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峪村位于钢城区里辛镇东北6公里处,距莱城25公里。东有黄崖村,西邻双口峪村,北与黄金篮村隔河相望,南与石头湾村山水相连。全村现有553户,1708口人,耕地面积2024.2亩。
双龙峪村建村五六百年来,历经世事沧桑。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龙峪揭开了新篇章。1950年底村政权成立,下设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当时有五六十户人家,社长为刘思庆。1955年村民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年成立高级社,实行“按工分配”;1958年隶属颜庄人民公社郑王庄管区,与黄崖村合并为一个单位;1979年开始分田到户,实行“人劳各半”,人均半亩水浇田,三分旱田;1982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双龙峪村村民均为汉族,以刘姓居民最多,其次为尚姓,另有李、朱、赵、池、秦、杨、苗、张八姓。历史上曾有安姓、王姓居民在此居住,但由于人丁不盛香火已断,只有“安家林”、“王家林”等墓地尚存。现在,双龙峪十姓居民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双龙峪村地势低洼,东、南方向为山,西、北方向为岭,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从村西南方向延伸,联通着外面的世界。特殊的环境,为该村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由于两条主要河流为季节河,一年中枯水期较长,而夏季河水又白白流失。1962年,双龙峪村人开始在村黄土岭上挖水渠,该水渠由东往西,绵延七华里,将村南的河水引进了庄稼地。
1964年,颜庄人民公社在黄崖村西、双龙峪村东,开始兴建黄崖水库。随之又建渡槽一座。兴建时,政府及各大队都给予大力支持,双龙峪村人更是一马当先,积极投入水库修建。一座储水2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于1965年峻工。从此,双龙峪村南1000多亩旱田变成了水浇田。1976年又兴修了桃行水库,因此不管天气多么干旱,双龙峪村的粮食也不会减产。由于水渠长年失修,渗水严重,2002年6月.由莱芜市政府王玉革率领的扶贫工作组,投资10余万元为双龙峪村铺设了1公里长的输水管道,杜绝了渗漏,提高了灌溉速度和效率。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双龙峪村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先后修建了桃行水库、马蹄沟水库及各类塘坝十几座。
1978年双龙峪村人在东北山坡上开挖了一条水渠,他们打眼放炮,开山凿石,硬是开出了一条1.5公里的水渠,与此同时,驾设引水桥一座,取名“青年桥”,矗立于山谷之中,既能引水,又能方便行人。如今的双龙峪村真正成了绿树河边映,渠水绕山行的人间天堂。
20世纪70年代,双龙峪村人积极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先后担任村书记的刘明道、李修实等人,带领全村村民开始移河造田。1972年他们在村东南垫起了十多亩良田。1973年又在村西移河造田200余亩。1974年至1975年两年间,他们将村北一片广阔的河沙地带垫上一层厚厚的黄土,移河造田东西1.5公里。当时莱钢的知识青年在队长朱兰芝的带领下,和双龙峪人一道日夜奋战在劳动工地上,手磨破了,脚起了茧子,没有一个叫苦的,没有一个喊累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虽已成为一段历史,但他们为双龙峪村建设立下了汗马之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双龙峪村人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改善生存条件。他们在村前小河上建水泥桥四座,拓宽生产路10余里。双龙峪村人在当时支部书记刘来德带领下开山凿石,用半年的时间开通了一条通往后朱山村的乡村公路。从此,后朱山村丰富的石料便源源不断地运往双龙峪村。双龙峪村人深知“要想富先修路”,1996年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全村每人集资30元,从村西下河桥到村头,修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柏油路,方便了过往群众。
双龙峪村地处丘陵地带,自古以来,都靠挑水吃饭。1993年他们在村南河边打了一眼井,铺设1200余米管道,将清清的泉水引入各家各户,从此,双龙峪告别了挑水的历史,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双龙峪村人以前世世代代靠山岭薄地维持生计,始终走不出贫穷的圈子。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人们的陈旧观念,素以勤劳能干、诚实憨厚著称的双龙峪人开始走出家门,好多人干起了建筑业,靠他们诚实的劳动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据统计,该村从事建筑业的人已达民宅200余人,好多人凭着自己辛勤的劳动和踏实的作风走上了领导岗位,十里钢城那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到处洒满了双龙峪人的汗水。
