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汶南村位于莱芜城西南约5公里,距办事处驻地2公里,村落成矩形,东西约500米,南北约800米,街道整齐划一,平坦笔直。村庄西靠尧王村,东与坡草洼为邻,南与槲林相接,北临大汶河。土地1140亩,人口1846人,是高庄街道办事处粮食主产地,也是富民强村大庄之一。东汶南,交通方便,高庄牛泉公路穿街而过,与莱新、泰莱路连接,可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据《莱芜县志》记载:明朝初年,亓姓由江苏淮阴县迁此建村,另有墓碑记有张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当时村小,都因村址在汶河南岸,取名汶南,因自然形成东西两部,皆名汶南,此村居东,故名东汶南。
据载,抗日战争时期至1955年,该村归汶南区管辖;1958年10月属高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高庄办事处;1985年11月属高庄镇;2001年10月属高庄街道办事处。
东汶南姓氏有亓、毕、耿、陈、曹、张、杨、邱、徐9姓,亓、毕、耿、陈4姓居多。他们不论迁此先后、人口多少,总是相依为命,共同在这片土地上,勤劳耕作,繁衍生息,创造着时代的文明和进步。淳朴的民风,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一代代善良、勤劳、勇敢的人们。
据《莱芜县志》载:节孝碑所记,村民亓杨氏尊老爱幼,堪称楷模。莱芜县长李钟豫曾为其撰写碑文,并在节孝碑上题字“守贞俗后”,莱芜名绅亓因培为其山屏门撰写“陶孟遗徽”匾额一块,颂扬其美德。
清朝末年,村民耿所安从山西省引进生姜,从此生姜在汶南广为播种,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1960年2月13日,中央农业部、商业部,在莱芜召开八省二市姜、蒜、葱生产现场会,会议期间,-及代表们来高庄人民公社考察东汶南大姜,以块大、皮薄、产量高、色鲜、肉嫩、辛香、味美得到与会者的好评,被列为名贵产品。从此,汶南姜销售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东汶南村主要经济收入。2000年全村生姜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总产量1300吨,大蒜种植面积达到50多亩,总产量100余吨。目前,全村已发展农产品购销户227家,在沈阳、天津等地建立20多个信息站,形成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牛姜的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东汶南村两委积极引导扶持村民发展储存和加工企业,在用地、供水、供电方面给以大力支持。1999年,帮助毕佩金o建起金舜冷藏厂,2001年6月又帮助亓玉吉建起一座库容量1000吨的恒温库,形成了农产品储存加工基地。东汶南村人杰地灵,许多爱国志士,如亓伟、耿西池等人,为祖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东汶南村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有陈丰会、亓福仁、亓守义、毕德河、耿孝文、亓学海、张桂田等同志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东汶南村有不少名胜古迹和文物遗址。村西尧王墓年深日久,墓土墓穴相离,1972年村民在墓土西南30米处取土挖出砖砌墓穴,呈油篓状,有3间屋大,砖块烧制精细,呈楔形,每块长约50厘米,厚10厘米,上头宽30厘米,下头宽20厘米。解放后随着占地用土,古墓被夷为平地。
村东100米处有唐朝宰相杜如晦墓遗址,村北有汉柏两株,树下有唐、宋冶铁遗址。两株汉柏东西并列,相距30米,根深叶茂。西边一株战争年代被-伐掉,只剩东边一株独立,至今仍枝繁叶茂,树杆高约18米,粗可两人合抱,树技有十二股权,四方展开,树冠足有300个平方,是夏日纳凉避暑佳处。树的四周堆积着很多冶铁炉渣,据说是唐、宋时期在此冶铁时所遗,所以此处又称之为“扫渣子”即烧砟地。
