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家楼村位于莱城西北10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蔺家楼火车站以西。地处长埠岭,耕地1312亩,403户,1304口人。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方下保•蔺家楼”。蔺家楼村为多姓村,共有蔺、李、闫、申、马、亓、朱、刘、孙、杨、焦、许、鹿、谷15姓。据村碑记载,“先有杨家洼,后有蔺家楼”。杨姓为坐地户,其他姓氏多为明洪武初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后蔺姓成为大户并建一小楼,更名蔺家楼。
蔺家楼村解放前无一富户,土改划成分时最好的是上中农。编席为传统手工业。村民除编席、打短工、扛长活外,用麻绳头子换“洋火”的货郎挑子就有百十副。外出学艺养家糊口的也特别多,如泥工、木工、烧窑匠。每年春天青黄不接之时,很多户垒门闭户外出逃荒要饭,村民之贫穷可见一斑。
1953年全村普遍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进入高级社,1958年参加人民公社。1960年雪野水库建成后,农作物得到了自流灌溉,粮食产量有了提高,但因人多地少,温饱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在1976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方下人民公社组织万人上阵造大寨田,长埠岭得到了改造,土地整平了,小块地连成了片,昔日的丘岭薄地改造成了稳产高产田。现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近几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村民开始种植大蒜生姜,有不少户建起了温室和塑料大棚。
蔺家楼自古贫穷,过去未有读书做官之人,但出过一个机智诙谐之人外号叫“许0”的。据说,许0机智聪明,庄稼活全通,一年到头靠打短工扛长活为生。他同情穷人,仇恨为富不仁者。有一年他在鹿家堂一吴姓财主家扛活,东家吝啬很会算计,许0也算计他。东家叫他收工回家时,每一次要捎上一个秫秸。许0午饭回家时果真捎来了一个秫秸。东家生气地说: “叫你捎一个,你就捎一个?”,许0慢悠悠地说:“我捆上了十几个,后来越扛越沉,我就走几步扔一个,扔了一路,才只扛来这一个。”把东家气得直瞪眼。又有一次,许0和东家要烟抽(旱烟袋),东家让他到坡里和吸烟的人碰一袋。那天正逢方下集,东家赶集去了。许0赶到集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东家,气喘吁吁地一把抓住东家:“可找到你了!”东家吃惊地问他不在地里干活跑到集上干啥?许0一本正经地答道:“我在坡里没见到一个人,也没碰到一袋烟,就上集找你来碰了。”又把东家气了个七窍生烟。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该村村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蔺呈瑞、蔺长禄、亓增元先后被任为区长。该村有踊跃报名参军的光荣传统,在吉山战斗、瓦屋脊战斗、淮海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该村有十几人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走进蔺家楼村,虽仍像个山村,但昔日的茅草房不见了,沿方寨路两侧,有些户自己建起了楼房。电视早已普及,户户通了电话。村民的观念也在改变,经商的、搞批发的、加工服务行业的户逐年增加。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蔺家楼的面貌定会得到更大的改观。
蔺家楼村地形地貌特殊,长埠岭以东低洼处,村东西各有一条自北而南的大沟。东沟发源于本镇沟头村,流经不过5华里。房屋多建于沟边高处,酷似山村。地名、湾名也颇有趣味,地名有晾尸场、牛槽地、一里路、长长地、烟墩、石窝、凤凰膀、核桃园、桑园子;湾名有葡萄湾、滑湾子、闫家湾、饮马泉、小龙湾等。现村委办公室南面的沟(路)叫庙沟,相传过去这里建有三座庙:土地庙、关老爷庙、观音庙。现都早已无痕迹。
村民至今流传“蔺家楼,赛北京;蔺久长,假朝廷”的口碑。蔺久长何时人已不可考。据说他因违犯朝廷法律私自铸钱,事发后被斩尸首分离,家人为他造上假头,出丧时她女儿哭道:“金头银头,不是俺爹的肉头。”
蔺家楼村解放前上起学的不多,读书识字的人更少,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1945年该村首次建起了小学,教师闫登周,学生20多名,以后由于战乱灾荒,学校时办时停,1949年后才恢复了正常。先后任教的教师有马奎荣、王建章等,学生增多,分为一、二、三、四年级两个复式班。现该村在本镇中学任教的教师有12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全村共考取大中专学生100多名,有两人正读研究生。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蔺家楼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大舟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