双龙峪村不断进行村庄改造,将村庄占用的大量土地让出来种植庄稼,村民们则搬至山岭薄地居住。1995年到1996年对村庄进行城市化管理,用“双”字连“山明水秀”,用“龙”字连“普天同庆”,为每一条街道取了名字,并把老村庄分别划为“康龙区”、“乐龙区”、“富龙区”、“豪龙区”四个居住区。
旧社会双龙峪村屡遭劫难,几经沉浮。清末民初,兵匪成患,残无人道的“红山血案”,就是一例。血案后,双龙峪村人又屡遭日本鬼子及汉0的侵扰,鬼子扫荡,汉0抢掠,双龙峪村环境恶化。这年秋天,颜庄的鬼子汉0包围了双龙峪村,在马蹄沟一带枪杀我抗日干部2人,当时双龙峪村的苗桂本任郑王庄乡民兵队长,与鬼子汉0进行周旋和战斗。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翻身的双龙峪村人又重新振作起来。1946年报名参加解放军的青壮年就有46人,原上海市-局干部池法佃。就是这年参军的。
1947年初,莱芜战役期间,双龙峪村人积极支前,青壮年踊跃参军。50年代初双龙峪村青壮年报名参加抗美援朝。1984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双龙峪村年仅20岁的尚根和奉命开赴前线,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自解放战争以来,双龙峪村已有6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事迹将彪炳千秋,激励世世代代的双龙峪人前赴后继,开创美好的未来。
双龙峪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1928年双龙峪20户平民集资雇佣段伦标为老师,组成了一处庄户小学,由于资金问题,1929年解散,学生-出外求学。1943年0棋山区为发动群众打开抗日局面,建立了三处抗日灰色小学,即棋山观小学、高家庄小学和双龙峪小学,尚中和为双龙峪小学教员。国特刘伯戈部队,时时大肆抓捕0、八路军,灰色小学与他们进行了周旋和斗争。1945年为发展教育事业,县上组织农村小学教员训练班,尚子良任双龙峪学校教员。从此双龙峪村有了自己培养人才的学校,校址设在村西的庙殿里。自建校以来,由于处在战乱年代中,上级党组织先后派遣苗进生、吴子修、-璞、柳林、李荣生、李化之等同志进驻双龙峪村当教员,学生来自双龙峪周围的黄金兰村、石头湾村、双口峪村,每年有学生四五十人,他们在村西的庙殿里一边开展地下工作,一边执教,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
建国后,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师资力量由以前的张红俊1人,发展到刘珍孔、刘夫德等3人,学生已达六七十人,再后来师生逐步增多,班数也逐步扩大。后来学校搬迁至村西北一个叫后湾的地方。
后湾学校是小学初中为一体的联办学校,小学5年、初中2年。1981年初中并入了郑王庄联办中学,后湾学校由于校舍陈旧年久失修,加之校舍面积小,1984年学校搬迁至村南开阔地带,自此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双龙峪学校的建设得到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原籍双龙峪村的在外人员更是关心家乡教育建设。1994年夏天,时任上海市嘉定区委组织部长的池洪臣回家省亲,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回到上海后,他动员上海市嘉定区组织部、土地管理局的党员干部为双龙峪小学捐款,1994年10月,上海市嘉定区的领导不远万里来到双龙峪村,为学校捐资3万元,并赠送29英寸彩电及放像机一台,生活及学习用品一宗。当时双龙峪村正进行校舍扩建,这笔款减轻了村民的经济压力。1996年池洪臣部长又回到家乡为双龙峪小学再次捐资5万元。上海市嘉定区领导的无私捐献,改变了双龙峪办学环境,使该校教学设备有了极大改善,学校在全区各校中率先配备了电脑,一跃成为钢城区第一批规范化学校之一。
双龙峪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成为人们理想的避暑圣地。黄崖水库优美的自然环境,可口的柴鸡和营养丰富的小野鱼吸引着周围的人们,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莱钢工人到此垂钓。
双龙峪村树木繁多,鸟语花香,1986年双龙峪村在西北河、东岭、黄沟等地栽种果树500余亩,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绿化了环境。
双龙峪正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走向美好的未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双龙峪村附近有汶源风光区、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等特产。
