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西城街道板桥村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板桥村隶属:西城街道
区划代码:610481002201代码前6位:610481
长途区号:0910 邮政编码:712000
车牌号码:陕D行政级别:村
板桥村相关网站:
  板桥村,位于西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邻家北汤台村,西接马嵬庞家村,北倚莽原和马嵬街道办事处王侯村连畔,南与高家村鸡犬之声相闻。村由(东侯、西侯、魏家)三个自然村组成,辖7个村民小组,434户,1978人,耕地1969亩,总面积2419亩。
  (村名来源)板桥村名源于明正德年间,村西原有石板桥一座。据传,公公刘瑾谎称此地有十里铁板桥,诱明武宗皇帝来此观景而得名板桥村。
  (村民姓氏来源与构成)以侯、魏、高姓为主。是革命先烈魏野畴市委故乡。

  (行政隶属及演变)板桥村在解放后一段时间归潘冉乡管辖,文革期间,归七里庙人民公社(七里庙人民公社革委会)管辖,文革后期,归属于冉庄乡公社,在1996年,冉庄公社改为冉庄乡,郭村是冉庄乡辖区内一个自然村, 2001年11月,撤乡建办,郭村一直归西城街道办事处管辖。
  1969年前板桥村由(东侯、西侯、魏家、高家)四个自然村组成,1969年后,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高家村从板桥村划分出去,成为独立的行政村。
  历任村支部书记:
  康文斌(书记)1975——1988年
  侯志勇(书记)1988——1990年
  侯振中(书记)1990——1998年
  魏建龙(书记)1999——2000年
  侯振中(书记)2001——2002年
  侯引刚(书记)2003年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
  侯志发(主任)1970——1986年
  侯俊璋(主任)1986——1992年
  魏建兴(主任)1993——1997年
  魏宏凯(主任)1998——2002年
  高西合(主任)2003年至今
  (历史遗迹)东侯村正北150米处,有西周中晚期遗址,遗址位于北邙塬下较为平坦的二级台地,地势稍向南倾斜,北依高干渠。由于群众长年起土成壕,在遗址南端形成一处断面,断面长约200多米,文化层厚度1-3米不等,有大量陶片和灰土组成。采集到的陶器以加沙灰陶为主,器形有鬲、罐、缸、盆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可分粗、细两种,多饰以器物口沿以下。石器有斧、锛等,另外还有骨刀发现。专家推测,该遗址为西周中晚期一处先民居住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灰褐色夹沙陶,乳形足,瘪档,口沿下遍不规则粗绳纹,三足腰部各饰以附加堆纹,高13.2厘米,口径13.2厘米。陶斧:红褐色夹沙陶,直径,口沿外翻,颈下为球形釜,釜上遍饰不规则绳纹,高12.7厘米,口径14.5厘米,最大腹径56厘米。
  该遗址是“山”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魏家村北1000米的高干渠旁,有一座佛教寺院弥勒寺,明清两代都是由皇家修建,曾有乾隆御笔赦建碑一块,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在寺院还保留明代时期窑洞3孔,一孔名为三官洞,一孔为八卦洞,八卦洞住着一位叫宋元明明的道士;还有一孔叫新洞,是郭村人所建。弥勒寺还有四尊明代普贤菩萨的应化塑像,大殿里敬奉弥勒佛。大殿于民国初年重修,现有和尚、尼姑各一人,由释宏道和尚主持。弥勒寺原有土地愈百亩。僧人宏道法师、及杨师父、通和一直坚守弥勒寺到“文革”结束。农历六月初八是弥勒寺古会。
  解放前,村南(现在健身广场的位置)有关帝庙,村庄周围有城墙,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时路过村外,抓住村中在路边一卖茶老人,让其叫开城门,老人向着城上守门人高声大喊:“回回要血洗咱村”,话未说完便被惨杀于城下。
  村北有泉水,名为板桥泉,在乾隆四十二年《兴平县志》和民国二十二年《校订兴平县志》都有记载:“板桥泉在县西二十里,东西共二泉,泉水通过东西大道,流向西南,水上搭板桥,可灌地300余亩”。
  解放初期,废除了保甲制,兴平全县设8区辖84乡,板桥为乡在第5区,管东侯村、西候村、高家、魏家、添户村、六条道、庞家、安家8个村。1954年,各区按驻地命名,第5区改为马嵬区。1956年3月,撤区并乡,板桥仍归马嵬乡管辖。1959年3月,将原潘冉乡和马嵬乡的郭村、高家、板桥划归七里庙镇管辖。1965年5月。从七里庙人民公社中划出冉庄人民公社,板桥村归冉庄公社管辖。
  解放前,村北的坡地靠天吃饭,亩产粮食不到200斤。1958年5月,渭高干渠建成后,创造了抽水提灌条件。1958年11月,国家投资208.67万元,到1959年,先后建成板桥一级抽水站、王侯二级抽水站、南留三级抽水站,从此,全村的土地都能浇灌,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现在亩产已达2000斤。解放后,村北的沟里又新添了3户人家:康姓住沟西,从礼泉迁来;王姓住沟东,从南汤台迁来;刘姓住抽水站,从河南迁来。
  板桥村不是因板桥泉水而出名,更不是因“刘瑾诓驾”所编“十里铁板桥”出名,而是因为这片土地曾培养了一个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魏野畴而驰名乡里。
