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埠社区居委会
村名由来 据该村《傅氏族谱》记载:傅氏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云南乌撒卫迁来建村于埠顶,名为埠上。1945年冠姓叫“傅家埠”。
政区人口
傅家埠村(含自然村金垛沟),位于街道驻地南2公里处,青岛空港路沿村北穿过,地处崂山北麓山下。东依崂山余脉尖顶山,西与夏庄街道王曹村平原地接壤;北连惜福镇地片,南与宫家村岭地相毗邻。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100亩,山岚面积1700余亩。2004年9月,傅家埠村委会改为傅家埠社区居委会,全村现共有1224户,3732人。
经济状况 2000年设立工业集聚区,占地400余亩,已引进国内外企业约17家。2003年底,村中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为10余家,饮食服务业57家,手工业加工6家,医药行业6家,运输业5家,大小车入户30余辆。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182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609万元,人均收入4961元。
社区外资工业
村居建设 村于2000年开始规划的居民小区现已完成:建起二层楼27幢,六层楼6幢,建筑面积15480平方米,共有204户村民喜迁新居。
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1987年至1989年,村投资120万多元,修筑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和三条连村路,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坑坑洼洼行路难的历史。1965年,村建起广播室。1995年,村投资56万元,建起了傅家埠小学现代化教学楼,使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村儿童入学率已达100%。1998年,村投资15万元组建起农民乐队,2002年扩建成艺术团。艺术团自编自演节目曾获市、区一等奖。村内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室,医疗条件便利。从2001年开始,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60元。根据城阳区和惜福镇街道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统筹的文件精神,全村2236人办理了投保手续,参保率占81.6%,共投入保险金额4444734元。2004年全村有1553人办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65%;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3673人,参保率100%。
社区表演艺术团
特色栏目 该村以林果为主,先后从泰安农学院和青岛农科所引进苹果、葡萄等新品种,成为水果之乡。鼎盛时期,果树种植面积达2050亩,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98%。苹果、桃、杏、葡萄等新品种多到十几种。同时,培育和推广了不少果树管理新技术,如桃、杏的人工传粉,提高结果率,果树产量成倍增长,带动了惜福镇地域果农共同创产增收。1975-1980年果品年出口量达120万余斤,在港、澳市场深受欢迎。1972年8月,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来我国友好访问,到青岛时曾来该村品尝了苹果。
傅家埠村果树试验室于1958年11月成立,1972年扩建为试验室、果树技术队、农业技术队、林业技术队。1975年建立了农业气象哨。1986年成立了果树技术学校,1998年改试验室为果树研究室,是全市第一个村级果树实验室。
傅家埠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历代名胜古迹有“半阡子”遗址、“毗芦庵”、“通真宫”为最。
“半阡子”遗址 位于村北,传说此处古代曾有过五百户人家的村落(一千户称“千户”,五百户则是“半千”),故名“半千子”,后垦为农田。遗址东西约长300米,南北约宽200米。1958年初发现该址有石锛、石斧、石锉、残石盘、双面石刀、石棒等石器,还出土陶器残片。1982年省市文物部门专家考察此址据今有6000年历史,属龙山文化。1984年被原崂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毗芦庵 原址在尖顶山以西,坐北面南而建,祀佛爷。正殿五间,两侧厢房各三间,殿内正中设大佛像,高达2米有余,为独木雕;两旁小佛像皆木雕,涂金色。院内植牡丹、丁香、海棠、玉兰等,香溢院外。前院建僧人住所、厨房及客厅。占地面积200余亩,盛期有僧百余人。院内近东厢房处有碑志,皆毁于1966年文革时期。
通真宫 位于傅家埠村南,是历来负有盛名的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庙宇之一,迄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建于汉代,祀东汉不其县令童恢,初称“童公祠”。元皇庆二年(1313年),改道教庙宇,改称“通真宫”。元延佑年间(1314-1320年)重修。
联系电话 0532-87981077
