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河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4公里处,东临镇政府驻地,北接枣园村,西至官水河村,南临口镇西街村。本村平原丘陵各半,1000余亩土地,482户,1518口人。下水河村交通十分方便,莱明路由村东贯穿南北,村南姚口路横跨东西。
据《郑氏谱》记载,下水河村始建于明初,由郑姓从淄博淄川区迁此建村。村北有一条小河,因位于小河下游,故名下水河。村中郑姓居多,其次是于、吕、王、周、贾、滕、杨等姓。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垂阳保•下水河”。据《莱芜市志》记载,1941年,下水河属口镇区;1958年3月,口镇改为口镇乡;10月成立口镇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下水河属水河管区;1984年3月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公社、设立口镇办事处,下水河办事处所属口镇管辖。
下水河村人富有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远在1853年咸丰三年),由于不堪统治阶级的盘剥和压迫,下水河村秀才于日泰领导农民在大舟山举行起义。他们抗兵拒官,杀富济贫,影响很大。当时的莱芜知县立即派兵镇压,结果官兵连连大败。后来,清廷派重兵围攻,终因寡不敌众,义军惨遭失败。于日泰被俘入狱,于妻借探监送饭之机,在煎饼里夹进了小钢锉。于锉开手铐、脚镣越狱外逃,不久病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党的领导下,全体村民积极支援子弟兵,为部队抬担架、送给养、做军鞋、站岗放哨。1946“大动参”时,村里许多热血青年报名参军。他们在部队上奋勇杀敌,南征北战,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应有的贡献,有的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村仅烈士就有9名之多。
新中国成立后,下水河村人由互助组进入初级社,由初级社加入高级社,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下水河村人始终以饱满的社会主义热情,投入到生产生活中,治山治水改造自然。上世纪70年代初,深翻整平土地700余亩,改河造田300亩。1975年建水库两座,扬水站5座。2000年投资60万元,建起一座高标准的拦河水坝,坝容量12万立方,修建水渠1600米,扩浇地700亩。
“要致富先修路”,1996年村委投资15万元,硬化路面800米,建成肉食加工一条街。村委还投资10万元安装了变压器l台,线路200米,满足了广大村民用电需求。
下水河村的支柱产业是肉食加工。久负盛名的“吐丝口”香肠创始人就出自该村郑家。1979年3月,从“顺香斋”退休回家的郑元成和郑有文共召集5人,白手起家成立了“玉香斋”香肠加工厂,靠着过硬的手艺,他们的香肠味香可口,深受欢迎。头一年,就挣了两万元。在他们带动下,下水河村肉食加工越办越红火。如今全村现有联合体、个体肉食加工户70多家,生猪屠宰户50多家,从业人员700多人。所生产的枣肠、寸肠、风干肉等产品畅销大江南北。肉食加工年产量达到1200吨,其中香肠年产量700吨,年产值2600万元,年利税280万元。下水河村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个体私营经济工作先进单位,被区委、区政府命名为肉食加工专业村。
下水河村养鸡大户于来文,是市养鸡协会理事长。1987年,于来文和妻子韩继玲,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借钱上了养鸡项目,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敢想敢干。1989年起,由纯养蛋鸡向蛋鸡,种鸡和孵化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固定资产达到60多万元。后来他又投资10多万元,征地3亩多,建起了拥有30间鸡舍的种鸡场。在经营上,他注重“名牌”效益,凡是购进的种鸡种蛋,都是有关部门推荐的优良品种。他的7台孵化箱昼夜不停,孵化的小鸡供不应求。济南、淄博、泰安等地的10多个县市的用户,纷纷与他签订供货协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水河村小城镇建设也迅猛发展。目前在莱明路两侧已建起新颖别致的二至三层沿街楼近百户,并建成了规模较大的商贸综合小区、肉食加工小区和肉制品销售中心。还在村东建起了小型游乐园。1996年该村被山东省建设委员会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下水河人在致富路上大步迈进,相信不久的将来,下水河村会变得更富裕更美丽。
下水河村附近有山口东岭扬水站、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