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仪封村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仪封村隶属:羊里街道
区划代码:371202006211代码前6位:371202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车牌号码:鲁S行政级别:村

仪封村位于莱城西北17公里、镇政府3公里处。旧泰莱公路穿村而过,南依汇河与口镇许家洼村隔河相望,东与仪封洼毗邻,北为朱家庄,西为东留村,面积1.26平方公里,为羊里镇第一大村,全村997户,3018口人,耕地2250亩。

据村碑记载,村庄始建于明朝之前。相传古时此处有一巨槐,树分九杈,上有九窝蜂栖息,名为九枝槐。其上挂一铜钟,凡有外敌入侵,即鸣钟报警,群蜂闻声立即飞返,千百云集,扑向敌人,保卫居民。因此人们称为“仪蜂保”,后在此建村,用“义蜂”之谐音取名为“仪封”。

《嘉靖莱芜县志》载,明嘉靖年间设仪封集,日期为四、九,是当时莱芜十七集之一,历清朝、民国至今。

《莱芜市志》载,明初正德年间,由里改保,村庄设乡、保,仪封保设在仪封,辖北留村、西留村、许家洼、营子、仪封六个自然村;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建制,改为区,区辖乡;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莱芜划为三县,莱芜县(亦称莱北县)、博莱县(亦称莱东县)、新甫县(亦称莱南县),仪封村归莱芜县,下设12个区,仪封属羊里区临汇乡;1945年恢复莱芜县建制,撤羊里区。1946年9月经泰安专署批准,仪封被划为仪封区;1951年3月仪封区更名为三区:1955年10月三区又恢复原名仪封区;1965年10月并乡,将十四个乡并为六个乡(羊里乡、仪封乡、温石乡、王石乡、大下乡、陶镇乡)仪封又归仪封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撤仪封区建羊里乡,8月又撤消羊里乡,成立人民公社,仪封归羊里公社所辖;1960年3月公社合并,撤消羊里公社,仪封归寨里公社;1964年5月恢复羊里公社,仪封又回到原公社;1984年3月,机构改革,羊里公社改为羊里办事处,1985年撤办事处建羊里镇,下设羊里、王石、辛兴、址坊四个管理区,仪封属羊里管区所辖;1994年全镇改为五个管区(又增添营子管区)仪封又归营子管区所辖。

仪封村人自建村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村中现有卢、孙、李、韩、吕、陈、耿、杜、高、曹、纪十一姓,其中以卢氏、孙氏、李氏为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人们日出而农耕,最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马为主。仪封大马以麻皮细薄、柔软、胶质少、纤维长、拉力强著称,闻名中外,每年出口十万余斤。当地有“山口烟、仪封麻、城子县的香椿芽”之说。仪封麻早在明朝之前就已大量种植,因仪封地势低洼,土质松软,肥沃,适宜大马生长,所以仪封麻一直以质优久享盛名。仪封麻无红根,麻皮色泽鲜亮,拉力较强,据说麻皮可以作琴弦用。全村每年种植大马面积达500亩,单产300斤,村民管理大马较有经验。总结出种植大马的农谚如:“头水晚,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头水麦子二水麻”、“麻老八十八,七十五天就该杀”等。

仪封村人极富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羊里镇史志资料》载,1941年9月(农历八月十七)硬拳道与日伪勾结,在仪封安设伪据点,四个中队,200余人进驻仪封,在围子四角和大门上各修筑炮楼一个,共计五个炮楼。外有围壕,并插有木寨。同时设立仪封村宫,会员150余人。硬拳道在仪封盘踞期间,杀害党员干部三名,抓捕党员干部32名,搞党员悔过106名,拆毁房屋120余间,伐树3000余株。1944年5月6日八路军县独立营、羊里区中队在本村村民的配合下,利用化装打扮,里应外合的战术,拔除了仪封据点。这次战斗俘虏伪军28名,缴获步枪28支,子弹千余发,我军无一伤亡。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仪封村青年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中,仅1946年一次就有2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一时传为美谈。战争年代,仪封村有11名村民为了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时任鲁中军区十二团某营营长的韩文连,1936年入党,是莱芜第一批党员之一,1942年在莒县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

仪封村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1974年解放军9662部队三营七连进驻仪封,历时一年半,全连指战员与仪封村民结下了鱼水之情。第二年8月1日,有村干部携同本村宣传队又到博山的响泉慰问了七连全体指战员。后有济南军区政治部拉练进驻仪封,又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诗篇。

