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下泊村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下泊村隶属:通济街道
区划代码:370215003232代码前6位:370215
长途区号:0532 邮政编码:266000
车牌号码:鲁B行政级别:村

下泊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偏北2.8公里处。明永乐四年(1406),杨氏自小信村迁至此地建村,因地势低下,村西有一池塘,宛如湖泊,名村为下泊。明宣德七年(1432),董氏从牛齐埠迁来,今全村几乎全是董姓。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山南麓,是青(岛)银(川)高速公路的即墨入、出口处,蓝(村)鳌(山卫)公路穿越村北,与陈家河接壤,南近小庄,东靠宫家庄,西临兰家庄,距流亭国际机场15公里、即墨火车站12公里。现隶属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1736亩,现均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居民生活用地。

村中有纵向柏油路两条,横向柏油街道三条,村中房舍棋盘式座落在街路两侧。市内2路公交车和多条线路的小公共汽车通过村北,交通十分便利。

2003年,全村共有长住居民374户,总人口1277人,其中男性 629 人,女性 648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现有董、杨、于三个姓氏,其中董姓360户,杨姓13户,于姓1户,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1978年 农业经济总收入15万元,2001年达到2041万元,人均收入3720元。2002年, 经济总收入2360万元,人均收入4131元。2003年,经济总收入2860万元,人均收入4600元。

第一产业,1949年,下泊村有耕地1236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地瓜等。粮食亩产50公斤左右,全村农业收入1万元,畜牧饲养业及其它收入1万元。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全村耕地增加到1736亩,粮食亩产增加到150公斤。1980年开始,由于修鳌蓝路征用土地100亩,修青银高速公路征用土地500余亩,修建学校、敬老院、幼儿园等公益设施用地80亩,扩建道路、街道用地180亩,村民建房用地160亩,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第一产业连年萎缩,到2002年底已没有农业用地,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第二、三产业。

第二产业,1968年,建起村集体企业织布厂和磨房、油坊。1980年,建起村集体企业窑厂,生产红砖,安排农村劳动力50多人,年产值80万元,利税3万元。1985年,建起全村第一家私营企业--即墨市金超机械厂,投资50万元,年产值300万元左右,利税6万元,安排富余劳力30多人。2001年,建起龙海工业园,引进外资项目3个,合同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引进横联项目12个,合同利用内资达1亿元。

第三产业,1961年,该村成立供销合作社,此为该村第一个商业载体。1968年,建起为群众加工性质的磨房、油坊。1999年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到2003年底,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村民达400余人,主要集中在建筑、运输、服装、小百货、餐饮、服务等行业,年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其中经营服装的10家、商业20家、餐饮业3家、交通运输业6家、服务业10家,每户平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

社会事业 1965年,全村通电,村民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2001年该村投资12万元,进行电网改造,改善了电网老化的问题。1993年,投资12万元,挖食用水井一眼、建自来水塔,全村吃上自来水。1994年,投资12万元修出村路,并达到绿化美化的要求。1996年,投资30万元,盖村委办公大楼,改善了办公条件。

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前,下泊村群众文化教育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80%。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1955年成立下泊小学,1966年成立下泊联办中学。1991年撤点并校,下泊联中合并于即墨十六中学,校舍归下泊小学,下泊小学扩建为马山完全小学。到1994年,全村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1999年投资60万元扩建马山小学,校舍扩建到120间,可容纳600余名学生;同时,高标准、高质量配备了现代化的微机室、图书室和实验室等专业教室,教学设备达到了青岛市一类标准,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同年,投资12万元,建幼儿园,分大、中、小三个班,各类玩具齐全,可容纳幼儿100余人。到2003年,全村共有58人考入大中专院校。为活跃村民文化生活,该村建村民活动室一个、图书室一个、档案室一个,有图书2000册,订有10多种报刊杂志。村民每年自发举行的文艺演出、联欢活动均在5次以上。

医疗卫生,1949年前,全村无诊所,村民有病没钱治、无处治。1958年,建起了村合作医疗室,有医务人员2名。2003年,村卫生室归医院统一管理,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明显提高,村民有小病可以不出村、大病不误诊。

人民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年人均收入10元,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纯收入80元, 2001年人均纯收入3720元,2003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户均存款达1.2万余元。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屋,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1980年村民住房多为砖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2002年村民住房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100多户住进了二层独院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50多平方米。2003年全村拥有机动车辆168辆、彩电380台、程控电话330部,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

村庄建设,1949年,村内街道不整,没有合理规划。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村庄规划建设。1992年,在村后划出50亩土地作为楼房规划区。2003年,全村共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独院楼房100多户。村内共有主干街道5条,先后投资300余万元进行硬化,铺设沥青路面30000余平方米,新增污水管道5000米;投资40万元绿化街道6000平方米,砌排水沟4000余米。重改了村中的老河道,做到了路平河直,改变了走西南道的历史。所有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路通、水通、电通、讯通,使村庄环境整洁优美,加快了村庄城市化建设步伐。

集体福利 1999年始,该村建立起完善的村民福利制度。1999至2001年,共为村民缴纳统筹费、两工款30多万元;2001年开始,每月为210余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发生活补助金50元;自1995年始,每年为60周岁以上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1000元。每季度发给村民面粉一袋和食油等,每年供应总额价值达40万元。2002至2003年,共为村民减免各种费用达60余万元。

下泊村附近有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即墨鹤山青岛华山国际乡村俱乐部青岛蔬菜科技示范园玫瑰小镇等旅游景点,有白庙芋头金口玉芽芹菜即墨镶边即墨老酒海堤村芹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