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峪村位于莱城东北20公里,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东与南围村相邻,北望北围村,西靠杨家横水库。地处山区,耕地157亩,56户,194口人。
据村碑记载,明朝末年蔡姓建村。因址在山峪中,故名蔡峪。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黄土乡•蔡峪。”抗战后期,蔡峪属苗山区;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蔡峪属博莱县常庄区;1955年属南文字乡;1958年属常庄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建办事处;1985年划归辛庄办事处;1986年又归常庄乡;2001年划归苗山镇。
20世纪30、40年代的蔡峪村民居住条件相当差,几十户村民挤住在一条小小的山峪之中,住房都是野草封顶。雨天外边大下,屋内小下,吃的是瓜干,山上能吃的各种野菜全部挖光,来年的春天能照常吃上瓜干的人家屈指可数,穿的是粗布衣服,生活极苦。
1970年,全村男女老幼,起早贪黑齐上阵,在原村北的河滩上推土垫地。经过一个冬春的辛苦劳作,整出了一块大寨式的水浇田。自此土地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几倍。人均口粮由几十斤猛增到人均上百斤之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此以瓜干为主食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自1980年起,5年内将旧村址迁到现在的与南围村相邻的北岭前怀之中。既不占用耕地,又宽敞朝阳。从1985年开始劈山,改河,将旧村址修整,整出二十余亩优质土地。
为进一步改变村民的生活条件,同年又大搞水利工程,建成当时少有自来水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沙石山的小路,一到雨季就被冲的沟沟坎坎,无法行走,更不用说是机动车了。村里决定将路面硬化。支部书记带头从河中抬石头将路铺平,使村庄道路有了大的改观。
连年的干旱,许多土地的庄稼得不到好收成,村里又在河床内挖一口大水井,并配套将水抽上至高点自流灌溉,使原来的旱田变成水浇田。
农民的腰包也在一天天地鼓起来。绝大多数都骑上了摩托车,家中彩电、音响一应俱全。村民们已过上了小康生活。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蔡峪村附近有莱东抗日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莲花山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据村碑记载,明朝末年蔡姓建村。因址在山峪中,故名蔡峪。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黄土乡•蔡峪。”抗战后期,蔡峪属苗山区;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蔡峪属博莱县常庄区;1955年属南文字乡;1958年属常庄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建办事处;1985年划归辛庄办事处;1986年又归常庄乡;2001年划归苗山镇。
20世纪30、40年代的蔡峪村民居住条件相当差,几十户村民挤住在一条小小的山峪之中,住房都是野草封顶。雨天外边大下,屋内小下,吃的是瓜干,山上能吃的各种野菜全部挖光,来年的春天能照常吃上瓜干的人家屈指可数,穿的是粗布衣服,生活极苦。
1970年,全村男女老幼,起早贪黑齐上阵,在原村北的河滩上推土垫地。经过一个冬春的辛苦劳作,整出了一块大寨式的水浇田。自此土地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几倍。人均口粮由几十斤猛增到人均上百斤之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此以瓜干为主食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自1980年起,5年内将旧村址迁到现在的与南围村相邻的北岭前怀之中。既不占用耕地,又宽敞朝阳。从1985年开始劈山,改河,将旧村址修整,整出二十余亩优质土地。
为进一步改变村民的生活条件,同年又大搞水利工程,建成当时少有自来水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沙石山的小路,一到雨季就被冲的沟沟坎坎,无法行走,更不用说是机动车了。村里决定将路面硬化。支部书记带头从河中抬石头将路铺平,使村庄道路有了大的改观。
连年的干旱,许多土地的庄稼得不到好收成,村里又在河床内挖一口大水井,并配套将水抽上至高点自流灌溉,使原来的旱田变成水浇田。
农民的腰包也在一天天地鼓起来。绝大多数都骑上了摩托车,家中彩电、音响一应俱全。村民们已过上了小康生活。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蔡峪村附近有莱东抗日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莲花山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