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姜社区
村庄由来 姜哥庄原有“姜姓、曹姓始居此町”。明洪武23年(1391),王姓来时,姜姓已绝户,曹姓也仅剩几个孤寡老人。王姓始祖悯姜、曹的衰微,遂将社区子命名为“姜哥庄”,并慨然承担了对曹姓老人的养老送终,而且每逢年节都要到曹家祖茔拜奠,此风一直延续到1966年文革初期曹家茔被平毁。1961年3月被划为东、西、南、北四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位于沙子口街道西南方,距办事处驻地2公里,北与石湾社区接壤,西邻中韩街道石老人社区,南临大海,背依群山。2004年,南姜有765户,2168人。
南姜村委
社区特色 姜哥庄的先民们开发山林、垦植耕地,锻炼了多方面的生产生活的技术技能。据说,居民早期尚不会造船,只能把山上砍伐下来的圆木截头去尾,用山葛子捆绑成排筏,摇着筏子出去打“圆网”。后来会造船使帆了,便开始了远洋的捕捞和商贾贩运。那时制造的最大的船总长度为一丈八尺(相当于6.64米)。他们就是驾驶着这样二支篷帆的小船,来往于北迄渤海的旅顺口、南到江苏连云港的灌河口的广阔海域,凭靠简易的指南针和测量海底质量层和深度的铅坠来辨别方向、判定区域。他们于清明前后开始远洋放流网,夏季休渔务农,秋风起时载着一船船的梨果南下江苏、浙江等地,回程就载着大米、豆子、食油以及江浙土特产等。姜哥庄流传着两句口语:“东崖的挂网南头的方,崖下的舵把子没有个档。”就是说,东姜曲姓善于在近海张挂网捕虾子,南姜曲姓挂坛子方网很在行,北姜和西姜则长于远洋流网捕捞,有高明的舵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梢公舵手大都辞世,加之渔船机械化,使帆掌舵的技能和旧的航海知识已经失传。
崇祯7年(1634)姜哥庄人与石湾人共同集资,在姜哥庄社区东南海岸边盖了一座“沧海观”,俗称“海庙”,内祀妈祖娘娘和龙王等护海之神,请他们保佑出海的渔民太平多福,并于每年正月十三日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后来沿变成庙会,每年此日香火鼎盛,锣鼓秧歌,鞭炮焰火,直热闹到夜深,至今犹然。海庙于1966年被毁。1999年崂山区人民政府出资50余万元将其修复,并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挖掘整理地方传统的海洋文化,区政府大力支持当地的欢庆仪式和文化娱乐活动,出版了研究“海庙”的画册和挂历。
经济状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口的急剧膨涨和土地的流失以及渔船的减少,姜哥庄的生活日见困窘。改革开放后,广造渔船、大搞养殖,同时务工经商。这里楼房耸立,别墅罗布,昔日“黄土筑墙茅披屋”的旧观已荡然无存,翡翠花园、锦锈花园招引了八方客人前来定居,外引内联的各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布姜哥庄的四个行政社区。2004年姜哥庄的经济收入如下:东姜社区总收入26600万元,人均收入6174元;西姜社区总收入28900万元,人均收入5224元;南姜社区总收入29600万元,人均收入6610元;北姜社区总收入25188万元,人均收入6207元。
社区人物 姜哥庄有重教传统,到清代同治、道光年间,社区塾至少有四处,其中南姜十三世孙孙曲丰的塾馆最为有名。其徒弟王吉珍曾考取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居民曲学准曾任胶济路督察司令,因后来追随韩复渠有亲日之嫌被枪毙,但其儿子曲知义投身抗日武装英勇牺牲。
