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村,位于南市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兴礼公路穿村而过。东临北市村,西接西王村,南连张东村,北倚礼泉陈迪村。辖1个自然村组,16个村民小组,共980户,3986人,全村总面积6787亩,耕地5676亩。村民以杂果树栽植、小麦、玉米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900元。
据民间传说,古时候此地有座大寺院叫西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明洪武年间,实行“移民屯田”,当时山西南部因受灾害较小,人口稠密,加之外地难民于战乱期间流落于山西较多,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设移民局,于洪武二、九、二十二年及永乐年间多次移民。当时移入陕西关中人口较多。兴平县当今农村老户,考其宗大多是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来的。因为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移民们便在寺南打庄盖房,辛勤耕作,传宗接代,建成了村庄,起名南寺村。民国初年,由于此地集市贸易繁荣,遂改名为南市村。
村民姓氏以赵、吕、韩、刘、南、王、牛、李姓居多,其余少许为杨、宋、豆、符、马姓氏。其中大多姓氏都是从外地迁入,来历不清。
解放前,南市村归兴平县千丰乡管辖,解放初仍归千丰乡管辖,1954年归兴平县南市区管辖,1956年,成立兴平县三韩乡南市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兴平县跃进人民公社,归跃进人民公社管辖,名为南市生产大队,1959年,归三韩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至1967年,归南市人民公社管辖,名为南市生产大队,1968年至1978年归南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至1983 年归南市人民公社生产管理委员会管辖,1984年政社分设,成立南市村村民委员会,归南市乡人民政府管辖。1996年撤乡建镇,归南市镇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南市村自1950年以来历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村主任:
党支部书记:王孝杰、李文杰、赵国龙、吕友辉(2014年至今)。
大队长、村主任:韩志玉、南忠宇、赵联联(2014年至今)。
解放前,村东有三官庙、七星庙,中村有菩萨庙。这些庙宇皆于大跃进年代被拆除。2011年村民集资重建三官庙,2012年村民集资修复七星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六、十六日为农忙古会。农忙会上交易各种农贸产品和农具,为村民们夏收提供了方便。
该村有传统的社火表演。村上多次投资对社火服装进行翻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现代文化建设需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秧歌队以中青年妇女为主组建,逢节日或古会期间在本村街道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村上皮影老艺人相继去世,现有皮影艺术传承人参加演出活动,每年古庙会时演出为主要时间。丧事民俗主要以土葬为主,火葬风气也逐步被群众接受,嫁娶民俗也打破旧传统,新婚新办蔚然成风。传统节日习俗,过年(春节)长辈及晚辈亲戚均来往送礼,清明扫墓祭奠沿用传统模式。端午节、重阳节沿用传统模式,礼品趋于现代化,中秋节已打破传统模式,礼品多样化,这个传统节日已被广大群众重视化。本村兴礼公路穿街而过,又是镇政府所在地,商业一条街,小吃饭店很具特色,适应群众团体生活消费需求。群众娱乐活动兴趣不断增强,戏曲爱好者组建有自乐班、老年妇女广场舞学习和参加人数不断增加,现已扩大至500人左右,广场舞基本上以自然村组组织活动,已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南市村名人:
韩光琦(1894~1972),字威西,本县南市乡南市村人。5岁丧
父,生活贫困,依靠母亲纺线织布维持生活。先在本县私塾读书,14岁考入县第一高等学堂,受该校校长、同盟会会员张渊(深如)等的教育熏陶,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1909年,西安知府尹昌龄在西安创办实业学校,聘张渊为校长,光琦即随张进入该校学习。后入省陆军测量学校学习,毕业后任陕西省测量局班员、审查。1922年因母亲年老多病,回家奉养。其先后在本村小学任教,后任兴平县财政局长、县教育经费处经理,兴办地方教育。1925年至1929年间,先后在史可轩部任副官,在于右任为总司令的国民联军驻陕总部任政治保卫部上校总务科长,许权中旅参谋长,赵寿山旅上校参谋长,孙蔚如部军需主任。1930年初,经赵寿山推荐,到杨虎城将军的陆军第十七师任上校军需处长。同年5月,任十七路军总指挥部上校军需处长。11月,十七路军进占西安。杨虎城就任省政府主席,任命韩光琦兼陕西省银行经理、富泰钱局局长等职。1931年任西安绥靖公署上校军需处长、陕西省政府委员兼省财政厅厅长、财政部陕西特派员、陕西禁烟局局长等职。1933年任西安绥靖公署中将总参议,协助杨虎城处理军事、治安、财务等。1934年初,改任西安绥靖公署中将参谋长兼十七路军中将参谋长,离开省政府并辞去各职。5月兼任西安市建设委员会委员和陕西省合作委员会委员。1935年任西安绥靖公署办公厅主任,参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执行了杨虎城将军的指示。1937年2月,再任西安绥靖公署中将参议。