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于哥庄社区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于哥庄社区隶属:沙子口街道
区划代码:370212002代码前6位:370212
长途区号:0532 邮政编码:266000
车牌号码:鲁B行政级别:社区
于哥庄社区相关网站:
  于哥庄社区
  村庄由来 于哥庄的早期居民为于姓,但在后期或逐渐衰亡,或举家迁移,到在现在已没有于姓人家。在明朝永乐年间,宋氏祖宋彪、宋龙、宋虎三兄弟从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芝麻岭、桑树屯移民到这里。这里三面环山,南面近海,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中间平整,土地肥沃,山坡社区旁梨树一片,且南九河流经社区。其后又有孙、曲、彭、韩姓氏居民陆续迁来居住。宋姓约占70%以上,孙、曲各占14%,彭姓有少数几家,韩姓已经没有后人在该社区居住,但以韩姓命名的韩家胡同尚在。
  政区人口

   距沙子口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2.2公里。由于哥庄和北矿两个自然村组成。该社区北靠南九水河,西与南宅科社区接壤,南与小崂山相望,东与戴家埠社区隔河为邻。2004年全社区共有770户,2020人。
  
  于哥庄村委
  社区人物 于哥庄宋氏豪爽善武,在清末年间曾有宋启云者,有一年秋天去沙子口送梨,南方的渔商欺行霸市、不讲道理,宋启云看不过,上船与之据理相争。南方渔霸依仗船上的人多对宋启云大打出手,宋启云从船上一个蹿步跳上岸来,与南方渔商拉开决战的架势,南方渔商一看宋启云身手不凡,有生死不惧的勇猛之气,顿时吓走了魂,船上数十人纷纷下船跪地磕头求饶,宋启云敢于斗恶棍的义举受到了沙子口人的赞扬。另有宋京士者,进崂山拾草,下清宫老道士带五、六个小道士看山,见他人单势孤寻衅滋事,京士与之理论,道士不讲道理挥枪便刺,刺中京士大腿。京士大怒,拔枪反击,并大喝一声,刺老道于坡下,余皆惊慌,仓皇逃离。从此京士再到崂山拾草,下清宫的道士再也不敢招惹他了。民国初,学生宋亮为抗击日寇投笔从戎,考取黄埔军校,后在-部队66军中将军长宋瑞珂(沙子口街道彭家庄社区人)部下任军需团长,后弃官回家务农。宋亮字写得好,常帮社区写大标语。 2000年9月去世,享年90岁。
  经济状况 解放前,于哥庄社区归即墨县崂西区管辖,经营千亩粮田,百亩果园。因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生活比周围社区庄过得好。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4年与戴家埠、南崂、中崂、北崂共同成立星光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沙子口人民公社于哥庄生产大队。在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上,于哥庄社区人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创办了烘炉、机械厂、电镀厂、采石厂、建筑队等工业项目,老人管理果园、妇女从事刺绣,该社区每年创收入达百万元,是沙子口地区的经济强村。
  改革开放以后,居民通过开山采石、铺路运输、承包工程、建石材场、搞翻砂、开饭店,工商户达到70多家,涌现了很多勤劳致富的带头人。社区新建厂房2万平方米,先后引进吉佳来银塑料有限公司、三岛执行包装有限公司、三和电子有限公司、三和高光有限公司等多家日、韩企业,每年为社区增加上百万元的收入,解决了300多名社区居民的就业。2004年全社区完成经济总收入26320万元,人均收入6069元。
  社会事业 经济的发展,为于哥庄社区美化家园,改善环境,为民造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社区先后投资整修河道3000米,硬化三条街道的路面,修水泥路1.5公里。投资50万元为各户安装了自来水,投资30万元建起老年活动中心,支持幼儿园建设,使之达到青岛市一级标准。2001年4月,社区出资430万元帮助社区居民办理了农工商社会养老保险,老年人每月到银行领取养老金,最高可达700—800元,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社区居民富裕了,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该社区有小轿车30辆,小面包车10辆,“将军楼”40座,建新房260户,社区集体建住宅楼1座,社区居民的住宅面积比改革开放前扩大了10倍。
  于哥庄社区居民有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传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社区的青壮年经常开展打篮球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魄。90年代后,社区妇女组织开展了扭秧歌、练健身舞等娱乐活动,她们多次参加区、街道组织的演出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联系电话:86-0532-88822166
  

  于哥庄社区附近有崂山景区青岛华东百利酒庄崂山上清宫青岛石老人观光园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等旅游景点,有崂山绿茶北宅樱桃崂山茶崂山矿泉水崂山奶山羊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