工数十名。另一宗以明末清初在扬州经商的大贾张黑娃为代表。张黑娃的先祖兄弟三人原居清河西岸,明朝时分家,0和老三迁居河东的东张和西张(但不知东张、西张哪家是0,那家是老三)。清末兵燹后,张黑娃在当地的直系后裔仅余1人(在扬州还有张的后裔),后从西张迁来同宗后代。目前,该村张姓近30户。清末从陕西商县房家甸子迁来了房姓弟兄二人,后有同族陆续迁入,现房姓已近30户;解放前从河南新郑迁来崔、杨、张三姓,他们都是亲戚,现在也近30户;民国时期从湖北孝感迁入的李姓,现在已有10户;从湖北迁入的裴姓一户有两个儿子,一居西张,一居东张,现有2户;最后迁入东张的是返迁安置的三门峡库区的华阴县移民石姓两家,现在有7户。
(二)西张村
位于东张村西200米处,西临清河。本村原名“金棠堡”,为赵姓人建村,有城墙。村口东边原建有赵家牌坊,后被雷击,解放时留有两边基座。村南李家村的西边曾有赵家坟园,有石羊、石马等,后赵家人不知下落。现有村民50户,207人,耕地面积310亩。
本村以张姓居多,都是从河西迁入的张氏后裔。另有一王姓是张姓的女婿,蓝田人,原在冯玉祥部任文书,落户到西张,后代已有7户;侯姓先祖约在清末从湖北迁入,现有6户;余姓人两家、裴姓人两家都是从湖北迁入;解放后,合作化前迁入的李家为山东寿光人,其长子为侯家拉长工,后落户西张,现有3户;1962年迁入西张的是三门峡库区先迁往宁夏后迁回陕西的张姓一家;1964年迁入的是原来在十一航校当兵的梁姓一家,是山东曹县人。
(三)腰张村
位于东张村以北500米稍偏东一点,现有55户,210人,耕地面积300亩,航空产业园已征200亩。腰张村现址在清代是东张村张永发的打麦场,由其小弟住此管理。后有湖北孝感市毛陈镇谭家营的谭姓和同乡邬家墩的邬姓相继迁此,给张家打短工,遂称“么张村”,后讹传为“腰张村”。张姓后来迁居他乡,一说迁到霸桥新合的“腰张村”,一说迁到长安的“细柳”,解放后再无音讯。另有一户张姓现居袁家村。邬姓、谭姓现是腰张村的两大姓氏;姚姓一户是河南新郑人;辛姓为湖北均州人,原在此地拉长工,土改后落户腰张村,现有5户;井姓1家,湖北人,流落临潼栎阳,后拉长工,土改后落户腰张,现有4户;1962年迁入的是三门峡库区的华阴人李姓一家,先迁往宁夏,后又返迁安置到本村,现有两户。
(四)何家村
位于东张村正东约一公里,现分何南、何北两个村民小组,何南有53户,200人,何北有48户,140人,共有耕地面积530亩。本村现址在清朝及以前是东张村张永发家的一个打麦场,张家人称“活庄”,以后讹传为“何庄”。后有山西大槐树下田姓、畅姓、李姓因给东张的张永发扛活而相继落户于此。本村畅、李、田三姓都是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曹姓是蓝田曹山人,在田、畅、李之后迁此,现有15户;袁姓是河南人,在此地拉长工,土改时落户该村;李姓是河南洛阳人,做砖做瓦,后落户何家,现有5户;石姓是1962年返迁安置的华阴库区移民。
(五)新建村
位于何家村西北角,腰张村东南角。现有村民48户,170人,原有耕地面积230亩,已征用110亩。清光绪二年(1876年),徐自勤的祖父从河南拿个瓜铲闯关中,居住在此,人称“老徐庄”。解放前后,归属何家村和腰张村,1961年分大队后,成立新建生产队。本村徐、冯、任三大姓都是河南新郑县人;宋姓和马姓是姻亲,河南密县人;骆姓是1962年返迁安置的华阴库区移民;1964年迁入的赵姓是河南临颍县人,因在十一航校当兵,落户新建。
(六)袁家村
该村位于腰张村以北500米处,东临奉镇,北接民东。现有村民90户,380人, 670亩耕地已全部被航空基地征用。该村以袁姓和王姓居多。王姓分两宗,北头王姓从振兴万先迁来,现有150多人;南头王姓是清末兵燹后从箭王村迁来,现有130多人。据说袁家为袁姓建村,原称“南袁堡”,因耕地多在北边,有一部分人便迁到振兴的袁家窑。袁姓现有16户。苏姓人原居袁家西边,莱芜村东边,苏家为避战乱和土匪,后迁入袁家村中,现有8户;石姓和赵姓是1962年返迁安置的华阴库区移民;有张姓一家为腰张村的后代,和东张的张姓大概是同宗。
二、本村人物
