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坊村,位于阜寨镇人民政府驻地以东4公里处,地处渭河北岸。西与何孔村接壤,东与候村为邻,由上马坊、下马坊、白家村、李家村4个自然村组成,辖4个村民小组,共377户,1578口人。全村总面积3000亩,耕地2032亩。村民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以大棚蔬菜种植、劳务输出为辅。
马坊村原名叫曹梁寨。古时候这里遍地绿洲,水丰草茂,利于养马。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都和“马”有关。其一是说这里曾是西周时秦嬴部落首领非子为朝廷饲养战马的大畜牧场。那时这里人主要以牧马为生,数以千计的马匹遍及河滩。后来牧马人为了确保正常的生活秩序,管护好马匹,在渭河沿岸修盖长达数里的护马房,号称“马房”,随着饲养业的兴盛,这里的住户越来越多,形成村庄,称马房村。后人把“房”写成“坊”,成为马坊村。二是在村委会大门外两侧,至今还保留着两匹石马,其中那匹公马没有尾巴。提起石马,还有个神秘美妙的传说:石马是当年天宫玉帝的御马,私自跑下凡来,追求人间自由。它们白天怕天宫发现,就变成石马,到了晚上,就出没在田间旷野,吃着河滩上肥美的嫩草,喝着河边清凉的河水。有一次深夜,公马偷吃了渭河南岸一家农户的白菜,被务菜主人在月光下铲去一条尾巴。龙王听了这事很生气,为了使孽畜不再糟蹋农民庄稼,他便奏请玉帝把两匹神马圈进“马坊”,处罚它们永远不再返回天宫。这便是马坊村由来的另一说法。
村民姓氏以李、杨两大姓为主,属清雍正四年后代营户迁来的老住户,白姓在村子也有分布,但是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属于马坊村的老住户。
马坊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归第四区多马乡管辖,1950归第二区马驹乡管辖,1954年归第二区田阜乡管辖,1956归田阜乡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归卫星人民公社管辖,1958年9月归西吴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归西吴人民公社田阜区管辖,1961年撤销管区归田阜人民公社管辖,1967年至1979年归田阜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1980年于1983年归田阜人民公社生产管理委员会管辖。1984年政社分设,成立马坊村民委员会,归田阜乡人民政府管辖。2011年撤乡建镇,归田阜社区发展服务中心管辖。2012年撤乡并镇,现归阜寨镇人民政府管辖。
马坊村自1949年以来历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村主任:
党支部书记:白青山、赵启林、白青文、李晓春、李俊号
大队长、村主任:魏志亮、李俭英、杨振荣、杨开石、白景超、李俊号、白托江。
该村原有一座古庙,前殿供奉关公关平周仓塑像各一尊,彩绘金身。两座大殿中间夹有一小庙,供奉弥勒佛,佛事由一个姓杨的僧人主持,该僧圆寂后埋在庙内,故该庙取名杨氏庙。
上马房自然村原有观音庙一座,下马房自然村有三王庙一座,供奉“马王”“牛王”“药王”。李家自然村也有“三王”庙一座,白家自然村有关帝庙一座。四个自然村农历二月初二共同为药王过庙会,届时善男信女分赴各庙宇拈香吊表,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农历2月2日是马坊村古会日。
马坊村名人:
李敬儒(1893年—1971年),民国时期任乡村教师,擅长楷书,热衷于乡村红白喜事,懂礼乐,知礼仪,在乡民中享有崇高威望。
李月亭(生卒不详),民国时期曾任教师,著名书法家,在乡间享有崇高威望。
解放前,该村地处渭河沿岸,民谣曰“有女不嫁顺河子,吃的高梁黑豆子”,渭河涨水,村民流离失所,沿门乞讨者不计其数。解放后,根治渭河,河水不再泛滥,村民生活有所改善,仍处在温保线以下。
近几年,在渭河滩地大力发展清水莲菜种植,现已发展清水莲菜面积100余亩。在下马坊附近大力发展西红柿种植,现已种植西红柿100余亩。全村有10台水泵用于农田的灌溉,基本能满足生产的需求。
2009年建立村级标准化卫生室一所,新合疗参合率98%,新农保参保率99%。村民自发建立50多人的锣鼓队、60余人的秧歌队,节日和农闲时在村上组织表演。2010年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村中老人有了娱乐休闲的场所。2010年建成农家书屋,藏书20余种1000余册。目前,村里有近百户家庭安装了电脑,有线电视普及全村。
2010年,投资100余万元新修水泥路4.2公里,投资17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和群众休闲健身广场。大规模集中整治环境卫生,拆除临时建筑物8处,栽植风景苗木500棵,绿化街道 1300 米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个村民风正,民风淳的社会主义新村已初步形成。
