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寇家塬村 | ~200 | 镇中心区 | 寇家塬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李家塬村 | ~202 | 村庄 | 李家塬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尚家塬村 | ~203 | 村庄 | 尚家塬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马跑泉村 | ~206 | 村庄 | 马跑泉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车家塬村 | ~209 | 村庄 | 车家塬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田家塬村 | ~210 | 村庄 | 田家塬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慕家塬村 | ~213 | 村庄 | 慕家塬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李家塔下山村 | ~215 | 村庄 | 李家塔下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红湾村 | ~216 | 村庄 | 红湾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东庄村 | ~217 | 村庄 | 东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刘家塬头村 | ~221 | 村庄 | 刘家塬头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杨家塬村 | ~222 | 村庄 | 杨家塬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薛下村 | ~224 | 村庄 | 薛下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后山村 | ~226 | 村庄 | 后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横沟村 | ~228 | 村庄 | 横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安家山村 | ~230 | 村庄 | 安家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砖窑山村 | ~236 | 村庄 | 砖窑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李家沟村 | ~238 | 村庄 | 李家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槐树港村 | ~239 | 村庄 | 槐树港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庙岔上村 | ~245 | 村庄 | 庙岔上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王家圪崂村 | ~248 | 村庄 | 王家圪崂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寇家塬镇位于吴堡县城北12公里处,佳吴三级油路纵贯而过。全镇辖24个行政村,7992人,总面积4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90亩,林地面积4万亩。境内物产丰富,经地质部门勘探钻采表明,境内有丰富的煤层和煤成气资源。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农业稳镇、林业兴镇、工商活镇、养殖补镇,农林商牧并举、配套互补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东部抓枣、中西部抓桑、农林牧全面发展,人均百株枣,全镇万亩桑”的发展规划。采取了政策保证,经济扶持,技术服务,市场引导,镇、村、联户、个体四个轮子一齐转等办法,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生态农业得到迅猛发展。99年起,全镇退耕还林(草)5000亩。于家圪崂村、刘家塬头村在全县率先实施舍饲养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建成了从刘家塬头到薛家塬佳吴公路沿线5公里的优质红枣林带1500亩,实现了人均百株枣目标。桑园面积达到1万亩,年养蚕800多张,产茧15吨。第三产业逐年递增,新兴的薛家塬到刘家塬头红枣批发交易市场独领-,年销量达3000多吨,占全县红枣交易量的30%以上。市场年收入达750多万元,“龙头”效应辐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批集雨滴灌工程,发动群众打旱井,搞集雨场硬化,解决了群众的人畜饮水和宅旁浇地用水问题。
全镇有小学15所,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有镇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卫生室24处。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有锣鼓唢呐、陕北说书、秧歌、转九曲、剪纸等。
名胜古迹有吴王墓、海眼寺。革命先驱慕生桂、筑路将军慕生忠出生在此地。
通讯交通发达,村村通公路,23个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运输网覆盖全镇。.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农业稳镇、林业兴镇、工商活镇、养殖补镇,农林商牧并举、配套互补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东部抓枣、中西部抓桑、农林牧全面发展,人均百株枣,全镇万亩桑”的发展规划。采取了政策保证,经济扶持,技术服务,市场引导,镇、村、联户、个体四个轮子一齐转等办法,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生态农业得到迅猛发展。99年起,全镇退耕还林(草)5000亩。于家圪崂村、刘家塬头村在全县率先实施舍饲养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建成了从刘家塬头到薛家塬佳吴公路沿线5公里的优质红枣林带1500亩,实现了人均百株枣目标。桑园面积达到1万亩,年养蚕800多张,产茧15吨。第三产业逐年递增,新兴的薛家塬到刘家塬头红枣批发交易市场独领-,年销量达3000多吨,占全县红枣交易量的30%以上。市场年收入达750多万元,“龙头”效应辐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批集雨滴灌工程,发动群众打旱井,搞集雨场硬化,解决了群众的人畜饮水和宅旁浇地用水问题。
全镇有小学15所,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有镇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卫生室24处。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有锣鼓唢呐、陕北说书、秧歌、转九曲、剪纸等。
名胜古迹有吴王墓、海眼寺。革命先驱慕生桂、筑路将军慕生忠出生在此地。
通讯交通发达,村村通公路,23个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运输网覆盖全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