许权中 又名广斌,祖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许家终村。1892年冬其父许文会携家小来陕谋生,初在阎良镇聂家堡落脚。1893年迁到楼子张西清河边土窑居住,同年10月8日许权0生在这里。1904年,举家迁居临潼县交口镇辛理村(今属权中村)。1914年春,许在今阎良区振兴街办万仙屯小学任教,1915年考入三原陕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8年参加陕西靖-。1924年起任国民二军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25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党。1926年秋,冯玉祥在五原誓师,率国民军联军参加国民革命。许权中任援陕第三路司令,率部由绥远经陕北南下关中,击败了围攻三原县城的刘镇华部。11月28日,国民军联军配合陕军解除了西安之围,把刘镇华赶出陕西。1927年春,许权中先后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部政治保卫部领导成员兼卫队师旅长、代理师长、中山军事学校学员总队长等职务。他和史可轩、李林、邓希贤(-)等把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办成了“西北的黄埔军校”,招收学员500多人,培养了一批党的军事干部,使其成为渭华起义的骨干力量。1927年7月,冯玉祥附蒋,遵照0陕西省委的指示,许权中率部队暂依冯子明,任旅长。他和部队党组织的负责人一起,历尽艰辛,将部队留在关中地区坚持斗争,保存了这支革命的武装力量。1928年5月,率部赴华县高塘镇参加渭华起义,被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起义失败后到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红军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在0北方局军委工作。1933年5月,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委常委、十八师师长、副军长、0河北省前线委员会委员兼参谋长等职,协助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与日军作战,-连捷。1936年冬,应杨虎城之邀赴西安任警备旅副旅长。“西安事变”中指挥部队扣留了在西安城内的-军政大员10余人。“七七”事变后,率九十六军五二九旅在华北抗日,同年末调任九十六军一七七师参谋长。1937年,率部在陕西郃阳抗日,举办了“沿黄河各县中学寒假抗日训练班”,为一七七师充实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后备力量。在吴王渡、张营镇、运城等战役中,给日寇以沉重打击。1939年~1942年夏,以一七七师参谋长兼陕西省保安司令部参议身份,借口养病进行地下革命工作。1943年秋,任第四集团军司令部中将参议兼集团军农垦区主任,拟在眉县、千阳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12月上旬赴千阳察看地形,返回时在眉县槐芽洪水沟被胡宗南特务杀害,时年50岁。
张广德 又名张新院,东张组人。1934年随三原县大程镇0党员-河去陕北参加革命,以后杳无音讯。
张志友 0党员,东张组人,1938年11月1日出生。 1964年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分配到兰字932部队任技术员。后在中航第一飞机设计院任高级工程师、处长等职。1998年退休。
张建明 0党员,东张组人,1942年10月生。1967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在步兵31军91师当过兵,1975年—2002年在西安市交通局任副局长,主管公路建设和管理,2002年退休。曾筹资40万元为本村修水泥路,为建腰张小学又筹资25万元。