马坊村附近有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兴平北塔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关中黑猪、兴平大蒜、荞麦面鱼子、兴平醪糟等特产。
马坊村原名叫曹梁寨。古时候这里遍地绿洲,水丰草茂,利于养马。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都和“马”有关。其一是说这里曾是西周时秦嬴部落首领非子为朝廷饲养战马的大畜牧场。那时这里人主要以牧马为生,数以千计的马匹遍及河滩。后来牧马人为了确保正常的生活秩序,管护好马匹,在渭河沿岸修盖长达数里的护马房,号称“马房”,随着饲养业的兴盛,这里的住户越来越多,形成村庄,称马房村。后人把“房”写成“坊”,成为马坊村。二是在村委会大门外两侧,至今还保留着两匹石马,其中那匹公马没有尾巴。提起石马,还有个神秘美妙的传说:石马是当年天宫玉帝的御马,私自跑下凡来,追求人间自由。它们白天怕天宫发现,就变成石马,到了晚上,就出没在田间旷野,吃着河滩上肥美的嫩草,喝着河边清凉的河水。有一次深夜,公马偷吃了渭河南岸一家农户的白菜,被务菜主人在月光下铲去一条尾巴。龙王听了这事很生气,为了使孽畜不再糟蹋农民庄稼,他便奏请玉帝把两匹神马圈进“马坊”,处罚它们永远不再返回天宫。这便是马坊村由来的另一说法。
村民姓氏以李、杨两大姓为主,属清雍正四年后代营户迁来的老住户,白姓在村子也有分布,但是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属于马坊村的老住户。
马坊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归第四区多马乡管辖,1950归第二区马驹乡管辖,1954年归第二区田阜乡管辖,1956归田阜乡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归卫星人民公社管辖,1958年9月归西吴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归西吴人民公社田阜区管辖,1961年撤销管区归田阜人民公社管辖,1967年至1979年归田阜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1980年于1983年归田阜人民公社生产管理委员会管辖。1984年政社分设,成立马坊村民委员会,归田阜乡人民政府管辖。2011年撤乡建镇,归田阜社区发展服务中心管辖。2012年撤乡并镇,现归阜寨镇人民政府管辖。
马坊村自1949年以来历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村主任:
党支部书记:白青山、赵启林、白青文、李晓春、李俊号
大队长、村主任:魏志亮、李俭英、杨振荣、杨开石、白景超、李俊号、白托江。
该村原有一座古庙,前殿供奉关公关平周仓塑像各一尊,彩绘金身。两座大殿中间夹有一小庙,供奉弥勒佛,佛事由一个姓杨的僧人主持,该僧圆寂后埋在庙内,故该庙取名杨氏庙。
上马房自然村原有观音庙一座,下马房自然村有三王庙一座,供奉“马王”“牛王”“药王”。李家自然村也有“三王”庙一座,白家自然村有关帝庙一座。四个自然村农历二月初二共同为药王过庙会,届时善男信女分赴各庙宇拈香吊表,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农历2月2日是马坊村古会日。
马坊村名人:
李敬儒(1893年—1971年),民国时期任乡村教师,擅长楷书,热衷于乡村红白喜事,懂礼乐,知礼仪,在乡民中享有崇高威望。
李月亭(生卒不详),民国时期曾任教师,著名书法家,在乡间享有崇高威望。
解放前,该村地处渭河沿岸,民谣曰“有女不嫁顺河子,吃的高梁黑豆子”,渭河涨水,村民流离失所,沿门乞讨者不计其数。解放后,根治渭河,河水不再泛滥,村民生活有所改善,仍处在温保线以下。
近几年,在渭河滩地大力发展清水莲菜种植,现已发展清水莲菜面积100余亩。在下马坊附近大力发展西红柿种植,现已种植西红柿100余亩。全村有10台水泵用于农田的灌溉,基本能满足生产的需求。
2009年建立村级标准化卫生室一所,新合疗参合率98%,新农保参保率99%。村民自发建立50多人的锣鼓队、60余人的秧歌队,节日和农闲时在村上组织表演。2010年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村中老人有了娱乐休闲的场所。2010年建成农家书屋,藏书20余种1000余册。目前,村里有近百户家庭安装了电脑,有线电视普及全村。
2010年,投资100余万元新修水泥路4.2公里,投资17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和群众休闲健身广场。大规模集中整治环境卫生,拆除临时建筑物8处,栽植风景苗木500棵,绿化街道 1300 米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个村民风正,民风淳的社会主义新村已初步形成。
马坊村附近有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兴平北塔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关中黑猪、兴平大蒜、荞麦面鱼子、兴平醪糟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