在十七路军和陕西省政府工作期间,他是杨虎城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助手,善于筹划,理财有方,深得信赖。1939年起,他长期担任陕西省参议会议员,并致力于兴办实业,先后创办了西京国货股份有限公司、裕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化学制药厂、咸阳裕农植物油股份有限公司、临潼洋灰厂、白水煤矿,合办中华实业促进社、西安通济公司,兴平双山实业促进社等,同时创办私立西安药学专科学校。曾长期担任陕西省商会联合会理事长。1947年担任国大代表。1949年春,全家迁往成都。成都解放后,按照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安排,去重庆参加搬运杨虎城将军灵柩,途经武汉,于1950年1月底到达西安。解放后,他为陕西省有关部门撰写了大量历史资料,如关于十七路军驻陕活动、胡宗南在陕罪恶、双十二事变、陕西田赋变革、中华实业促进社、兴平双山实业促进社等方面近30万字的材料,这些都是他亲身经历的记录,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韩光琦1972年在西安逝世,终年78岁。
刘景荣,生卒不详,少将军衔。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时年19岁),先后参加北伐,抗战,国内战争。1948年,毕业于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四期,金门战役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副军长,取得“古宁头大捷”后,调台东防卫部任副司令官,于1983年逝于台湾。
赵崇惠,生卒不详,1949年5月,在解放兴平的战斗中牺牲兴平县桑镇(为革命烈士)。
韩彦宵,1969年,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现任咸阳市政
府副秘书长。
吕 涛,生年不详,中共党员,曾任兴平市汤坊乡人民政府乡长、党委书记,市卫生局长,现任咸阳市北区集中供热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经理。
吕 锐,1975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现任兴平市庄头镇党委书记。
解放前,北莽塬上土地不能浇灌,农民种地全部靠天吃饭,小麦亩产没有超过200斤。如遇旱灾荒年,则民不聊生。解放初,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苦农民分得土地,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设施没有改变,发展缓慢,直到1958年5月至11月,渭惠渠北高干渠建成。1959年投入使用,北高干渠所辖兴平三支渠由马午乡南留村抽水站输水向北经里道村、周便村东、西王村西,拐向东经南市村、北市村北,从此可浇入村中大部分土地。1965年,在时任兴平县长呼思忠的支持下,在陕西省水文地质队帮助下,在南市村钻探了北塬上第一眼深机井,加之以平整土地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从此南市村的土地全部可以灌溉,1970年宝鸡峡兴平总站所辖兴一支、兴八支相继流入南市村,水利设施和灌溉条件更进一步改善和增强,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现在全村有机井7眼。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的实施,该村粮食亩产已达1800斤。
改革开放以来,南市村以杂果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导产业,在抓好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运输业、劳务输出、服务业发达,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果业生产以富士系列苹果、酥梨、桃为主,近几年早中熟品种富红早噶啦、早酥梨、桃等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4000余亩。早熟水果更是闻名于西安胡家庙水果批发市场。
果业经济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村中成立了果业协会,有大型冷藏气调库,专营果品运输车8辆,有果业经纪人20多人,代办果品的购销。另外南市村有南市冷库、南市预制厂、水泥制管厂、面粉厂等多家个体企业。村民常年在外务工的有600余人,村中还有出租车6辆、货运车15辆、兴平至礼泉班车8辆,车辆运输业已成气候,2011年,人均收入7980元,2013年人均收入9310元,2014年人均收入10900元,有了较快增长。
近年来,南市村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不断加强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开展“文明户”、“和谐家庭”的评比活动,评出好媳妇、好公婆88人。创建平安家庭,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健康发展。在教育方面,南市小学是镇教学、教研和教改的示范学校,位于兴礼路北侧,始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现有一栋建筑面积346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目前学校教学班7个,学生近400人,在编教师27人,其中本科学历15人,大专学历10人,中专学历2人,学历达标率100%,岗位合格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按时毕业率100%。