张学政 0党员,东张组人,1940年10月生。1958年入伍,在兰空16航校任过学员大队教导员、司令部参谋。因受-事件影响曾转业当工人。落实政策后任咸阳市委办公室主任。1998年退休。
张跃进 东张组人,1977年5月1日生。农校毕业,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共青团阎良区委书记,现任新华路街道办主任。
邬宗祥 邬元照的长孙,1936年生,0党员,哈工大毕业。先后在哈尔滨汽轮机厂任车间主任、工艺科长、总工程师、副厂长、厂长,集团(动力)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现任香港凯叶公司总经理、西安双佳公司董事长。
田氏五兄弟 何家组人。祖父田百顺解放前曾在栎阳开办木场,做木材生意,父亲田志学任八保书记员。田氏兄弟五人均是致富能手,老大田战胜,从事饲养业,每年出栏肥猪百多头;0田胜利,从事建筑业,有自己的建筑公司,在阎良建筑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老三田胜全,开一个石灰加工场,占地2亩,每年加工白灰五六百吨,供阎良建筑行业;老四田全娃从事粮食收购;老五田战军协助0管理建筑公司,并有自己的建材预制厂,现任村委会主任。
李振龙(1927~1994)小名双羊,何家组人。自幼双目失明,学习秦腔艺术,唱念做打,样样精通。十岁多即给秦腔第一女旦孟遏云作专职琴师,时人有“孟遏云不唱,双羊不拉,双羊不拉,孟遏云不唱”的说法。解放初陕西成立“戏曲研究院”时,拟请李振龙去作专职鼓师,因生活不能自理,未能成行。以后李振龙便在渭河以北坐馆授徒,直到文革禁唱老戏。文革后又曾复出,终因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很少出门。
徐自勤 新建组人,生于1923年,0党员。1949年5月参加革命。1950年入西北党校学习,后在临潼县委组织部、陕西省计划委员会、省委工业部等单位工作。1958年调铜川矿务局纪检委,1961年又调入西飞公司,1962年支农回乡。现按离休人员对待。
王开印 袁家组人,1938年生,0党员。榆林师专毕业,分配到永寿县教书。1977年调回临潼雨金中学。后任临潼县文教局长。1998年退休。
袁孝文 0党员,袁家组人,1953年生。1969年入伍到沈阳,从排级升到正团级。1994年转业至中国机电东北公司进出口部任经理,有经济师、律师证。已退休。
王书元 袁家组人,0党员, 1948年生。石家庄军校毕业。曾任阎良区纪委书记、法院院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已退休。
三、教育简史
“五四”运动前,腰张村的邬元照在家开办私塾接收村内孩子就读,收徒讲学。民国时推行新学,腰张村与秦家村在秦家村内开办了新学堂,教师是秦家的李福兴。以后在两村交界处建成秦家小学,由李福兴任校长。后逐年扩大成为北屯地区的中心小学。1958年学校设有农中。文革前已扩大至20亩,在校学生近500名,有教师20多名,设有中学班。1983年与秦家分校,在腰张村腰张组西环路西辟地10亩建成腰张小学。当时有9座教室、250名学生、14名教师。后来又筹资70万元建起一座三层教学楼。2009年,五六年级并入北屯中心小学。现有一至四年级学生90名,教师9名。
腰张村附近有阎良航空科技馆(阎良飞行体验馆)、高家民俗大院、秦汉栎阳城遗址、义和遗址、古栎阳桥等旅游景点,有阎良酥梨、阎良相枣、阎良甜瓜、阎良酥梨、小炒泡馍等特产。
该村有村民466户,1850人,耕地面积2850余亩,有机井70多眼、抽水站1座。村域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主产小麦、玉米,兼种棉花、瓜果、蔬菜。现有村办小学1所、村卫生所两个。
一、村组概述
(一)东张村
本村位于腰张组稍南偏西,共有耕地700多亩,村民110户,410人。
该村最晚在明代建村,名曰“九正堡”。初建时有城,南北370多米,东西470多米,村上人称老城。老城东南角有座 “菩萨庙”,西南角有座 “三官庙”,城东有座 “药王庙”,城西有座 “老爷庙”,城西北角有一座庙叫“娘娘庙”。