傅家埠社区附近有惜福镇景区等旅游景点。
村名由来 据该村《傅氏族谱》记载:傅氏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云南乌撒卫迁来建村于埠顶,名为埠上。1945年冠姓叫“傅家埠”。
政区人口
傅家埠村(含自然村金垛沟),位于街道驻地南2公里处,青岛空港路沿村北穿过,地处崂山北麓山下。东依崂山余脉尖顶山,西与夏庄街道王曹村平原地接壤;北连惜福镇地片,南与宫家村岭地相毗邻。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100亩,山岚面积1700余亩。2004年9月,傅家埠村委会改为傅家埠社区居委会,全村现共有1224户,3732人。
经济状况 2000年设立工业集聚区,占地400余亩,已引进国内外企业约17家。2003年底,村中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为10余家,饮食服务业57家,手工业加工6家,医药行业6家,运输业5家,大小车入户30余辆。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182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609万元,人均收入4961元。
社区外资工业
村居建设 村于2000年开始规划的居民小区现已完成:建起二层楼27幢,六层楼6幢,建筑面积15480平方米,共有204户村民喜迁新居。
居住小区
社会事业 1987年至1989年,村投资120万多元,修筑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和三条连村路,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坑坑洼洼行路难的历史。1965年,村建起广播室。1995年,村投资56万元,建起了傅家埠小学现代化教学楼,使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村儿童入学率已达100%。1998年,村投资15万元组建起农民乐队,2002年扩建成艺术团。艺术团自编自演节目曾获市、区一等奖。村内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室,医疗条件便利。从2001年开始,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60元。根据城阳区和惜福镇街道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统筹的文件精神,全村2236人办理了投保手续,参保率占81.6%,共投入保险金额4444734元。2004年全村有1553人办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65%;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3673人,参保率100%。
社区表演艺术团
特色栏目 该村以林果为主,先后从泰安农学院和青岛农科所引进苹果、葡萄等新品种,成为水果之乡。鼎盛时期,果树种植面积达2050亩,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98%。苹果、桃、杏、葡萄等新品种多到十几种。同时,培育和推广了不少果树管理新技术,如桃、杏的人工传粉,提高结果率,果树产量成倍增长,带动了惜福镇地域果农共同创产增收。1975-1980年果品年出口量达120万余斤,在港、澳市场深受欢迎。1972年8月,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来我国友好访问,到青岛时曾来该村品尝了苹果。
傅家埠村果树试验室于1958年11月成立,1972年扩建为试验室、果树技术队、农业技术队、林业技术队。1975年建立了农业气象哨。1986年成立了果树技术学校,1998年改试验室为果树研究室,是全市第一个村级果树实验室。
傅家埠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历代名胜古迹有“半阡子”遗址、“毗芦庵”、“通真宫”为最。
“半阡子”遗址 位于村北,传说此处古代曾有过五百户人家的村落(一千户称“千户”,五百户则是“半千”),故名“半千子”,后垦为农田。遗址东西约长300米,南北约宽200米。1958年初发现该址有石锛、石斧、石锉、残石盘、双面石刀、石棒等石器,还出土陶器残片。1982年省市文物部门专家考察此址据今有6000年历史,属龙山文化。1984年被原崂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毗芦庵 原址在尖顶山以西,坐北面南而建,祀佛爷。正殿五间,两侧厢房各三间,殿内正中设大佛像,高达2米有余,为独木雕;两旁小佛像皆木雕,涂金色。院内植牡丹、丁香、海棠、玉兰等,香溢院外。前院建僧人住所、厨房及客厅。占地面积200余亩,盛期有僧百余人。院内近东厢房处有碑志,皆毁于1966年文革时期。
通真宫 位于傅家埠村南,是历来负有盛名的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庙宇之一,迄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建于汉代,祀东汉不其县令童恢,初称“童公祠”。元皇庆二年(1313年),改道教庙宇,改称“通真宫”。元延佑年间(1314-1320年)重修。
联系电话 0532-87981077
傅家埠社区附近有惜福镇景区等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