双龙峪村建村五六百年来,历经世事沧桑。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龙峪揭开了新篇章。1950年底村政权成立,下设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当时有五六十户人家,社长为刘思庆。1955年村民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年成立高级社,实行“按工分配”;1958年隶属颜庄人民公社郑王庄管区,与黄崖村合并为一个单位;1979年开始分田到户,实行“人劳各半”,人均半亩水浇田,三分旱田;1982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双龙峪村村民均为汉族,以刘姓居民最多,其次为尚姓,另有李、朱、赵、池、秦、杨、苗、张八姓。历史上曾有安姓、王姓居民在此居住,但由于人丁不盛香火已断,只有“安家林”、“王家林”等墓地尚存。现在,双龙峪十姓居民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双龙峪村地势低洼,东、南方向为山,西、北方向为岭,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从村西南方向延伸,联通着外面的世界。特殊的环境,为该村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由于两条主要河流为季节河,一年中枯水期较长,而夏季河水又白白流失。1962年,双龙峪村人开始在村黄土岭上挖水渠,该水渠由东往西,绵延七华里,将村南的河水引进了庄稼地。
1964年,颜庄人民公社在黄崖村西、双龙峪村东,开始兴建黄崖水库。随之又建渡槽一座。兴建时,政府及各大队都给予大力支持,双龙峪村人更是一马当先,积极投入水库修建。一座储水2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于1965年峻工。从此,双龙峪村南1000多亩旱田变成了水浇田。1976年又兴修了桃行水库,因此不管天气多么干旱,双龙峪村的粮食也不会减产。由于水渠长年失修,渗水严重,2002年6月.由莱芜市政府王玉革率领的扶贫工作组,投资10余万元为双龙峪村铺设了1公里长的输水管道,杜绝了渗漏,提高了灌溉速度和效率。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双龙峪村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先后修建了桃行水库、马蹄沟水库及各类塘坝十几座。
1978年双龙峪村人在东北山坡上开挖了一条水渠,他们打眼放炮,开山凿石,硬是开出了一条1.5公里的水渠,与此同时,驾设引水桥一座,取名“青年桥”,矗立于山谷之中,既能引水,又能方便行人。如今的双龙峪村真正成了绿树河边映,渠水绕山行的人间天堂。
20世纪70年代,双龙峪村人积极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先后担任村书记的刘明道、李修实等人,带领全村村民开始移河造田。1972年他们在村东南垫起了十多亩良田。1973年又在村西移河造田200余亩。1974年至1975年两年间,他们将村北一片广阔的河沙地带垫上一层厚厚的黄土,移河造田东西1.5公里。当时莱钢的知识青年在队长朱兰芝的带领下,和双龙峪人一道日夜奋战在劳动工地上,手磨破了,脚起了茧子,没有一个叫苦的,没有一个喊累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虽已成为一段历史,但他们为双龙峪村建设立下了汗马之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双龙峪村人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改善生存条件。他们在村前小河上建水泥桥四座,拓宽生产路10余里。双龙峪村人在当时支部书记刘来德带领下开山凿石,用半年的时间开通了一条通往后朱山村的乡村公路。从此,后朱山村丰富的石料便源源不断地运往双龙峪村。双龙峪村人深知“要想富先修路”,1996年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全村每人集资30元,从村西下河桥到村头,修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柏油路,方便了过往群众。
双龙峪村地处丘陵地带,自古以来,都靠挑水吃饭。1993年他们在村南河边打了一眼井,铺设1200余米管道,将清清的泉水引入各家各户,从此,双龙峪告别了挑水的历史,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双龙峪村人以前世世代代靠山岭薄地维持生计,始终走不出贫穷的圈子。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人们的陈旧观念,素以勤劳能干、诚实憨厚著称的双龙峪人开始走出家门,好多人干起了建筑业,靠他们诚实的劳动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据统计,该村从事建筑业的人已达民宅200余人,好多人凭着自己辛勤的劳动和踏实的作风走上了领导岗位,十里钢城那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到处洒满了双龙峪人的汗水。