清未廪生王吉贵、王新枢及西登瀛人姜梅先都曾在姜哥庄设馆教书,所教育弟子或以书法见长、或以算学称雄、或精于诗词戏曲。王新枢还是一代书法名家,并在课馆之余精研歧黄之术,成了著名的中医大师,其徒弟王珍体先后被省、市医学院聘请讲学、编写教材。
王氏重视读书,代有学人。王氏第八世的王邦直曾得即墨黄宗昌举荐,于崇祯十年入朝为官。因其为人志行高洁,不入时流,不久即借故辞官归里,精研学问,琴棋自娱,有音乐专著《律吕正声》一部入编《四库全书》,他通过研究探讨音乐的原理和发展轨迹,发现了优秀的音乐作品固有的涵盖人生、浑融天地、超越时空的大美和永恒的生命力。他的见识和理论早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大师一、二百年。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等书中均有所记述。
西南支十四世王诜,在莱州府同知(从六品)任上多次设法蠲免地方钱粮,施惠于民,且为官清廉,敢于面折长官;晚年归里,曾为同支近族修了一个大门楼和祠堂,是“西大门里”分支的始祖。与王诜同时的东姜曲氏十一世的曲代沾精通刑名之学,被当时莱州府一位姓康的知州聘为幕宾(师爷)。当时有“康大人要发签,抬头先看曲代沾”的说法。据说,有一次曲代沾回家祭祖,路经一片枣林,被横逸的枝条挂掉了帽子。回程时,发现这片枣林被砍净。他吩咐随从打探原因,随从听一位老农说:“前几天莱州府曲师爷从这里走被挂掉了帽子,谁还敢不砍掉它!”曲代沾听了心内一惊,暗自思量:“百姓们看了我的纱帽翅儿就害怕,这是不吉之兆。”他回莱州府后当即递上辞呈,急流勇退,尽管康知州再三挽留,他毅然决然地回了姜哥庄,终老林泉。王氏西南支第十七世王经元(号乾九)在光绪初年任登州府主管儒学的教谕(钦加六品秩衔),有《即墨竹枝祠》等文集传世。王经元在《元宵竹枝词》中写道:“元宵秧歌闹非凡,师爷牙婆差役全;保了一尊新‘灯官’,东社区抬与西社区看。”
王氏东南支第九世的王虎儿,是个力大无穷的好汉。明万历年间他率部全歼了入侵的倭寇而英勇牺牲。至今社区前有大小烽台,社区后有烟台山等抗倭遗迹。
0青岛市第一个党支部的创始人和领导者、解放后任第二轻工业部领导的王景(经)瑞就是姜哥庄王氏第十八代传人。他是随父迁到北宅街道蓝家庄的。
清同治四年(1865)渔民王大邦、王经顺等发起成立了梆子戏班。凡渔民出海或归来祭海拜庙的祭祀仪式中,以唱戏为最隆重虔诚。开初成立戏班时仅六个演员,唱作兼备,功力颇佳,加之梆子腔高激越,声腔雄健,深得渔民和周边群众喜爱。渔闲时和新年正月,常应邀到周围各乡社区演出,甚至远涉平度、胶州、莱州等地,演出剧目有《双凤皋》《二进宫》《朱砂记》《三仁义》等。戏班中的台柱子王经顺扮相俊美、嗓音宏亮,唱腔高亢婉转,动作潇洒利落,每到一地,惹得观众如痴如醉。据说,在外演出时到社区居民家中吃“派饭”,社区居民都争着相邀。有一次在胶州李家庄演出时,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相中了王经顺,就瞒着家人跟着王经顺到姜哥庄拜堂成亲。然后她带着丈夫回了娘家,要娘家备齐了全套木工用具当陪嫁,让王经顺干木工,连海都不许出了。结果梆子剧团垮了,大海中也少了一名好艄公,却成就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好木匠。
联系电话 86-0532-88807507
南姜社区附近有崂山景区、青岛华东百利酒庄、崂山上清宫、青岛石老人观光园、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等旅游景点。有崂山绿茶、北宅樱桃、崂山茶、崂山矿泉水、崂山奶山羊等特产。