仪封村向来重视教育,崇尚文明,明清朝时期村中就设馆办学,名曰“私塾”,人称“前学”。1941年由卢乃新、卢在川等人设馆授徒,创办了仪封村初级小学。校址在三义庙,设有国文、算术、修身等课程。1943年大搞“冬运”,学校活跃起来,由吕澄甫、孙伯恒、韩文刚任教。1950年规模扩大,校址迁往官宅;1951年8月改为完小,由常耕九任代理校长;1961年核定为县重点完小;被誉为小学教育的“小宝塔”;1970年设仪封联中;1977年为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又附设高中班一个;1992年合班并校.仪封联中迁入羊里二中。现村中仍有仪封小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1年近二十多年,仪封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达280多人。现任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系主任、书记的卢燕为第一批跨人大学的学生,2001年,他的独生女又以644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就读于北大社会科学系,是仪封历史上第一个考取北大的高材生。

仪封村自古以来就是东部去泰安的交通要道。在姚口路北移、交通闭塞的情况下,村支部、村委设法投巨资先后修通了与姚口路和羊里镇驻地连接的两条柏油路。2000年又投资60余万元,在村南汇河上建成了一座高标准的汇丰大桥,桥长120米,宽8.5米。随即又硬化了村南北大街,长800px米,宽20米,安装路灯34盏,仪封村道路建设走上了快车道。

仪封村地处汇河岸边,水利资源丰富,原来村南有百亩稻田,盛产莲藕、芦苇;西边有“清水湾”,现在水位下降,稻田改为粮田。但由于历史上汇河水多次泛滥,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重大,仅1957年秋一次大水淹没土地近千亩。为根治河岸大堤,支部带领村民筑起了一座长60余米的小坝,当年淤积了近百亩河滩地,保住了河堤。1974年缩河造田,公社大会战,一冬春修成一条新河岸,随之又从北岭运土造地200亩,使沿河地段变成稳产高产田。

仪封村地下水充沛,过去浇地用的是浅水井,现在水位下降,改用深水井。1988年建张家洼调水工程,仪封村打井九眼,井深20米以上。1989年大旱,浅水井干枯,支部、村委发动群众捐款集体投资新打深井18眼。如今,全村土地每5天可浇一遍,可谓早涝保丰收。

仪封村地势南低北高,北岭坡地高低不平,十年九旱,村南洼地排水不良,十年九涝。为改变生产条件,村民苦干实干,削高填洼,整平了不长庄稼的茅岭地,使土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

仪封人崇尚科学,早期,村里有科技队(科技大楼在村西,尚存),负责村里科技推广。村委积极推动科学示范户,推广先进经验,科学技术领先,以种生姜、大蒜、细菜为主,全村每年种植生姜、大蒜近2000亩,联片韭菜150多亩。现在仪封村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向产业化、规范化迅速发展。

仪封村地处集市,又为原来交通要道,群众早有经商贸易的习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仪封村村办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极快。建筑行业、机械制造是村中两大支柱产业。村里有建筑队,还有个人组合的小分队若干个,全村大部分劳力从事建筑行业。邻庄村民大型建筑、居民楼,大部分为仪封村工匠所建造。仪封村兴隆机械厂,其前身为锻造厂,1970年由几个工匠组成的以修理农具为主的小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是设备齐全,拥有170多名工人,年产值达500多万元的大厂。主要生产柴油机配件、摩托车气缸和铸造。现任厂长公司经理卢平才。

改革开放以来,仪封村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见多识广,思路开阔,有能力的纷纷上了经济项目,有代表性的如卢成才,从部队复原回家后,开始从事经销,后主营茶叶。现在他每年购销茶叶40余万斤,客户发展到泰安、章丘、沂源、蒙阴等地。2001年个人投资20万元,在村北建起了营业楼和茶叶加工厂,是仪封村首屈一指的富户。卢义斌,是该村第一个在莱芜搞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户,他还建有木器厂、玻璃纤维纺织厂、绝缘套管厂等,2002年又在莱芜开发区征地30多亩建起自己的工厂区。

仪封村自明朝建村已聚迁近四百余年,勤劳勇敢的仪封村人,世代居于此,生生不息,绵绵不断,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踏实前行,不辱先人,为赢牟文明增光添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仪封村附近有嬴城遗址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