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桥村地处辛河路西1.5公里处,位于东营区和广饶县交界处,座落于支脉河北岸,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村前支脉河横贯东西,大桥贯通南北,北与前邵相邻。
【村名由来】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刘氏由刘营村迁到前邵村南,在支脉河北岸搭建房屋居住,始称河崖屋子。当时,支脉河上没桥,种地时人们只能趟水到南崖耕种,来往很不方便。因此,乡绅百姓便联名上报,不久政府出资修建一桥和一官道,所以人来人往比较频繁。这时,有商业头脑的百姓,便利用地理位置优越之优势,有开马车店、饭店的,也有经商做小买卖的。由于南来北往的客人多,逐渐形成了九条大路通此桥的局面。当时,因河崖屋子属邵家村所辖,人们便在支脉河桥建起后的第二年,将河崖屋子更名为邵家桥,后简称邵桥。
【人口与姓氏】邵桥村自清朝中期,由高、付、刘、张、杜、孟姓迁到此处,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初期,高、付、孟姓从邵桥村迁出,现有张、杜、刘姓居住。村子不大,三姓如一家。现有人口186人。
曾王庙清朝后期,朝政腐败,内忧外患,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震撼动摇了腐朽的清朝政府,朝廷委派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传说曾到过此处。曾国藩死后,朝廷为了标榜他捍清保皇的功绩,就在他多次经过的这条官道支脉河北崖路东,选一开阔地,由礼部拨款,修建了一座“曾王庙”,对其进行瞻仰和供奉。1937年,由于黄河发水庙宇倒塌;1968年在文革运动中,-又扒掉庙基。现在,只有一个大土台作为“曾王庙”遗址存在。
邵桥地雷战1943年10月下旬的一天,正在车李村组织民兵训练的区武委会主任齐守法同志,接到广北县委武委会主任高峰同志的一封紧急密信,信中写道:“今天傍晚,有一股‘扫荡’失败的鬼子、汉奸将从大宋向南,路过邵桥逃回炮楼,命令你马上伏击。”正巧这儿有两颗地雷,一颗八十斤重,一颗四十斤重。四个民兵抬着地雷,齐守法和张富汉带着四个民兵头前来到邵桥村,把一颗八十斤的地雷,埋到了桥东河心;四十斤的地雷埋在西崖头上的南屋东墙根下。正当人们吃晚饭的时候,突然从街上传来了一阵狗咬,接着,站岗的同志急促地跑进屋来报告鬼子已经进村了。为了保存实力,齐守法和张富汉立即带着民兵向村外转移,隐蔽在河甭崖庄稼地里。大家凑在一起?有的吸烟,有的说笑,不一会儿“轰”的一声,又“轰”的一声,随着地雷的响声,只听得村里人嚷马嘶炸了营。原来这股鬼子汉奸来到支脉河,一看桥板坏了,就从桥东无水处绕过。黑夜行军不成队形,你拥他扛地来到河心踏响了地雷,炸死炸伤鬼子汉奸四五名。后边的鬼子汉奸慌了神急忙向西崖头南屋东山墙根下躲,又踏响了第二颗,两三个鬼子汉奸又飞上了天。敌人象打惊了的老鼠葡匐在桥头上,静候了一个时辰,听听再也没有动静,才敢继续行动。敌人谁也不敢在前边开路,只好龟缩在村子里。半夜以后,鬼子害怕再遭到八路军的袭击,便命令汉奸在前面带路,心惊胆战地逃离了这块危险地带。
当鬼子汉奸在邵桥村惊魂落魄的时候,齐守法和张富汉已带着民兵来到东武村武士选的坑头上,高高兴兴地吃开了夜餐。第二天同志们来到邵桥村打扫战场,只见尸体横倒竖歪地躺在河心和西崖头上,血肉溅到墙上、屋檐上,肠子挂在树枝上,真是大快人心。
这次邵桥地雷战,民兵们出其不意地打击了敌人的威风,在清河地区震动很大。为了表彰他们,清河区《群众报》报道了邵桥地雷战的战绩,井印成连环画报发至各地。1945年4月,张富汉同志光荣地出席了渤海军区召开的民兵代表大会,在会上被评为二等民兵模范。军区杨国夫司令员亲自给他披红戴花并发给他七九步枪一支,子弹十发,手榴弹三枚,毛巾一块。
邵桥村附近有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区、华林庄园、东营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东营万象游乐园、东营龙悦湖景区(东营天鹅湖)等旅游景点,有黄河口大闸蟹、麻湾西瓜、黄河口刀鱼、史口烧鸡、三疣梭子蟹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