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南24公里,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东1公里处,东邻莱钢股份公司烧结厂,南邻傅家桥村,西靠北城子坡村,北邻陈家庄村,面积2.562平方公里,443户,1373人。逯家庄村由北逯家庄、南逯家庄、栾家岭三个自然村组成。1989年所立村碑记载,明朝来年逯姓由淄川迁此建村,以姓名村逯家庄。《康熙莱芜县志》载:“黄山保·逯家庄”。《续修莱芜县志》载,民国初年,逯家庄属颜庄区黄山保;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归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划归逯家庄乡;1956年并为清泥乡;1958年划归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划归颜庄办事处;1985年lO月划归城子坡镇;1995年划归城子坡街道办事处,逯家庄村改为居委会;2001年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逯家庄村有东西向黑沙河和钢都大街。河南为原南逯家庄与栾家岭,系艾山山脚地;河北为原北逯家庄,为河谷平原地。整个村庄地貌南陡北缓,南部属丘陵棕壤性土,适宜栽种地瓜、棉花等农作物;北部平原属褐土性土,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总面积1870余亩。建国前农业生产设备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不高,建国后特别是在20世70年代“农业学大寨”之后,村民重点开山、围堰、平整土地,新增土地百余亩,建起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两个,大型扬水站三个,过去只种植一季的地瓜地,变成了一年两季(玉米、小麦)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由于莱钢建设规模的扩大及钢城区的建立,逯家庄村大量的土地被征用,所剩土地不足200亩,1995年村民由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目前,居民的耕种、灌溉以及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全部由居委会负担,居民的主要精力转向第三产业。
村中原有土地庙和鸡公庙,是村人为祈风调雨顺,祷佑一方平安而建。土地庙位于村西,高3米,小巧精致,毁于文革时期。走过百步三桥,鸡公庙就建在桥头,此庙建筑样式独特,四周与顶棚全部用硕大石板扣合而成,庙内供奉着大公鸡,以前遇有邪门鬼祟的事,人们就来此烧香化纸,祈求祷告。村中主要街道原有古槐若干株,1958年后,被砍伐殆尽,其中一株需三人合围,树干不高已空心,然枝繁叶茂,莲蓬如伞盖,常有孩童从树洞中爬上树顶嬉戏,毁于大炼钢铁。剩余70年代初被砍伐运去周家坡小煤窑换回几手推车煤。
为防乱世遭劫,保家护民,民国八年,大户周元恺建起宅寨,村人称“周家围子”。墙体使用石灰混以沙土夯成,高约6米,筑有5座炮楼,不均匀布于四周,南有料石砌成的寨门、悬有“巩固”二字的匾额,北边留有便门,围墙长80余米,宽70余米,内有6套料石构建的独立四合院,宅院的正房均为2层楼房,兄弟5人各居一套,另一套为小学堂。围子里面有水井、石碾、石磨等生活设施,遇有匪情,村民均可在此难。抗日战争时期,为防鬼子占为据点,抗日政府将围子墙拆除。
过去的逯家庄村,周、栾两家算是本地有名的大财主,每户不少于100大亩地,并且雇有常年伙计帮工,分别喂养驴、骡、牛等大牲口,周家还兼顾着其它商业活动(经营小杂货、瓷器、茶叶等)。村人无论穷富,居住的房子全是清一色的草坯房。不是富户住不起砖瓦房,而是缘于迷信传说而形成的一种习俗。1977年,村民刘桂平打破几百年的封建习俗,率先盖起了瓦房,搬进了新居,80年代村里百姓全部住进了砖瓦房。1996年村里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三室两厅的高标准的居民楼四座,120户居民搬进了新居。居住条件的改善,没有给逯家庄人带来什么灾难,而是幸福和美满,健康与快乐。
最初逯、阚两姓居多,后逯姓渐衰,其后裔不知所终。村中现有王、李、栾、周、阚、刘、徐、田、苗、赵、朱共11姓,村人大都性情温和,民风淳厚。逯家庄有很多人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建立了党支部,李仁笃任书记。村中先后有40人奔赴战场,4人捐躯,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由此可见村人的革命热情及英勇顽强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成立初级社,南逯家庄和栾家岭为一个行政单位,社长为田振永,北逯家庄社长为王宜新。1958年南、北逯家庄联合组成一个高级社,李胜永任党支部书记,李爱书任大队长。逯家庄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安守本分,头脑灵活,经济意识强,从过去的小手工业制作可见一斑。酱油坊主周至胜,做的酱油色浓淳香,寒冬腊月醋不结冰,建国后被寨子供销社清去当技师;糕点师傅王荣新做的糕点松软可口、香甜味美,后被颜庄食品公司聘为糕点师傅。1950年左右,王清明、李乐志做的粉皮、粉条,远销四方,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有20多户做粉皮生意,现畅销的庙子粉皮就是从逯家庄传入的。