村内有正规资质卫生室一所,执业医师两名。两队村民自建的锣鼓队誉声远扬四方,自乐班自编自唱,其乐融融。南市村村委会于2013年建成,村委会占地5间,面积159平方米,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室及办公设备非常健全,规范设置了村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会议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远教室等,资料、图书种类一应俱全。同时,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邀请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下乡宣传教育,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8场次,受益群众两千多人。目前,电脑、有线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使用的户数为640户、350户、360户、170户,入户率为66%、36%、37%、18%。村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8%,新农保参保率97%,让以后的生活有了根本保障。
南市村在努力抓好经济发展基础上,近几年来,大力提升村容村貌的治理和建设,依托政府机关驻地的优势,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兴礼公路沿街两侧建设商贸一条街,大力发展商贸业。现已发展临街商铺200多家,有超市、饭店、修理业、家电零售、理发、农资经销等商铺。通过镇政府实施的小城镇建设项目,临街村民基本都发展为二层建筑,城镇经济成为村民增收的主渠道。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中,村委会积极想办法、筹资金,于2010年,将村内南北主干道、东西横向街道全部实现硬化、绿化。学校、医院、超市等基础设施齐全,新打机井5眼,生活饮水改造后普及100%。全村使用沼气改厕50户。村内配有垃圾清运车与清洁人员,保证垃圾天天清运。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扩大,2009年开工建设的西平铁路,从东南向西北穿境而过,占用村中土地60亩。另外,还规划建设占地20亩的铁路货场,该货场建成后,必将成为南市村民致富的又一途径。在抓好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村内运输业、服务业发达,有力的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2015年内完成水利斗分渠衬砌5000米,建成800平方米群众文化娱乐广场,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将南市村建成文明、富裕、和谐的先进村。
南市村附近有丁兰墓、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关中黑猪、兴平大蒜、荞麦面鱼子、兴平醪糟等特产。
据民间传说,古时候此地有座大寺院叫西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明洪武年间,实行“移民屯田”,当时山西南部因受灾害较小,人口稠密,加之外地难民于战乱期间流落于山西较多,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设移民局,于洪武二、九、二十二年及永乐年间多次移民。当时移入陕西关中人口较多。兴平县当今农村老户,考其宗大多是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来的。因为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移民们便在寺南打庄盖房,辛勤耕作,传宗接代,建成了村庄,起名南寺村。民国初年,由于此地集市贸易繁荣,遂改名为南市村。
村民姓氏以赵、吕、韩、刘、南、王、牛、李姓居多,其余少许为杨、宋、豆、符、马姓氏。其中大多姓氏都是从外地迁入,来历不清。
解放前,南市村归兴平县千丰乡管辖,解放初仍归千丰乡管辖,1954年归兴平县南市区管辖,1956年,成立兴平县三韩乡南市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兴平县跃进人民公社,归跃进人民公社管辖,名为南市生产大队,1959年,归三韩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至1967年,归南市人民公社管辖,名为南市生产大队,1968年至1978年归南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至1983 年归南市人民公社生产管理委员会管辖,1984年政社分设,成立南市村村民委员会,归南市乡人民政府管辖。1996年撤乡建镇,归南市镇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南市村自1950年以来历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村主任:
党支部书记:王孝杰、李文杰、赵国龙、吕友辉(2014年至今)。
大队长、村主任:韩志玉、南忠宇、赵联联(2014年至今)。
解放前,村东有三官庙、七星庙,中村有菩萨庙。这些庙宇皆于大跃进年代被拆除。2011年村民集资重建三官庙,2012年村民集资修复七星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六、十六日为农忙古会。农忙会上交易各种农贸产品和农具,为村民们夏收提供了方便。
