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家庄村隶属莱芜经济开发区鹏泉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东北5公里,地处丘陵,北靠小崮山,西邻北连河、东接北孝义村,辛泰铁路依村而过。全村现有耕地549亩,170户,人口571人。
据1989年8月所立村碑记载,毕家庄村于明成化年间王姓迁此,毕姓早居,以姓名村毕家庄。
据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毕家乡•毕家庄。”现有李、吕、张、王、夏等姓,其中李姓占35%,各族姓之间团结友善,互帮互助,民风淳朴,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毕家庄村民安居乐业。1952年,在吕仕昌、魏连庆带领下,毕家庄办起了第一个互助组,1955年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高级社由北连河、西连河、毕家庄、杨家庄、朴务头五个村组成,称为“连崮社”。社长吕仕昌、王子汶,会计股长孙迎学。1958年10月,毕家庄隶属矿山人民公社,1984年10月隶属北孝义乡,2001年10月隶属凤城街道办事处;2002年10月22日划归莱芜经济开发区鹏泉街道办事处至今。
“五四”运动后,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受吐丝口(莱城区口镇)某党员帮助,村民刘义仁积极投身革命运动,1936年光荣入党,回村后秘密组建了毕家庄武工队,并任书记兼指导员。先后介绍王树豪、吕仕昌、魏连义、李宣林入党参加了革命队伍,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很多村民参加支前,参军入伍,有的英勇牺牲。
毕家庄村北为丘陵地带,村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但水资源缺乏,又加上生产设施和种植技术落后,即使风调雨顺,人均小麦也不足40公斤。解放后,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勤劳的毕家庄人发扬愚公精神,用了三冬四春的时间,肩挑,车推,手搬,硬把山沟挖深,筑起大坝,1966年冬建成了蓄水6000立方的水库。缺水的问题解决了,农业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大丰收,人均小麦突破了100公斤。接着又改造丘陵,退耕还林,修整梯田300余亩:1975年,又投资近5元打了一眼深100余米的机井,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后来又修了部分小型扬水站、跨沟输水渠道。1986年,村里又投资打了一眼深水井,用上了自来水,彻底结束了村民祖祖辈辈吃水用肩挑的历史。
要想富,先修路。村子通向205国道的唯一一条生产路,原来路面狭窄,崎岖不平。村里先后投资5万元,把路拓宽,整平,然后垫沙压实,使原先的羊肠小道变成了今天宽阔平整的致富路。村内大街拓宽整平,现在的毕家庄街宽道直,瓦房整齐划一,呈现出小康村的新气象。
无商不富,无商不活。头脑灵活的毕家庄人充分发挥地处城乡结合部优势,大力发展运输业,已有各种类型的车辆40余部。
毕家庄村民崇尚文明,民风淳朴,重视文化教育。自恢复高考以来,先后有王士波(北京大学)等36人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毕家庄长期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多年一直被评为市、区级文明单位。在日新月异的新世界里,这里正在发生着更大变化。毕家庄人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把自己的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
毕家庄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莲花山风景区、雪野蓝湾欢乐岛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据1989年8月所立村碑记载,毕家庄村于明成化年间王姓迁此,毕姓早居,以姓名村毕家庄。
据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毕家乡•毕家庄。”现有李、吕、张、王、夏等姓,其中李姓占35%,各族姓之间团结友善,互帮互助,民风淳朴,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毕家庄村民安居乐业。1952年,在吕仕昌、魏连庆带领下,毕家庄办起了第一个互助组,1955年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高级社由北连河、西连河、毕家庄、杨家庄、朴务头五个村组成,称为“连崮社”。社长吕仕昌、王子汶,会计股长孙迎学。1958年10月,毕家庄隶属矿山人民公社,1984年10月隶属北孝义乡,2001年10月隶属凤城街道办事处;2002年10月22日划归莱芜经济开发区鹏泉街道办事处至今。
“五四”运动后,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受吐丝口(莱城区口镇)某党员帮助,村民刘义仁积极投身革命运动,1936年光荣入党,回村后秘密组建了毕家庄武工队,并任书记兼指导员。先后介绍王树豪、吕仕昌、魏连义、李宣林入党参加了革命队伍,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很多村民参加支前,参军入伍,有的英勇牺牲。
毕家庄村北为丘陵地带,村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但水资源缺乏,又加上生产设施和种植技术落后,即使风调雨顺,人均小麦也不足40公斤。解放后,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勤劳的毕家庄人发扬愚公精神,用了三冬四春的时间,肩挑,车推,手搬,硬把山沟挖深,筑起大坝,1966年冬建成了蓄水6000立方的水库。缺水的问题解决了,农业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大丰收,人均小麦突破了100公斤。接着又改造丘陵,退耕还林,修整梯田300余亩:1975年,又投资近5元打了一眼深100余米的机井,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后来又修了部分小型扬水站、跨沟输水渠道。1986年,村里又投资打了一眼深水井,用上了自来水,彻底结束了村民祖祖辈辈吃水用肩挑的历史。
要想富,先修路。村子通向205国道的唯一一条生产路,原来路面狭窄,崎岖不平。村里先后投资5万元,把路拓宽,整平,然后垫沙压实,使原先的羊肠小道变成了今天宽阔平整的致富路。村内大街拓宽整平,现在的毕家庄街宽道直,瓦房整齐划一,呈现出小康村的新气象。
无商不富,无商不活。头脑灵活的毕家庄人充分发挥地处城乡结合部优势,大力发展运输业,已有各种类型的车辆40余部。
毕家庄村民崇尚文明,民风淳朴,重视文化教育。自恢复高考以来,先后有王士波(北京大学)等36人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毕家庄长期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多年一直被评为市、区级文明单位。在日新月异的新世界里,这里正在发生着更大变化。毕家庄人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把自己的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
毕家庄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莲花山风景区、雪野蓝湾欢乐岛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