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屈街村位于莱城西北19公里,西南距杨庄3公里。枣(园)徐(州)公路经其西,北靠赢汶河,西与西宅科相邻,东为后郭庄,地处平原。耕地2000亩,500户,1980口人。盛产大蒜、生姜。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张里街南张里•前科乡朱家街”。
据《朱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朱、屈姓由-县迁此建村。因址在张里街南,曾名南张里。后人丁繁衍,村落扩大,分称朱家街、屈家街。1939年两姓商定合为一村,定名朱屈街。以后,由于结亲连理,又有张、王、徐、陈、李、韩、刘等姓,在此先后居住。多年来,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继世,民风淳朴,勤劳善良。
朱屈街人解放前受尽苦难和折磨,深知只有0才能救中国,因此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许多有志之士,纷纷报名参军。朱振邦、朱清义、朱振保,在解放战争时期,以身殉职;张务亮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解放后朱屈街村揭开了新的篇章。1950年底村政府成立,李德才任指导员,韩凤祥为村长,兼贫农主任。村政府领导村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他们三人带头,首先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广大村民成立了五星、红旗、裕兴三个初级社。1957年,三个初级社合作组成了一个高级社。1958年,村民又响应毛主席“还是办人民社好”的号召,加入了人民公社。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民的需要,1982年又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朱屈街村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党支部、村委会进行了村庄规划。“要想富,先修路”,以朱传文书记为核心的村庄规划领导班子成员,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知难而进,做好搬迁户的思想工作,讲清优惠政策,安排好搬迁户的修房地址,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修筑村中心街的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一条30米宽、800米长的沥青路修好了,改变了“下雨宁愿拐个弯,不愿走朱屈街”的现状。经过四年的村庄规划,沿双龙路几十座两层大楼矗立路南。路北一排排四合院整整齐齐,彻底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
朱屈街村实现了农电水利化。书记朱传文思想意识超前,第一个大胆引进黄淮海开发资金,坡坡安装了地下管道,有的地块还安了喷灌装置,做到了“十亩地一眼井”旱涝保丰收,人们牵着“龙王”走。
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靠自身优势,积极发展高产高效优质产业,走出了一条“种、养、加”结合、靠购销搞活的路子。1992年以来,村里对全村的种植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在提高土地亩产值上下功夫。1993年村里在村南划出20多亩上等地建大棚蔬菜区,发动群众建冬暖式大棚,每年每个大棚的产值都在8000元左右。村民尝到了种大棚蔬菜的甜头,纷纷建起了蔬菜大棚,现已建蔬菜大棚40多个。蔬菜生产的发展,也带动了种植、养殖业,尤其是农副产品种植加工、购销业的发展。,全村常年从事蔬菜、生姜、大蒜购销业的大户有6个,收购点30多处,拖拉机、三轮车运销大户48个,从业人员占全村总人口的30%。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村民朱恒友投资200多万元,建恒温库一座,可储大蒜2500吨;屈学宝、屈学锋建起姜、蒜加工厂?全村经济总收入4000余万元,人均收入3512元。
受尽苦难的朱屈街村民,深知没有文化的痛苦,他们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学文化.1936年,朱清斌、陈连英、王尔忠三人办起3处私塾,教孩子们学“百家姓”、“三字经”、“上论”、“下论”等。1944年,土改后,村公所干部发起成立村办小学,请朱生道任教,学校设在“观音庙”。建国后,村民搬掉观音菩萨庙中的泥神、石碑,改建成学校,请屈学焕、马西玉任教.从此,朱屈村的文化教育步入新时代,出现了许多高水平的文化人。60年代的清华大学毕业生朱振奎,现任四川省重型机械厂-兼厂长。近几年,出现的优秀人才更多,100余名大学毕业生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现在出国留学的博士生屈传星即将毕业回国;博士生陈学忠现任山东建材学院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屈彪现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朱屈街村的前进道路一天比一天光明,一天比一天宽阔,一天比一天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朱屈街村附近有张里街遗址、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张里街南张里•前科乡朱家街”。
据《朱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朱、屈姓由-县迁此建村。因址在张里街南,曾名南张里。后人丁繁衍,村落扩大,分称朱家街、屈家街。1939年两姓商定合为一村,定名朱屈街。以后,由于结亲连理,又有张、王、徐、陈、李、韩、刘等姓,在此先后居住。多年来,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继世,民风淳朴,勤劳善良。
朱屈街人解放前受尽苦难和折磨,深知只有0才能救中国,因此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许多有志之士,纷纷报名参军。朱振邦、朱清义、朱振保,在解放战争时期,以身殉职;张务亮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解放后朱屈街村揭开了新的篇章。1950年底村政府成立,李德才任指导员,韩凤祥为村长,兼贫农主任。村政府领导村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他们三人带头,首先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广大村民成立了五星、红旗、裕兴三个初级社。1957年,三个初级社合作组成了一个高级社。1958年,村民又响应毛主席“还是办人民社好”的号召,加入了人民公社。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民的需要,1982年又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朱屈街村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党支部、村委会进行了村庄规划。“要想富,先修路”,以朱传文书记为核心的村庄规划领导班子成员,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知难而进,做好搬迁户的思想工作,讲清优惠政策,安排好搬迁户的修房地址,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修筑村中心街的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一条30米宽、800米长的沥青路修好了,改变了“下雨宁愿拐个弯,不愿走朱屈街”的现状。经过四年的村庄规划,沿双龙路几十座两层大楼矗立路南。路北一排排四合院整整齐齐,彻底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
朱屈街村实现了农电水利化。书记朱传文思想意识超前,第一个大胆引进黄淮海开发资金,坡坡安装了地下管道,有的地块还安了喷灌装置,做到了“十亩地一眼井”旱涝保丰收,人们牵着“龙王”走。
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靠自身优势,积极发展高产高效优质产业,走出了一条“种、养、加”结合、靠购销搞活的路子。1992年以来,村里对全村的种植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在提高土地亩产值上下功夫。1993年村里在村南划出20多亩上等地建大棚蔬菜区,发动群众建冬暖式大棚,每年每个大棚的产值都在8000元左右。村民尝到了种大棚蔬菜的甜头,纷纷建起了蔬菜大棚,现已建蔬菜大棚40多个。蔬菜生产的发展,也带动了种植、养殖业,尤其是农副产品种植加工、购销业的发展。,全村常年从事蔬菜、生姜、大蒜购销业的大户有6个,收购点30多处,拖拉机、三轮车运销大户48个,从业人员占全村总人口的30%。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村民朱恒友投资200多万元,建恒温库一座,可储大蒜2500吨;屈学宝、屈学锋建起姜、蒜加工厂?全村经济总收入4000余万元,人均收入3512元。
受尽苦难的朱屈街村民,深知没有文化的痛苦,他们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学文化.1936年,朱清斌、陈连英、王尔忠三人办起3处私塾,教孩子们学“百家姓”、“三字经”、“上论”、“下论”等。1944年,土改后,村公所干部发起成立村办小学,请朱生道任教,学校设在“观音庙”。建国后,村民搬掉观音菩萨庙中的泥神、石碑,改建成学校,请屈学焕、马西玉任教.从此,朱屈村的文化教育步入新时代,出现了许多高水平的文化人。60年代的清华大学毕业生朱振奎,现任四川省重型机械厂-兼厂长。近几年,出现的优秀人才更多,100余名大学毕业生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现在出国留学的博士生屈传星即将毕业回国;博士生陈学忠现任山东建材学院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屈彪现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朱屈街村的前进道路一天比一天光明,一天比一天宽阔,一天比一天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朱屈街村附近有张里街遗址、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