明代时,该村富商张黑娃的先祖从清河西迁此,遂在老城内正北位置修建一座楼,据说人站在楼上面可看见渭水,由此足见其高。村人称这一块地方为“楼子院”,所以后来人称该村为“楼子张”。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为了躲避战乱和土匪,村人集资,在原老城内西北部又修了一座新城,东西约370米,南北约200米,开一南门,建有高约6丈的城门楼,门额镌刻“正兴堡”三字,取意振兴“九正堡”。解放后,该城被拆除。
该村张姓分两宗,一宗为清末张永发、张永财等弟兄八个,清末兵燹后余兄弟7人,后成为本村富户,计有田地24顷,雇佣长工数十名。另一宗以明末清初在扬州经商的大贾张黑娃为代表。张黑娃的先祖兄弟三人原居清河西岸,明朝时分家,0和老三迁居河东的东张和西张(但不知东张、西张哪家是0,那家是老三)。清末兵燹后,张黑娃在当地的直系后裔仅余1人(在扬州还有张的后裔),后从西张迁来同宗后代。目前,该村张姓近30户。清末从陕西商县房家甸子迁来了房姓弟兄二人,后有同族陆续迁入,现房姓已近30户;解放前从河南新郑迁来崔、杨、张三姓,他们都是亲戚,现在也近30户;民国时期从湖北孝感迁入的李姓,现在已有10户;从湖北迁入的裴姓一户有两个儿子,一居西张,一居东张,现有2户;最后迁入东张的是返迁安置的三门峡库区的华阴县移民石姓两家,现在有7户。
(二)西张村
位于东张村西200米处,西临清河。本村原名“金棠堡”,为赵姓人建村,有城墙。村口东边原建有赵家牌坊,后被雷击,解放时留有两边基座。村南李家村的西边曾有赵家坟园,有石羊、石马等,后赵家人不知下落。现有村民50户,207人,耕地面积310亩。
本村以张姓居多,都是从河西迁入的张氏后裔。另有一王姓是张姓的女婿,蓝田人,原在冯玉祥部任文书,落户到西张,后代已有7户;侯姓先祖约在清末从湖北迁入,现有6户;余姓人两家、裴姓人两家都是从湖北迁入;解放后,合作化前迁入的李家为山东寿光人,其长子为侯家拉长工,后落户西张,现有3户;1962年迁入西张的是三门峡库区先迁往宁夏后迁回陕西的张姓一家;1964年迁入的是原来在十一航校当兵的梁姓一家,是山东曹县人。
(三)腰张村
位于东张村以北500米稍偏东一点,现有55户,210人,耕地面积300亩,航空产业园已征200亩。腰张村现址在清代是东张村张永发的打麦场,由其小弟住此管理。后有湖北孝感市毛陈镇谭家营的谭姓和同乡邬家墩的邬姓相继迁此,给张家打短工,遂称“么张村”,后讹传为“腰张村”。张姓后来迁居他乡,一说迁到霸桥新合的“腰张村”,一说迁到长安的“细柳”,解放后再无音讯。另有一户张姓现居袁家村。邬姓、谭姓现是腰张村的两大姓氏;姚姓一户是河南新郑人;辛姓为湖北均州人,原在此地拉长工,土改后落户腰张村,现有5户;井姓1家,湖北人,流落临潼栎阳,后拉长工,土改后落户腰张,现有4户;1962年迁入的是三门峡库区的华阴人李姓一家,先迁往宁夏,后又返迁安置到本村,现有两户。
(四)何家村
位于东张村正东约一公里,现分何南、何北两个村民小组,何南有53户,200人,何北有48户,140人,共有耕地面积530亩。本村现址在清朝及以前是东张村张永发家的一个打麦场,张家人称“活庄”,以后讹传为“何庄”。后有山西大槐树下田姓、畅姓、李姓因给东张的张永发扛活而相继落户于此。本村畅、李、田三姓都是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曹姓是蓝田曹山人,在田、畅、李之后迁此,现有15户;袁姓是河南人,在此地拉长工,土改时落户该村;李姓是河南洛阳人,做砖做瓦,后落户何家,现有5户;石姓是1962年返迁安置的华阴库区移民。
(五)新建村
位于何家村西北角,腰张村东南角。现有村民48户,170人,原有耕地面积230亩,已征用110亩。清光绪二年(1876年),徐自勤的祖父从河南拿个瓜铲闯关中,居住在此,人称“老徐庄”。解放前后,归属何家村和腰张村,1961年分大队后,成立新建生产队。本村徐、冯、任三大姓都是河南新郑县人;宋姓和马姓是姻亲,河南密县人;骆姓是1962年返迁安置的华阴库区移民;1964年迁入的赵姓是河南临颍县人,因在十一航校当兵,落户新建。
(六)袁家村