村庄由来 姜哥庄原有“姜姓、曹姓始居此町”。明洪武23年(1391),王姓来时,姜姓已绝户,曹姓也仅剩几个孤寡老人。王姓始祖悯姜、曹的衰微,遂将社区子命名为“姜哥庄”,并慨然承担了对曹姓老人的养老送终,而且每逢年节都要到曹家祖茔拜奠,此风一直延续到1966年文革初期曹家茔被平毁。1961年3月被划为东、西、南、北四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位于沙子口街道西南方,距办事处驻地2公里,北与石湾社区接壤,西邻中韩街道石老人社区,南临大海,背依群山。2004年,南姜有765户,2168人。
南姜村委
社区特色 姜哥庄的先民们开发山林、垦植耕地,锻炼了多方面的生产生活的技术技能。据说,居民早期尚不会造船,只能把山上砍伐下来的圆木截头去尾,用山葛子捆绑成排筏,摇着筏子出去打“圆网”。后来会造船使帆了,便开始了远洋的捕捞和商贾贩运。那时制造的最大的船总长度为一丈八尺(相当于6.64米)。他们就是驾驶着这样二支篷帆的小船,来往于北迄渤海的旅顺口、南到江苏连云港的灌河口的广阔海域,凭靠简易的指南针和测量海底质量层和深度的铅坠来辨别方向、判定区域。他们于清明前后开始远洋放流网,夏季休渔务农,秋风起时载着一船船的梨果南下江苏、浙江等地,回程就载着大米、豆子、食油以及江浙土特产等。姜哥庄流传着两句口语:“东崖的挂网南头的方,崖下的舵把子没有个档。”就是说,东姜曲姓善于在近海张挂网捕虾子,南姜曲姓挂坛子方网很在行,北姜和西姜则长于远洋流网捕捞,有高明的舵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梢公舵手大都辞世,加之渔船机械化,使帆掌舵的技能和旧的航海知识已经失传。
崇祯7年(1634)姜哥庄人与石湾人共同集资,在姜哥庄社区东南海岸边盖了一座“沧海观”,俗称“海庙”,内祀妈祖娘娘和龙王等护海之神,请他们保佑出海的渔民太平多福,并于每年正月十三日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后来沿变成庙会,每年此日香火鼎盛,锣鼓秧歌,鞭炮焰火,直热闹到夜深,至今犹然。海庙于1966年被毁。1999年崂山区人民政府出资50余万元将其修复,并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挖掘整理地方传统的海洋文化,区政府大力支持当地的欢庆仪式和文化娱乐活动,出版了研究“海庙”的画册和挂历。
经济状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口的急剧膨涨和土地的流失以及渔船的减少,姜哥庄的生活日见困窘。改革开放后,广造渔船、大搞养殖,同时务工经商。这里楼房耸立,别墅罗布,昔日“黄土筑墙茅披屋”的旧观已荡然无存,翡翠花园、锦锈花园招引了八方客人前来定居,外引内联的各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布姜哥庄的四个行政社区。2004年姜哥庄的经济收入如下:东姜社区总收入26600万元,人均收入6174元;西姜社区总收入28900万元,人均收入5224元;南姜社区总收入29600万元,人均收入6610元;北姜社区总收入25188万元,人均收入6207元。
社区人物 姜哥庄有重教传统,到清代同治、道光年间,社区塾至少有四处,其中南姜十三世孙孙曲丰的塾馆最为有名。其徒弟王吉珍曾考取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居民曲学准曾任胶济路督察司令,因后来追随韩复渠有亲日之嫌被枪毙,但其儿子曲知义投身抗日武装英勇牺牲。
