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东渔村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东渔村隶属:石湖荡镇
区划代码:310117116代码前6位:310117
长途区号:021 邮政编码:201600
车牌号码:沪行政级别:村
东渔村相关网站:
  东渔村行政办公地位于石湖荡集镇东南约10公里处,是一个非农业渔民组成的行政村。1978年,成立塔汇公社时,由城西、古松两个公社水产队划入建塔汇公社水产大队。1984年,水产大队易名为东渔村。2002年前,村民居住地有5处。2003年松江旧城区改造,地处松江中山西路西首“娘娘庙”地区居住的30多户110余人被永丰街道动迁安置,通过协调,户籍转为永丰街道居民。2006年,东渔村村民居住地分散在东港村坝河西侧、金汇村“九○一厂”三号码头南侧、张庄村原集镇西侧和李塔汇集镇延寿路东侧4个点。共114户,人口335人。
  解放前后,东渔村人历来以捕鱼为生,无固定居所。1953年,成立渔民协会,直隶县人民政府。1957年,渔业协会解散,人员挂靠各自熟悉农村。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原城西公社组织本地渔民组成公社渔业队,下设2个分队、7个组,共70多户,400多人;原古松公社成立古松水产队,共22户,80多人。仍以捕捞为主。
  1959年3月,古松和城西公社先后在张村浜泖河边和吉祥村小渔池自然村开挖鱼塘,部分渔民专业集体养殖淡水鱼。

  1967年,古松水产队解散,人员自谋出路,有的转入农村,有的转入社办企业。
  1969年,古松公社重新成立水产队,并在张庄集镇西侧建造渔民新村。1971年,投资6万多元,在张庄西南首斜塘江,建置面积1.5万多平方米大型电动拦江网(被誉为“江南第一网”),解决了古松水产队11户渔民的就业;城西渔业队在地方政府的关心协调下,相继在原金星、红星2个大队和李塔汇集镇及松江西滩娘娘庙等区建造四处居住点。从此,渔民漂泊不定的水上生活变为陆上定居。
  1958年前,渔民均单家独户以捕捞为主养殖为副的游民。人民公社成立后,渔民被集中成生产单位,捕捞所获“产品”全部上缴集体,按数量评工记分。1968年后,淡水捕捞越来越不景气,公社把渔民逐步安排到社办企业工作。1970年,发展海洋捕捞队。城西和古松2个公社各打造2艘60吨级木质机帆船出海捕渔,以弥补淡水捕捞的不足。1977年,海洋捕渔停产。
  东渔村村办工业始于1969年,城西公社渔业队利用渔民熟识水性的有利条件成立内河打捞队。业务高峰时有8艘打捞船和相应配套设备,业务量占松江全县的60%;1972年,办旧布加工场(1979年停办);1970年,古松水产队创办有色金属压铸加工,一年后,因技术和设备等问题,被公社调拨给胶木电器厂(后并入农机厂),水产队负责压铸产品去毛刺加工。
  1978年,塔汇水产队创办水泥预制品加工场,1980~1994年,先后创办电镀、“上海求新造船联营厂”、标准件厂、船泊修理厂、“上海东勘地基处理工程公司”和喷烘漆厂等。1981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350余万元,创利润27万元。1991年,完成总产值860万元,利润60万元。1997年,工业企业实行产权转制,当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200多万元,利润95万余元。
  住宅建设始于1971年,在原金星村居住点由集体统一建造两层楼房共8间。1974年,松江“娘娘庙”居住点建造两埭两层楼房共10间。1976年,坝河居住点建造两层楼房共18间。1980年后,居住实行自建房。
  1981年,东渔与东港、新汇大队合办东汇水厂,坝河居住点率先饮用自来水。1994年,与镇水厂并管,全村全部饮用自来水。
  1997年,横潦泾居住点修建第一条白色路面,至2006年,4个居住点全部通上白色路面。
  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102.08万元,家庭经营总收入138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64.92万元(其中渔业收入80.12万元),人均分配7656元,劳均12510元。年内享受小城镇保险退休86人。
  1995年,获区级“文明村”。
  2005年,被评为市级“卫生村”。

  东渔村附近有上海欢乐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海方塔园上海影视乐园(上海车墩影视基地)上海月湖雕塑公园等旅游景点,有松江大米顾绣仓桥水晶梨农家土糕叶榭卤蛋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