该村位于腰张村以北500米处,东临奉镇,北接民东。现有村民90户,380人, 670亩耕地已全部被航空基地征用。该村以袁姓和王姓居多。王姓分两宗,北头王姓从振兴万先迁来,现有150多人;南头王姓是清末兵燹后从箭王村迁来,现有130多人。据说袁家为袁姓建村,原称“南袁堡”,因耕地多在北边,有一部分人便迁到振兴的袁家窑。袁姓现有16户。苏姓人原居袁家西边,莱芜村东边,苏家为避战乱和土匪,后迁入袁家村中,现有8户;石姓和赵姓是1962年返迁安置的华阴库区移民;有张姓一家为腰张村的后代,和东张的张姓大概是同宗。
二、本村人物
许权中 又名广斌,祖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许家终村。1892年冬其父许文会携家小来陕谋生,初在阎良镇聂家堡落脚。1893年迁到楼子张西清河边土窑居住,同年10月8日许权0生在这里。1904年,举家迁居临潼县交口镇辛理村(今属权中村)。1914年春,许在今阎良区振兴街办万仙屯小学任教,1915年考入三原陕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8年参加陕西靖-。1924年起任国民二军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25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党。1926年秋,冯玉祥在五原誓师,率国民军联军参加国民革命。许权中任援陕第三路司令,率部由绥远经陕北南下关中,击败了围攻三原县城的刘镇华部。11月28日,国民军联军配合陕军解除了西安之围,把刘镇华赶出陕西。1927年春,许权中先后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部政治保卫部领导成员兼卫队师旅长、代理师长、中山军事学校学员总队长等职务。他和史可轩、李林、邓希贤(-)等把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办成了“西北的黄埔军校”,招收学员500多人,培养了一批党的军事干部,使其成为渭华起义的骨干力量。1927年7月,冯玉祥附蒋,遵照0陕西省委的指示,许权中率部队暂依冯子明,任旅长。他和部队党组织的负责人一起,历尽艰辛,将部队留在关中地区坚持斗争,保存了这支革命的武装力量。1928年5月,率部赴华县高塘镇参加渭华起义,被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起义失败后到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红军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在0北方局军委工作。1933年5月,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委常委、十八师师长、副军长、0河北省前线委员会委员兼参谋长等职,协助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与日军作战,-连捷。1936年冬,应杨虎城之邀赴西安任警备旅副旅长。“西安事变”中指挥部队扣留了在西安城内的-军政大员10余人。“七七”事变后,率九十六军五二九旅在华北抗日,同年末调任九十六军一七七师参谋长。1937年,率部在陕西郃阳抗日,举办了“沿黄河各县中学寒假抗日训练班”,为一七七师充实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后备力量。在吴王渡、张营镇、运城等战役中,给日寇以沉重打击。1939年~1942年夏,以一七七师参谋长兼陕西省保安司令部参议身份,借口养病进行地下革命工作。1943年秋,任第四集团军司令部中将参议兼集团军农垦区主任,拟在眉县、千阳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12月上旬赴千阳察看地形,返回时在眉县槐芽洪水沟被胡宗南特务杀害,时年50岁。
张广德 又名张新院,东张组人。1934年随三原县大程镇0党员-河去陕北参加革命,以后杳无音讯。
