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堆子梁村 | ~200 | 镇中心区 | 堆子梁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西关村 | ~201 | 村庄 | 西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石庄村 | ~203 | 村庄 | 石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仓房梁村 | ~204 | 村庄 | 仓房梁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白土岗子村 | ~205 | 村庄 | 白土岗子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小滩子村 | ~206 | 村庄 | 小滩子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营盘梁村 | ~208 | 村庄 | 营盘梁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庙湾村 | ~209 | 村庄 | 庙湾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王滩子村 | ~210 | 村庄 | 王滩子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堆子梁镇地处定边县城东北部,距县城63公里,属陕蒙两省三县交汇点,也是八里河唯一滞洪区,东临靖边县,北靠内蒙古城川镇,西与我县石洞沟乡毗邻,南与郝滩镇接壤。辖堆子梁、西关、红沙梁、石庄、仓房梁、白土岗子、小滩子、营盘梁、庙湾、王滩子10个行政村(小海子村撤村并支至小滩子村),77个村民小组,3820户,13297人,其中集镇269户,367人。镇政府驻堆子梁村,全镇总面积153.2平方公里,海拔1498—1776米,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310左右,森林覆盖率43%,气候属中温带气候,“春季风沙夏季旱、秋雨连绵冬季寒”,地势地貌属风沙滩区。
全镇共有党的基层组织15个,其中党委1个,党支部14个,有党员462名,其中女党员101名。
堆子梁镇按照“稳粮、增薯、优菜、兴牧”的发展思路,提升“地膜玉米、辣椒、羊子、马铃薯、劳务输出”五大主导产业,着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农业,扶持食用菌种植项目,王滩子村、营盘梁村结合与省地产公司合作开发治理盐碱地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地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农民增加打下牢固的基础。
堆子梁镇是文化、生态大镇,早在民国年间,比利时人来此传教,从此汇集了各方移民,从而蕴藏了多方的文化底蕴。境内90%的群众信仰天主教,现有天主教堂4座,其中一座修建于民国年间,由比利时传教士修建。镇政府还投入资金修建了文体站、戏楼,扩建改造了文化广场。同时成功申报“霸王鞭”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柳是镇内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树种,现有面积6万亩左右,加上镇内盐碱性土壤生成的牧草地,与毛乌素沙漠相接,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屏障。
堆子梁镇坚持“经济多元化强镇、农业产业化富民、稳定和谐促发展”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生态立镇、劳务强镇、畜牧富镇、科技兴镇、依法治镇”五大战略,按照“稳粮、增薯、优菜、兴牧”的产业格局,以“粮食生产大镇,生态农业新镇,经济发展快镇,文明和谐新镇”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小城镇辐射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玉米、辣椒、羊子、洋芋、劳务输出”五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小城镇建设,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电话:0912-4360111
全镇共有党的基层组织15个,其中党委1个,党支部14个,有党员462名,其中女党员101名。
堆子梁镇按照“稳粮、增薯、优菜、兴牧”的发展思路,提升“地膜玉米、辣椒、羊子、马铃薯、劳务输出”五大主导产业,着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农业,扶持食用菌种植项目,王滩子村、营盘梁村结合与省地产公司合作开发治理盐碱地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地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农民增加打下牢固的基础。
堆子梁镇是文化、生态大镇,早在民国年间,比利时人来此传教,从此汇集了各方移民,从而蕴藏了多方的文化底蕴。境内90%的群众信仰天主教,现有天主教堂4座,其中一座修建于民国年间,由比利时传教士修建。镇政府还投入资金修建了文体站、戏楼,扩建改造了文化广场。同时成功申报“霸王鞭”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柳是镇内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树种,现有面积6万亩左右,加上镇内盐碱性土壤生成的牧草地,与毛乌素沙漠相接,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屏障。
堆子梁镇坚持“经济多元化强镇、农业产业化富民、稳定和谐促发展”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生态立镇、劳务强镇、畜牧富镇、科技兴镇、依法治镇”五大战略,按照“稳粮、增薯、优菜、兴牧”的产业格局,以“粮食生产大镇,生态农业新镇,经济发展快镇,文明和谐新镇”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小城镇辐射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玉米、辣椒、羊子、洋芋、劳务输出”五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小城镇建设,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电话:0912-43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