逯家庄的工副业项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计划经济,生产队抽出一部分能人从事白铁业、电气焊加工,现已成为传统项目。80年代村里的工副业项目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大气候的影响,一些村办企业已倒闭或停产,现只剩王自新领导的固定资产达100万元的建筑安装公司和王训平领导的固定资产300多万元的线路器材厂。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村里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在钢都大街统一规划建起了6栋商居楼,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从摩托车专卖到钢材市场;从饭店酒楼到美容理发,从事个体经营户达80家,年创产值9784万元,实现利税达137.4万元。
逯家庄自建村就崇尚文明,重视教育。20世纪20年代末,县政府就在村中创办初等小学堂,附近村庄儿童在此就学。有学生30多名,教书先生为吴占振,后为桑果。抗日战争时期校址移至周家圩子。1948年创立逯家庄小学,校长栾尚选、王福新;教师有毕耜连。1958年建立逯家庄完小,周边村庄学子前来求学,张国香、李淳都、赵现成、栾兆亮在此执教。1994年村里投资60多万元,在原址重建高标准教学楼,总建筑面积708平方米,微机室、图书室、多功能室全部高标准配套。1997年8月被区政府命名为“规范化学校”。
村人尊师重教,蔚成风气。村委会审时度势,自1985年教师节始,在全镇率先实行奖教金制度,对教学成绩好的教师大张旗鼓地进行物质奖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每逢节日,居领导、居办企业及个体经营大户都带上实物及现金走访慰问师生,对教师嘘寒问暖,关怀备至。逯家庄小学教学成绩在全办事处一直处领先水平。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中考出专科以上学生53名,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的李祯笃为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学历最高者为浙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安实。
村中小河原来的石板桥不适应现代交通的需要,1988年建起了两座混凝土高架桥,往来车辆畅通无阻。1995年钻深水井两眼,盖起两座23米高的水塔,户户通上自来水。1997年村里统一安装电视闭路线,方便了群众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悠久的历史,辉煌的业绩,逯家庄人没有满足现状,正意气风发地向着更高更远更宏伟的目标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逯家庄社区附近有汶源风光区、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等特产。
村中原有土地庙和鸡公庙,是村人为祈风调雨顺,祷佑一方平安而建。土地庙位于村西,高3米,小巧精致,毁于文革时期。走过百步三桥,鸡公庙就建在桥头,此庙建筑样式独特,四周与顶棚全部用硕大石板扣合而成,庙内供奉着大公鸡,以前遇有邪门鬼祟的事,人们就来此烧香化纸,祈求祷告。村中主要街道原有古槐若干株,1958年后,被砍伐殆尽,其中一株需三人合围,树干不高已空心,然枝繁叶茂,莲蓬如伞盖,常有孩童从树洞中爬上树顶嬉戏,毁于大炼钢铁。剩余70年代初被砍伐运去周家坡小煤窑换回几手推车煤。
为防乱世遭劫,保家护民,民国八年,大户周元恺建起宅寨,村人称“周家围子”。墙体使用石灰混以沙土夯成,高约6米,筑有5座炮楼,不均匀布于四周,南有料石砌成的寨门、悬有“巩固”二字的匾额,北边留有便门,围墙长80余米,宽70余米,内有6套料石构建的独立四合院,宅院的正房均为2层楼房,兄弟5人各居一套,另一套为小学堂。围子里面有水井、石碾、石磨等生活设施,遇有匪情,村民均可在此难。抗日战争时期,为防鬼子占为据点,抗日政府将围子墙拆除。
