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庄村地处莱城西21公里处、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处。O九公路西侧,南临辛泰路,东与杨庄村相连,西与刘家店村相连,南邻镇武庙村,北接高家店村,交通十分便利。310户,人口1076人。
据村碑记载:明朝末年谭姓由浙江省临安县迁此建村,为勿忘故里,曾名临安寨,后改称谭家庄。
至今,谭家庄村北尚有“北寨”之名。据村中老人们讲,那里原是谭家庄村的旧址,从现在村民在盖房、打井时挖出的瓦罐盆碗来看,确如上述所说。
谭家庄村姓氏有五,今日谭姓已失传,村民的口头禅曰:“三张两李一暴家,带着徐家和赵家。”村中原来还有陈姓一家,现已迁出。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张里保•谭家庄”。
谭家庄村在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隶属杨庄乡;1957年1月至1958年10月与杨家庄合为一个高级社;1958年10月归杨庄人民公社管辖;1987年更名为谭家庄村,现属杨庄镇。
在战争年代,谭家庄人捐款捐物,踊跃支前,送子参军,为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尽了最大的努力。涌现出了张宝芹、张维厚两位烈士,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由于过去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辛勤的谭家庄人也靠编席为生。编席这一行当老少都能用得上,小孩有小孩的活——去秸叶;大人有大人的活——劈秸秆、压篾子、剐篾子。寒冷的冬季,人们已挖好地窖,外面是数九寒天,地窖里却是暖意融融。人们就在地窖里点着油灯干活。村里人一年四季都不闲着。
谭家庄较出名的手工业要数锡雕,据村里的张老人讲,五、六十年前,正是谭家庄人从事这一行业的鼎盛时期,“锡壶挑子”有50多副。东到诸城、胶南县,西到高唐县、临清县,北到潍坊,南到河南一带。他们肩挑着五六十斤重的挑子,翻山越岭,长年漂泊在外,为的是一家人过上温饱的日子。
谭家庄人过去的日子是苦的,如今的谭家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已将昔日的“大马之乡”转变成大蒜生姜之乡。谭家庄已步入小康,未来将更加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谭家庄村附近有张里街遗址、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据村碑记载:明朝末年谭姓由浙江省临安县迁此建村,为勿忘故里,曾名临安寨,后改称谭家庄。
至今,谭家庄村北尚有“北寨”之名。据村中老人们讲,那里原是谭家庄村的旧址,从现在村民在盖房、打井时挖出的瓦罐盆碗来看,确如上述所说。
谭家庄村姓氏有五,今日谭姓已失传,村民的口头禅曰:“三张两李一暴家,带着徐家和赵家。”村中原来还有陈姓一家,现已迁出。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张里保•谭家庄”。
谭家庄村在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隶属杨庄乡;1957年1月至1958年10月与杨家庄合为一个高级社;1958年10月归杨庄人民公社管辖;1987年更名为谭家庄村,现属杨庄镇。
在战争年代,谭家庄人捐款捐物,踊跃支前,送子参军,为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尽了最大的努力。涌现出了张宝芹、张维厚两位烈士,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由于过去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辛勤的谭家庄人也靠编席为生。编席这一行当老少都能用得上,小孩有小孩的活——去秸叶;大人有大人的活——劈秸秆、压篾子、剐篾子。寒冷的冬季,人们已挖好地窖,外面是数九寒天,地窖里却是暖意融融。人们就在地窖里点着油灯干活。村里人一年四季都不闲着。
谭家庄较出名的手工业要数锡雕,据村里的张老人讲,五、六十年前,正是谭家庄人从事这一行业的鼎盛时期,“锡壶挑子”有50多副。东到诸城、胶南县,西到高唐县、临清县,北到潍坊,南到河南一带。他们肩挑着五六十斤重的挑子,翻山越岭,长年漂泊在外,为的是一家人过上温饱的日子。
谭家庄人过去的日子是苦的,如今的谭家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已将昔日的“大马之乡”转变成大蒜生姜之乡。谭家庄已步入小康,未来将更加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谭家庄村附近有张里街遗址、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