东汶南村人口密集,教育发达,自古崇文重教,解放前就办一所私塾,解放初有公办初级小学,由张俊廷等任教,老师教导有方,学生勤奋好学,人才辈出。20年来,就有2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战斗在不同的建设工作岗位。特别是现任莱芜市副市长的毕玉惠以及耿效华、耿效和等,还有老一辈的毕意德、田翠、耿俊卿、亓冬奎、亓法顺等同志,自学成才的毕于堂等都在各行各业做出了较突出的成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汶南村附近有五福茶旅园、皇龙冠山水乐园、小三线纪念园、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据《莱芜县志》记载:明朝初年,亓姓由江苏淮阴县迁此建村,另有墓碑记有张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当时村小,都因村址在汶河南岸,取名汶南,因自然形成东西两部,皆名汶南,此村居东,故名东汶南。
据载,抗日战争时期至1955年,该村归汶南区管辖;1958年10月属高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高庄办事处;1985年11月属高庄镇;2001年10月属高庄街道办事处。
东汶南姓氏有亓、毕、耿、陈、曹、张、杨、邱、徐9姓,亓、毕、耿、陈4姓居多。他们不论迁此先后、人口多少,总是相依为命,共同在这片土地上,勤劳耕作,繁衍生息,创造着时代的文明和进步。淳朴的民风,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一代代善良、勤劳、勇敢的人们。
据《莱芜县志》载:节孝碑所记,村民亓杨氏尊老爱幼,堪称楷模。莱芜县长李钟豫曾为其撰写碑文,并在节孝碑上题字“守贞俗后”,莱芜名绅亓因培为其山屏门撰写“陶孟遗徽”匾额一块,颂扬其美德。
清朝末年,村民耿所安从山西省引进生姜,从此生姜在汶南广为播种,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1960年2月13日,中央农业部、商业部,在莱芜召开八省二市姜、蒜、葱生产现场会,会议期间,-及代表们来高庄人民公社考察东汶南大姜,以块大、皮薄、产量高、色鲜、肉嫩、辛香、味美得到与会者的好评,被列为名贵产品。从此,汶南姜销售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东汶南村主要经济收入。2000年全村生姜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总产量1300吨,大蒜种植面积达到50多亩,总产量100余吨。目前,全村已发展农产品购销户227家,在沈阳、天津等地建立20多个信息站,形成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牛姜的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东汶南村两委积极引导扶持村民发展储存和加工企业,在用地、供水、供电方面给以大力支持。1999年,帮助毕佩金o建起金舜冷藏厂,2001年6月又帮助亓玉吉建起一座库容量1000吨的恒温库,形成了农产品储存加工基地。东汶南村人杰地灵,许多爱国志士,如亓伟、耿西池等人,为祖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东汶南村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有陈丰会、亓福仁、亓守义、毕德河、耿孝文、亓学海、张桂田等同志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东汶南村有不少名胜古迹和文物遗址。村西尧王墓年深日久,墓土墓穴相离,1972年村民在墓土西南30米处取土挖出砖砌墓穴,呈油篓状,有3间屋大,砖块烧制精细,呈楔形,每块长约50厘米,厚10厘米,上头宽30厘米,下头宽20厘米。解放后随着占地用土,古墓被夷为平地。
村东100米处有唐朝宰相杜如晦墓遗址,村北有汉柏两株,树下有唐、宋冶铁遗址。两株汉柏东西并列,相距30米,根深叶茂。西边一株战争年代被-伐掉,只剩东边一株独立,至今仍枝繁叶茂,树杆高约18米,粗可两人合抱,树技有十二股权,四方展开,树冠足有300个平方,是夏日纳凉避暑佳处。树的四周堆积着很多冶铁炉渣,据说是唐、宋时期在此冶铁时所遗,所以此处又称之为“扫渣子”即烧砟地。
东汶南村人口密集,教育发达,自古崇文重教,解放前就办一所私塾,解放初有公办初级小学,由张俊廷等任教,老师教导有方,学生勤奋好学,人才辈出。20年来,就有2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战斗在不同的建设工作岗位。特别是现任莱芜市副市长的毕玉惠以及耿效华、耿效和等,还有老一辈的毕意德、田翠、耿俊卿、亓冬奎、亓法顺等同志,自学成才的毕于堂等都在各行各业做出了较突出的成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汶南村附近有五福茶旅园、皇龙冠山水乐园、小三线纪念园、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