该村有传统的社火表演。村上多次投资对社火服装进行翻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现代文化建设需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秧歌队以中青年妇女为主组建,逢节日或古会期间在本村街道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村上皮影老艺人相继去世,现有皮影艺术传承人参加演出活动,每年古庙会时演出为主要时间。丧事民俗主要以土葬为主,火葬风气也逐步被群众接受,嫁娶民俗也打破旧传统,新婚新办蔚然成风。传统节日习俗,过年(春节)长辈及晚辈亲戚均来往送礼,清明扫墓祭奠沿用传统模式。端午节、重阳节沿用传统模式,礼品趋于现代化,中秋节已打破传统模式,礼品多样化,这个传统节日已被广大群众重视化。本村兴礼公路穿街而过,又是镇政府所在地,商业一条街,小吃饭店很具特色,适应群众团体生活消费需求。群众娱乐活动兴趣不断增强,戏曲爱好者组建有自乐班、老年妇女广场舞学习和参加人数不断增加,现已扩大至500人左右,广场舞基本上以自然村组组织活动,已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南市村名人:
韩光琦(1894~1972),字威西,本县南市乡南市村人。5岁丧
父,生活贫困,依靠母亲纺线织布维持生活。先在本县私塾读书,14岁考入县第一高等学堂,受该校校长、同盟会会员张渊(深如)等的教育熏陶,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1909年,西安知府尹昌龄在西安创办实业学校,聘张渊为校长,光琦即随张进入该校学习。后入省陆军测量学校学习,毕业后任陕西省测量局班员、审查。1922年因母亲年老多病,回家奉养。其先后在本村小学任教,后任兴平县财政局长、县教育经费处经理,兴办地方教育。1925年至1929年间,先后在史可轩部任副官,在于右任为总司令的国民联军驻陕总部任政治保卫部上校总务科长,许权中旅参谋长,赵寿山旅上校参谋长,孙蔚如部军需主任。1930年初,经赵寿山推荐,到杨虎城将军的陆军第十七师任上校军需处长。同年5月,任十七路军总指挥部上校军需处长。11月,十七路军进占西安。杨虎城就任省政府主席,任命韩光琦兼陕西省银行经理、富泰钱局局长等职。1931年任西安绥靖公署上校军需处长、陕西省政府委员兼省财政厅厅长、财政部陕西特派员、陕西禁烟局局长等职。1933年任西安绥靖公署中将总参议,协助杨虎城处理军事、治安、财务等。1934年初,改任西安绥靖公署中将参谋长兼十七路军中将参谋长,离开省政府并辞去各职。5月兼任西安市建设委员会委员和陕西省合作委员会委员。1935年任西安绥靖公署办公厅主任,参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执行了杨虎城将军的指示。1937年2月,再任西安绥靖公署中将参议。在十七路军和陕西省政府工作期间,他是杨虎城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助手,善于筹划,理财有方,深得信赖。1939年起,他长期担任陕西省参议会议员,并致力于兴办实业,先后创办了西京国货股份有限公司、裕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化学制药厂、咸阳裕农植物油股份有限公司、临潼洋灰厂、白水煤矿,合办中华实业促进社、西安通济公司,兴平双山实业促进社等,同时创办私立西安药学专科学校。曾长期担任陕西省商会联合会理事长。1947年担任国大代表。1949年春,全家迁往成都。成都解放后,按照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安排,去重庆参加搬运杨虎城将军灵柩,途经武汉,于1950年1月底到达西安。解放后,他为陕西省有关部门撰写了大量历史资料,如关于十七路军驻陕活动、胡宗南在陕罪恶、双十二事变、陕西田赋变革、中华实业促进社、兴平双山实业促进社等方面近30万字的材料,这些都是他亲身经历的记录,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韩光琦1972年在西安逝世,终年78岁。
刘景荣,生卒不详,少将军衔。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时年19岁),先后参加北伐,抗战,国内战争。1948年,毕业于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四期,金门战役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副军长,取得“古宁头大捷”后,调台东防卫部任副司令官,于1983年逝于台湾。
赵崇惠,生卒不详,1949年5月,在解放兴平的战斗中牺牲兴平县桑镇(为革命烈士)。
韩彦宵,1969年,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现任咸阳市政
府副秘书长。
吕 涛,生年不详,中共党员,曾任兴平市汤坊乡人民政府乡长、党委书记,市卫生局长,现任咸阳市北区集中供热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经理。
吕 锐,1975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现任兴平市庄头镇党委书记。
解放前,北莽塬上土地不能浇灌,农民种地全部靠天吃饭,小麦亩产没有超过200斤。如遇旱灾荒年,则民不聊生。解放初,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苦农民分得土地,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设施没有改变,发展缓慢,直到1958年5月至11月,渭惠渠北高干渠建成。1959年投入使用,北高干渠所辖兴平三支渠由马午乡南留村抽水站输水向北经里道村、周便村东、西王村西,拐向东经南市村、北市村北,从此可浇入村中大部分土地。1965年,在时任兴平县长呼思忠的支持下,在陕西省水文地质队帮助下,在南市村钻探了北塬上第一眼深机井,加之以平整土地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从此南市村的土地全部可以灌溉,1970年宝鸡峡兴平总站所辖兴一支、兴八支相继流入南市村,水利设施和灌溉条件更进一步改善和增强,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现在全村有机井7眼。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的实施,该村粮食亩产已达1800斤。