过去的逯家庄村,周、栾两家算是本地有名的大财主,每户不少于100大亩地,并且雇有常年伙计帮工,分别喂养驴、骡、牛等大牲口,周家还兼顾着其它商业活动(经营小杂货、瓷器、茶叶等)。村人无论穷富,居住的房子全是清一色的草坯房。不是富户住不起砖瓦房,而是缘于迷信传说而形成的一种习俗。1977年,村民刘桂平打破几百年的封建习俗,率先盖起了瓦房,搬进了新居,80年代村里百姓全部住进了砖瓦房。1996年村里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三室两厅的高标准的居民楼四座,120户居民搬进了新居。居住条件的改善,没有给逯家庄人带来什么灾难,而是幸福和美满,健康与快乐。
最初逯、阚两姓居多,后逯姓渐衰,其后裔不知所终。村中现有王、李、栾、周、阚、刘、徐、田、苗、赵、朱共11姓,村人大都性情温和,民风淳厚。逯家庄有很多人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建立了党支部,李仁笃任书记。村中先后有40人奔赴战场,4人捐躯,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由此可见村人的革命热情及英勇顽强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成立初级社,南逯家庄和栾家岭为一个行政单位,社长为田振永,北逯家庄社长为王宜新。1958年南、北逯家庄联合组成一个高级社,李胜永任党支部书记,李爱书任大队长。逯家庄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安守本分,头脑灵活,经济意识强,从过去的小手工业制作可见一斑。酱油坊主周至胜,做的酱油色浓淳香,寒冬腊月醋不结冰,建国后被寨子供销社清去当技师;糕点师傅王荣新做的糕点松软可口、香甜味美,后被颜庄食品公司聘为糕点师傅。1950年左右,王清明、李乐志做的粉皮、粉条,远销四方,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有20多户做粉皮生意,现畅销的庙子粉皮就是从逯家庄传入的。
逯家庄的工副业项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计划经济,生产队抽出一部分能人从事白铁业、电气焊加工,现已成为传统项目。80年代村里的工副业项目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大气候的影响,一些村办企业已倒闭或停产,现只剩王自新领导的固定资产达100万元的建筑安装公司和王训平领导的固定资产300多万元的线路器材厂。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村里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在钢都大街统一规划建起了6栋商居楼,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从摩托车专卖到钢材市场;从饭店酒楼到美容理发,从事个体经营户达80家,年创产值9784万元,实现利税达137.4万元。
逯家庄自建村就崇尚文明,重视教育。20世纪20年代末,县政府就在村中创办初等小学堂,附近村庄儿童在此就学。有学生30多名,教书先生为吴占振,后为桑果。抗日战争时期校址移至周家圩子。1948年创立逯家庄小学,校长栾尚选、王福新;教师有毕耜连。1958年建立逯家庄完小,周边村庄学子前来求学,张国香、李淳都、赵现成、栾兆亮在此执教。1994年村里投资60多万元,在原址重建高标准教学楼,总建筑面积708平方米,微机室、图书室、多功能室全部高标准配套。1997年8月被区政府命名为“规范化学校”。
村人尊师重教,蔚成风气。村委会审时度势,自1985年教师节始,在全镇率先实行奖教金制度,对教学成绩好的教师大张旗鼓地进行物质奖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每逢节日,居领导、居办企业及个体经营大户都带上实物及现金走访慰问师生,对教师嘘寒问暖,关怀备至。逯家庄小学教学成绩在全办事处一直处领先水平。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中考出专科以上学生53名,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的李祯笃为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学历最高者为浙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安实。
村中小河原来的石板桥不适应现代交通的需要,1988年建起了两座混凝土高架桥,往来车辆畅通无阻。1995年钻深水井两眼,盖起两座23米高的水塔,户户通上自来水。1997年村里统一安装电视闭路线,方便了群众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悠久的历史,辉煌的业绩,逯家庄人没有满足现状,正意气风发地向着更高更远更宏伟的目标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逯家庄社区附近有汶源风光区、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