清未廪生王吉贵、王新枢及西登瀛人姜梅先都曾在姜哥庄设馆教书,所教育弟子或以书法见长、或以算学称雄、或精于诗词戏曲。王新枢还是一代书法名家,并在课馆之余精研歧黄之术,成了著名的中医大师,其徒弟王珍体先后被省、市医学院聘请讲学、编写教材。
王氏重视读书,代有学人。王氏第八世的王邦直曾得即墨黄宗昌举荐,于崇祯十年入朝为官。因其为人志行高洁,不入时流,不久即借故辞官归里,精研学问,琴棋自娱,有音乐专著《律吕正声》一部入编《四库全书》,他通过研究探讨音乐的原理和发展轨迹,发现了优秀的音乐作品固有的涵盖人生、浑融天地、超越时空的大美和永恒的生命力。他的见识和理论早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大师一、二百年。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等书中均有所记述。
西南支十四世王诜,在莱州府同知(从六品)任上多次设法蠲免地方钱粮,施惠于民,且为官清廉,敢于面折长官;晚年归里,曾为同支近族修了一个大门楼和祠堂,是“西大门里”分支的始祖。与王诜同时的东姜曲氏十一世的曲代沾精通刑名之学,被当时莱州府一位姓康的知州聘为幕宾(师爷)。当时有“康大人要发签,抬头先看曲代沾”的说法。据说,有一次曲代沾回家祭祖,路经一片枣林,被横逸的枝条挂掉了帽子。回程时,发现这片枣林被砍净。他吩咐随从打探原因,随从听一位老农说:“前几天莱州府曲师爷从这里走被挂掉了帽子,谁还敢不砍掉它!”曲代沾听了心内一惊,暗自思量:“百姓们看了我的纱帽翅儿就害怕,这是不吉之兆。”他回莱州府后当即递上辞呈,急流勇退,尽管康知州再三挽留,他毅然决然地回了姜哥庄,终老林泉。王氏西南支第十七世王经元(号乾九)在光绪初年任登州府主管儒学的教谕(钦加六品秩衔),有《即墨竹枝祠》等文集传世。王经元在《元宵竹枝词》中写道:“元宵秧歌闹非凡,师爷牙婆差役全;保了一尊新‘灯官’,东社区抬与西社区看。”
王氏东南支第九世的王虎儿,是个力大无穷的好汉。明万历年间他率部全歼了入侵的倭寇而英勇牺牲。至今社区前有大小烽台,社区后有烟台山等抗倭遗迹。
0青岛市第一个党支部的创始人和领导者、解放后任第二轻工业部领导的王景(经)瑞就是姜哥庄王氏第十八代传人。他是随父迁到北宅街道蓝家庄的。
清同治四年(1865)渔民王大邦、王经顺等发起成立了梆子戏班。凡渔民出海或归来祭海拜庙的祭祀仪式中,以唱戏为最隆重虔诚。开初成立戏班时仅六个演员,唱作兼备,功力颇佳,加之梆子腔高激越,声腔雄健,深得渔民和周边群众喜爱。渔闲时和新年正月,常应邀到周围各乡社区演出,甚至远涉平度、胶州、莱州等地,演出剧目有《双凤皋》《二进宫》《朱砂记》《三仁义》等。戏班中的台柱子王经顺扮相俊美、嗓音宏亮,唱腔高亢婉转,动作潇洒利落,每到一地,惹得观众如痴如醉。据说,在外演出时到社区居民家中吃“派饭”,社区居民都争着相邀。有一次在胶州李家庄演出时,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相中了王经顺,就瞒着家人跟着王经顺到姜哥庄拜堂成亲。然后她带着丈夫回了娘家,要娘家备齐了全套木工用具当陪嫁,让王经顺干木工,连海都不许出了。结果梆子剧团垮了,大海中也少了一名好艄公,却成就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好木匠。
联系电话 86-0532-88807507
南姜社区附近有崂山景区、青岛华东百利酒庄、崂山上清宫、青岛石老人观光园、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等旅游景点。有崂山绿茶、北宅樱桃、崂山茶、崂山矿泉水、崂山奶山羊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