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大峪村位于黄庄镇政府驻地东7公里处,属山岭地带,村东南有两座大山名双山,双山是汶河的发源地。山下是饮马槽,村北一公里处是鹰子山。杨家大峪村是由大峪、葛八峪、饮马槽三个自然村组成的。现有人口440人,耕地面积456亩。
据村碑记载,杨家大峪,清乾隆年间(1736年)杨氏迁此建村,因在宽而长的山峪中,以姓氏、地貌取名。
杨家大峪1945年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后几经沿革,1984年属黄庄区王家庄乡;1985年为黄庄镇所辖;1991年划归莱芜市后,为钢城区黄庄镇所辖至今。
杨家大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中,本村村民在地下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抗日,参军参战,打土豪,分田地。在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支前,1948年杨文法、杨文成两兄弟就牺牲在淮海战场上。
解放后,村民响应党的号召,联合起来办起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1958年跨入人民公社。
杨家大峪原属北通香峪村民委员会管辖。1962年与北通香峪分村,建立杨家大峪村民委员会。分村后是一穷二白,村委连一间房子都没有,村民们刚经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当时,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杨文治、副书记兼大队会计杨守深,大队长徐贞宜带领村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校,先借村民两间教室办起村小学。当时的老师找来村民一间又低又小的草房子,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伙房。有了这座小学,山村的孩子80%以上都入了学。1964年又盖起了4间教室、1间办公室。1984年双基达标时,学校迁到村下边,又盖起了5间又宽敞又明亮的教室和办公室,改善了办学条件。由于学生来源少,1994年春,杨家大峪小学和通香峪合校,办起现在的通香峪联小。由于重视教育,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他们分别工作在各个岗位上。
1971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影响到杨家大峪村,村民除了参加黄庄的“战山河”任务外,还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重点是在村下边的前后坡整大寨田。经过全村村民一个冬春的奋战,整地百余亩,使原来的坑坑洼洼、偏偏坡坡的土地,改良成既能灌溉、又能机耕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双季田。
1972年开始兴修水利,在老支书杨文治的带领下,发动全村劳动力,搬运几万个土石方,在村西边的山沟建修起了两座小型水库,能灌溉200多亩地,使原来的旱田变成了水浇地,60%的土地浇上了水。后来,杨士礼、亓永汉任书记期间,修了十几华里的乡村路,从北通香峪漫水桥经葛八峪至杨家大峪。在原书记杨士武、杨士成的带领下劈开了两座山丘,与沂源县的张左两旁峪通了路,使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杨家大峪村过去全靠点油灯照明,到了晚上全村一片黑。1980年冬架上了电缆,从此改变了没电的局面;多数人家买了电视机、录音机、磨浆机等家用电器;村里的电灌、磨面坊、油坊等相继配套使用。
杨家大峪村自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村内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承包了土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村民们并不满足现状,从1986年开始,全村村民又自发开始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
1999年至2000年冬,在村西建起了一座富民坝,蓄水2000立方米。2002年由于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连水库、河坝都干了,旱情十分严重,村党支部书记杨士成带领村民挖了一个大口井,埋地下主管道1000多米,在村东的高山上修起了两座大水池,并全部配套,水从山顶流下来,在百年不遇的大早年里,使杨家大峪村不旱,桃子、苹果获得大丰收。
杨家大峪村干群团结,民风高尚,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现在家家户户买上了摩托车、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三轮车、抽水机,还有的户买上了大汽车搞运输,大部分农民盖起了新瓦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杨家大峪村委会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办起了成人科技学校,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杨家大峪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5人,亓玉忠和段崇平是其中的佼佼者。
杨家大峪村委会自建村以来,被钢城区命名为先进党支部,书记杨士成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书记、优秀0员。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杨家大峪村附近有汶源风光区、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等特产。
据村碑记载,杨家大峪,清乾隆年间(1736年)杨氏迁此建村,因在宽而长的山峪中,以姓氏、地貌取名。
杨家大峪1945年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后几经沿革,1984年属黄庄区王家庄乡;1985年为黄庄镇所辖;1991年划归莱芜市后,为钢城区黄庄镇所辖至今。
杨家大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中,本村村民在地下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抗日,参军参战,打土豪,分田地。在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支前,1948年杨文法、杨文成两兄弟就牺牲在淮海战场上。
解放后,村民响应党的号召,联合起来办起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1958年跨入人民公社。
杨家大峪原属北通香峪村民委员会管辖。1962年与北通香峪分村,建立杨家大峪村民委员会。分村后是一穷二白,村委连一间房子都没有,村民们刚经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当时,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杨文治、副书记兼大队会计杨守深,大队长徐贞宜带领村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校,先借村民两间教室办起村小学。当时的老师找来村民一间又低又小的草房子,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伙房。有了这座小学,山村的孩子80%以上都入了学。1964年又盖起了4间教室、1间办公室。1984年双基达标时,学校迁到村下边,又盖起了5间又宽敞又明亮的教室和办公室,改善了办学条件。由于学生来源少,1994年春,杨家大峪小学和通香峪合校,办起现在的通香峪联小。由于重视教育,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他们分别工作在各个岗位上。
1971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影响到杨家大峪村,村民除了参加黄庄的“战山河”任务外,还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重点是在村下边的前后坡整大寨田。经过全村村民一个冬春的奋战,整地百余亩,使原来的坑坑洼洼、偏偏坡坡的土地,改良成既能灌溉、又能机耕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双季田。
1972年开始兴修水利,在老支书杨文治的带领下,发动全村劳动力,搬运几万个土石方,在村西边的山沟建修起了两座小型水库,能灌溉200多亩地,使原来的旱田变成了水浇地,60%的土地浇上了水。后来,杨士礼、亓永汉任书记期间,修了十几华里的乡村路,从北通香峪漫水桥经葛八峪至杨家大峪。在原书记杨士武、杨士成的带领下劈开了两座山丘,与沂源县的张左两旁峪通了路,使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杨家大峪村过去全靠点油灯照明,到了晚上全村一片黑。1980年冬架上了电缆,从此改变了没电的局面;多数人家买了电视机、录音机、磨浆机等家用电器;村里的电灌、磨面坊、油坊等相继配套使用。
杨家大峪村自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村内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承包了土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村民们并不满足现状,从1986年开始,全村村民又自发开始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
1999年至2000年冬,在村西建起了一座富民坝,蓄水2000立方米。2002年由于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连水库、河坝都干了,旱情十分严重,村党支部书记杨士成带领村民挖了一个大口井,埋地下主管道1000多米,在村东的高山上修起了两座大水池,并全部配套,水从山顶流下来,在百年不遇的大早年里,使杨家大峪村不旱,桃子、苹果获得大丰收。
杨家大峪村干群团结,民风高尚,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现在家家户户买上了摩托车、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三轮车、抽水机,还有的户买上了大汽车搞运输,大部分农民盖起了新瓦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杨家大峪村委会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办起了成人科技学校,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杨家大峪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5人,亓玉忠和段崇平是其中的佼佼者。
杨家大峪村委会自建村以来,被钢城区命名为先进党支部,书记杨士成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书记、优秀0员。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杨家大峪村附近有汶源风光区、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