双龙峪村不断进行村庄改造,将村庄占用的大量土地让出来种植庄稼,村民们则搬至山岭薄地居住。1995年到1996年对村庄进行城市化管理,用“双”字连“山明水秀”,用“龙”字连“普天同庆”,为每一条街道取了名字,并把老村庄分别划为“康龙区”、“乐龙区”、“富龙区”、“豪龙区”四个居住区。
旧社会双龙峪村屡遭劫难,几经沉浮。清末民初,兵匪成患,残无人道的“红山血案”,就是一例。血案后,双龙峪村人又屡遭日本鬼子及汉0的侵扰,鬼子扫荡,汉0抢掠,双龙峪村环境恶化。这年秋天,颜庄的鬼子汉0包围了双龙峪村,在马蹄沟一带枪杀我抗日干部2人,当时双龙峪村的苗桂本任郑王庄乡民兵队长,与鬼子汉0进行周旋和战斗。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翻身的双龙峪村人又重新振作起来。1946年报名参加解放军的青壮年就有46人,原上海市-局干部池法佃。就是这年参军的。
1947年初,莱芜战役期间,双龙峪村人积极支前,青壮年踊跃参军。50年代初双龙峪村青壮年报名参加抗美援朝。1984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双龙峪村年仅20岁的尚根和奉命开赴前线,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自解放战争以来,双龙峪村已有6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事迹将彪炳千秋,激励世世代代的双龙峪人前赴后继,开创美好的未来。
双龙峪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1928年双龙峪20户平民集资雇佣段伦标为老师,组成了一处庄户小学,由于资金问题,1929年解散,学生-出外求学。1943年0棋山区为发动群众打开抗日局面,建立了三处抗日灰色小学,即棋山观小学、高家庄小学和双龙峪小学,尚中和为双龙峪小学教员。国特刘伯戈部队,时时大肆抓捕0、八路军,灰色小学与他们进行了周旋和斗争。1945年为发展教育事业,县上组织农村小学教员训练班,尚子良任双龙峪学校教员。从此双龙峪村有了自己培养人才的学校,校址设在村西的庙殿里。自建校以来,由于处在战乱年代中,上级党组织先后派遣苗进生、吴子修、-璞、柳林、李荣生、李化之等同志进驻双龙峪村当教员,学生来自双龙峪周围的黄金兰村、石头湾村、双口峪村,每年有学生四五十人,他们在村西的庙殿里一边开展地下工作,一边执教,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
建国后,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师资力量由以前的张红俊1人,发展到刘珍孔、刘夫德等3人,学生已达六七十人,再后来师生逐步增多,班数也逐步扩大。后来学校搬迁至村西北一个叫后湾的地方。
后湾学校是小学初中为一体的联办学校,小学5年、初中2年。1981年初中并入了郑王庄联办中学,后湾学校由于校舍陈旧年久失修,加之校舍面积小,1984年学校搬迁至村南开阔地带,自此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双龙峪学校的建设得到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原籍双龙峪村的在外人员更是关心家乡教育建设。1994年夏天,时任上海市嘉定区委组织部长的池洪臣回家省亲,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回到上海后,他动员上海市嘉定区组织部、土地管理局的党员干部为双龙峪小学捐款,1994年10月,上海市嘉定区的领导不远万里来到双龙峪村,为学校捐资3万元,并赠送29英寸彩电及放像机一台,生活及学习用品一宗。当时双龙峪村正进行校舍扩建,这笔款减轻了村民的经济压力。1996年池洪臣部长又回到家乡为双龙峪小学再次捐资5万元。上海市嘉定区领导的无私捐献,改变了双龙峪办学环境,使该校教学设备有了极大改善,学校在全区各校中率先配备了电脑,一跃成为钢城区第一批规范化学校之一。
双龙峪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成为人们理想的避暑圣地。黄崖水库优美的自然环境,可口的柴鸡和营养丰富的小野鱼吸引着周围的人们,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莱钢工人到此垂钓。
双龙峪村树木繁多,鸟语花香,1986年双龙峪村在西北河、东岭、黄沟等地栽种果树500余亩,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绿化了环境。
双龙峪正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走向美好的未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双龙峪村附近有汶源风光区、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