改革开放以来,南市村以杂果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导产业,在抓好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运输业、劳务输出、服务业发达,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果业生产以富士系列苹果、酥梨、桃为主,近几年早中熟品种富红早噶啦、早酥梨、桃等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4000余亩。早熟水果更是闻名于西安胡家庙水果批发市场。
果业经济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村中成立了果业协会,有大型冷藏气调库,专营果品运输车8辆,有果业经纪人20多人,代办果品的购销。另外南市村有南市冷库、南市预制厂、水泥制管厂、面粉厂等多家个体企业。村民常年在外务工的有600余人,村中还有出租车6辆、货运车15辆、兴平至礼泉班车8辆,车辆运输业已成气候,2011年,人均收入7980元,2013年人均收入9310元,2014年人均收入10900元,有了较快增长。
近年来,南市村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不断加强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开展“文明户”、“和谐家庭”的评比活动,评出好媳妇、好公婆88人。创建平安家庭,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健康发展。在教育方面,南市小学是镇教学、教研和教改的示范学校,位于兴礼路北侧,始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现有一栋建筑面积346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目前学校教学班7个,学生近400人,在编教师27人,其中本科学历15人,大专学历10人,中专学历2人,学历达标率100%,岗位合格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按时毕业率100%。
村内有正规资质卫生室一所,执业医师两名。两队村民自建的锣鼓队誉声远扬四方,自乐班自编自唱,其乐融融。南市村村委会于2013年建成,村委会占地5间,面积159平方米,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室及办公设备非常健全,规范设置了村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会议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远教室等,资料、图书种类一应俱全。同时,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邀请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下乡宣传教育,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8场次,受益群众两千多人。目前,电脑、有线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使用的户数为640户、350户、360户、170户,入户率为66%、36%、37%、18%。村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8%,新农保参保率97%,让以后的生活有了根本保障。
南市村在努力抓好经济发展基础上,近几年来,大力提升村容村貌的治理和建设,依托政府机关驻地的优势,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兴礼公路沿街两侧建设商贸一条街,大力发展商贸业。现已发展临街商铺200多家,有超市、饭店、修理业、家电零售、理发、农资经销等商铺。通过镇政府实施的小城镇建设项目,临街村民基本都发展为二层建筑,城镇经济成为村民增收的主渠道。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中,村委会积极想办法、筹资金,于2010年,将村内南北主干道、东西横向街道全部实现硬化、绿化。学校、医院、超市等基础设施齐全,新打机井5眼,生活饮水改造后普及100%。全村使用沼气改厕50户。村内配有垃圾清运车与清洁人员,保证垃圾天天清运。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扩大,2009年开工建设的西平铁路,从东南向西北穿境而过,占用村中土地60亩。另外,还规划建设占地20亩的铁路货场,该货场建成后,必将成为南市村民致富的又一途径。在抓好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村内运输业、服务业发达,有力的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2015年内完成水利斗分渠衬砌5000米,建成800平方米群众文化娱乐广场,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将南市村建成文明、富裕、和谐的先进村。
南市村附近有丁兰墓、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关中黑猪、兴平大蒜、荞麦面鱼子、兴平醪糟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