张志友 0党员,东张组人,1938年11月1日出生。 1964年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分配到兰字932部队任技术员。后在中航第一飞机设计院任高级工程师、处长等职。1998年退休。
张建明 0党员,东张组人,1942年10月生。1967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在步兵31军91师当过兵,1975年—2002年在西安市交通局任副局长,主管公路建设和管理,2002年退休。曾筹资40万元为本村修水泥路,为建腰张小学又筹资25万元。
张学政 0党员,东张组人,1940年10月生。1958年入伍,在兰空16航校任过学员大队教导员、司令部参谋。因受-事件影响曾转业当工人。落实政策后任咸阳市委办公室主任。1998年退休。
张跃进 东张组人,1977年5月1日生。农校毕业,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共青团阎良区委书记,现任新华路街道办主任。
邬宗祥 邬元照的长孙,1936年生,0党员,哈工大毕业。先后在哈尔滨汽轮机厂任车间主任、工艺科长、总工程师、副厂长、厂长,集团(动力)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现任香港凯叶公司总经理、西安双佳公司董事长。
田氏五兄弟 何家组人。祖父田百顺解放前曾在栎阳开办木场,做木材生意,父亲田志学任八保书记员。田氏兄弟五人均是致富能手,老大田战胜,从事饲养业,每年出栏肥猪百多头;0田胜利,从事建筑业,有自己的建筑公司,在阎良建筑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老三田胜全,开一个石灰加工场,占地2亩,每年加工白灰五六百吨,供阎良建筑行业;老四田全娃从事粮食收购;老五田战军协助0管理建筑公司,并有自己的建材预制厂,现任村委会主任。
李振龙(1927~1994)小名双羊,何家组人。自幼双目失明,学习秦腔艺术,唱念做打,样样精通。十岁多即给秦腔第一女旦孟遏云作专职琴师,时人有“孟遏云不唱,双羊不拉,双羊不拉,孟遏云不唱”的说法。解放初陕西成立“戏曲研究院”时,拟请李振龙去作专职鼓师,因生活不能自理,未能成行。以后李振龙便在渭河以北坐馆授徒,直到文革禁唱老戏。文革后又曾复出,终因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很少出门。
徐自勤 新建组人,生于1923年,0党员。1949年5月参加革命。1950年入西北党校学习,后在临潼县委组织部、陕西省计划委员会、省委工业部等单位工作。1958年调铜川矿务局纪检委,1961年又调入西飞公司,1962年支农回乡。现按离休人员对待。
王开印 袁家组人,1938年生,0党员。榆林师专毕业,分配到永寿县教书。1977年调回临潼雨金中学。后任临潼县文教局长。1998年退休。
袁孝文 0党员,袁家组人,1953年生。1969年入伍到沈阳,从排级升到正团级。1994年转业至中国机电东北公司进出口部任经理,有经济师、律师证。已退休。
王书元 袁家组人,0党员, 1948年生。石家庄军校毕业。曾任阎良区纪委书记、法院院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已退休。
三、教育简史
“五四”运动前,腰张村的邬元照在家开办私塾接收村内孩子就读,收徒讲学。民国时推行新学,腰张村与秦家村在秦家村内开办了新学堂,教师是秦家的李福兴。以后在两村交界处建成秦家小学,由李福兴任校长。后逐年扩大成为北屯地区的中心小学。1958年学校设有农中。文革前已扩大至20亩,在校学生近500名,有教师20多名,设有中学班。1983年与秦家分校,在腰张村腰张组西环路西辟地10亩建成腰张小学。当时有9座教室、250名学生、14名教师。后来又筹资70万元建起一座三层教学楼。2009年,五六年级并入北屯中心小学。现有一至四年级学生90名,教师9名。
腰张村附近有阎良航空科技馆(阎良飞行体验馆)、高家民俗大院、秦汉栎阳城遗址、义和遗址、古栎阳桥等旅游景点,有阎良酥梨、阎良相枣、阎良甜瓜、阎良酥梨、小炒泡馍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