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庄村在莱城西10公里处,位于莱城区牛泉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北跨汶河与方下镇冶河村接壤,东与刘家庄村相邻,南为南宫村,西为东牛泉村,人口1471人,耕地1192亩。
《嘉靖莱芜县志》载:马家庄,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村名下庄,足见始建村当在南宋之前,明隆庆年间马姓迁此,人丁兴旺成为大户,改称马家庄。
史载,民国初期到1957年为圣井区。1955年本村成立了两个农业合作社,以村中的大街为界限,街南为前进社、街北为裕民社。1956年两社合一为初级社,社长:刘松山,赵书芳任书记。1957年到1958年成立高级社,刘松山任社长兼书记。 1958年以后成立人民公社归属牛泉人民公社。并于本年成为行政村。1984年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撤办事处设乡镇,马家庄属牛泉镇至今。
最初,马、刘、朱、亓四姓居多,今全村共13姓,居民多为明洪武初年由-县或冀州迁聚。现在的亓家大门,就体现了当时村的风貌。
马家庄坐落平原,北靠汶河,由于常年雨水较多,河水泛滥成灾,村内中老年人都习熟水性。1964年,为防汶水淹没良田,修筑了3560米长,2至3米高、4米宽的大堤。
1939年,日寇侵入莱芜,在鲁西、嘶马河、八里沟等地安设据点,修建碉堡,从此马家庄村不得安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本村百名群众参军,后来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如“特等射手”朱秀苓、“侦察英雄”亓风林等老同志都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现都健在。许多老革命走上了领导岗位。
马家庄人注重文化,崇尚礼仪。结合本庄规划,由群众自愿集资5万多元,修建了南北、东西两座10米宽、15米长的两座大桥。村内出资建成了15间商品房,现在这里成为全村最繁华的街道。
马家庄人口密集,教育文化发达,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梆子剧团,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0考出大学专科以上学生105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马家庄村附近有莱芜笔架山景区、莱芜云台山、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烧饼、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等特产。
《嘉靖莱芜县志》载:马家庄,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村名下庄,足见始建村当在南宋之前,明隆庆年间马姓迁此,人丁兴旺成为大户,改称马家庄。
史载,民国初期到1957年为圣井区。1955年本村成立了两个农业合作社,以村中的大街为界限,街南为前进社、街北为裕民社。1956年两社合一为初级社,社长:刘松山,赵书芳任书记。1957年到1958年成立高级社,刘松山任社长兼书记。 1958年以后成立人民公社归属牛泉人民公社。并于本年成为行政村。1984年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撤办事处设乡镇,马家庄属牛泉镇至今。
最初,马、刘、朱、亓四姓居多,今全村共13姓,居民多为明洪武初年由-县或冀州迁聚。现在的亓家大门,就体现了当时村的风貌。
马家庄坐落平原,北靠汶河,由于常年雨水较多,河水泛滥成灾,村内中老年人都习熟水性。1964年,为防汶水淹没良田,修筑了3560米长,2至3米高、4米宽的大堤。
1939年,日寇侵入莱芜,在鲁西、嘶马河、八里沟等地安设据点,修建碉堡,从此马家庄村不得安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本村百名群众参军,后来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如“特等射手”朱秀苓、“侦察英雄”亓风林等老同志都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现都健在。许多老革命走上了领导岗位。
马家庄人注重文化,崇尚礼仪。结合本庄规划,由群众自愿集资5万多元,修建了南北、东西两座10米宽、15米长的两座大桥。村内出资建成了15间商品房,现在这里成为全村最繁华的街道。
马家庄人口密集,教育文化发达,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梆子剧团,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0考出大学专科以上学生105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马家庄村附近有莱芜笔架山景区、莱芜云台山、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烧饼、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