  (名人简介)魏野畴(1898-1928)原名凤标、明轩,1913年春入西安三秦公学;1917年,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0月同杨钟健、刘天章等创办了《秦钟》月刊;1921年,他撰写了15万字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他还为《共进》写文章;192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在西安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1926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魏野畴与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吴玉章等同志会见,他向毛泽东询问了农民运动的经验。1927年7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后又担任杨虎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政治部主任;1928年2月,任中共皖北临时军委书记,同年4月,领导阜阳大暴动,后遭敌诱捕,于4月9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
  魏忠信(1917.3.7—1997.3.22),兴平市板桥村人,幼年因家境贫寒,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魏忠信的父亲魏野畴是西北地区共产主义活动的先驱者,受父亲影响,魏忠信早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魏忠信在丧父之痛中,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1958年,被评为陕西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个人代表。1961年,谢绝了周恩来让其全家搬迁到北京居住的邀请,留在家乡工作。1997年3月22日,魏忠信因病逝世,享年81岁。
  侯兴茂,男;1964年2月出生;学历:中共党校研究生;现任职务:兴平市西郊高级中学校长。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板桥村以蔬菜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全村蔬菜种植面积500亩,有占地8亩的板桥综合市场1个。发展10头以上奶牛养殖大户5户,百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户。拥有年产值上百万元的个体私营企业4户,交通运输65户,在外务工人员500人。2013年,人均收入达到9785元。
  (社会事业)板桥村积极改善村基础设施,2009年,投资50万元,建成占地6600平方米的群众休闲文化广场,购置了完备的健身器材,成为人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村委会建设了小书屋,内有农业科技、蔬菜病虫害防治书籍及各类文学、历史类书目,同时,村内还成立了文化小分队,经常组织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这些设施建设及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娱乐生活,改善了他们的生活面貌。
  (村容村貌)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村两委会投资120万元,新修通村公路4条共4公里,安装路灯30盏,栽植柿子树、女贞等绿化苗木3000余棵,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按照“五改、五化、五有”的要求,确定专人负责卫生保洁,垃圾实行定点倾倒、定时清运。全村沼气入户达到40%,实施改厕120户。民生工程的有效实施,改善了村庄面貌,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板桥村,这个英雄的故乡,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建设文明幸福的明天。
  (今后发展规划及目标)板桥村在以后的发展中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 以板桥村主导产业:大棚蔬菜、大棚蘑菇及其机械加工为契机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使特色效益农业稳步发展,以此为基础,改善农村面貌,加快了农村发展的步伐。在以后的发展中板桥村将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的居住环境和活动环境,不断健全村内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建设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乡村,保证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板桥村附近有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兴平北塔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关中黑猪兴平大蒜荞麦面鱼子兴平醪糟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