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桥村简介
杨舍镇百家桥村位于城西新区西二环路西侧,地处杨舍镇最西端,频临江阴交界,属城郊结合部,2003年由原百家桥村、白鹿村、西大房村三村合并而成。全村区域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下辖3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075亩,总户数1923户,常住人口5649人,两个居民社区,外来人口居住我村约8000人。我村现有党员186名,下设13个党支部,其中非公企业支部6个。
百家桥村村名的由来,现已无法考证,但并入的白鹿和西大房两个自然村,却都有历史典故。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外出围猎,来到一片丛林,突然看见一头白鹿,正要弯弓射击,白鹿已十分敏捷地逃窜至丛林深处,吴王叹曰:好一头白鹿,从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白鹿村。
相传西大房的来历则和唐代宰相魏征有关,据传,魏征遭0臣陷害后,全家满门抄斩。所幸得有一子逃到无锡惠山,改魏姓为惠,后又来到这里置田种地,并建造了惠家分祠堂,当时西面有大房、二房,南有三房、四房和五房,西大房因此而得名。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百家桥村村民的勤劳善良,几千年来,村民辛勤耕种,丰衣足食。近年来百家桥村瞄准“构筑和谐社会,实现富民强村”这一目标,坚持一手抓发展村级工业经济,一手抓农村实事工程,做到“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使百家桥村的“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基本上实现了“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并分别获得 “省级卫生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张家港市文明村”、“苏州市实践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先锋村”“强基创新标兵村”“、“苏州市优秀校外教育辅导站”等光荣称号。
经济建设成绩斐然 百家桥村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不失时机地发展商业、私营经济和始终如一地壮大集体经济,取得了可喜的业绩。目前全村有各类企业80多家,形成以冶金、服装、化纤、毛纺、机械等为主的工业小区。2011年全村完成工业销售收入6.5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村级可用财力达542万元。2012年计划完成工业销售收入超7亿元,利税超5500万元,村级可用财力超600万元。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按照城市化的标准,不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围绕建设布局合理、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特点,先后投入700多万元把每个自然村都率先建成路宽、水清、树绿、花香、基础建设到位、文化气息浓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建了办公综合楼,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室外健身场所,并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厂房20000多平方米。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乡村文明建设。以“社区文化抓基础、农村文化抓特色、家庭文化抓普及、全民文化抓引导”为总体要求,在加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社区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多样文体活动场所,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使村民道德意识提高,村风民俗文明,加快了全村四个文明建设的步伐
民主管理得到加强。 切实抓好村务公开,完善村务公开管理制度。村财务收支、农副工总产值、工业销售收入、技改投入、农民人均收入递增幅度、生育计划安排、土地征用、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父母奖励,最低生活保障等全部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原白鹿村,坐落在蔡港河上,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民国八年(1919年)重建。该桥是花岗石三孔石板桥,全长24.8米,高3.6米,东西走向,桥面采用两条花岗岩分列两边,中间用横条花岗石,按纵联并联形制,1998年,太平桥被公布为张家港市文物保护单位。桥连接起了江阴和张家港,桥的那头是江阴华西村,这头是我们百家桥村。这座古桥东面很早以前是繁华的商业街,有粮铺、杂货铺、药铺等商店,以前非常的兴旺,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动人心弦的故事,曾经为当地的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太平桥斜侧,能隐约看到支撑桥梁的南北侧有一副对联,南侧是“人杰地灵慈善业”,北侧是“年丰民乐太平时”。
百家桥村附近有张家港凤凰山景区、暨阳湖生态园区、永联小镇、张家港香山景区、张家港市环城河水利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常阴沙大米、凤凰水蜜桃、苏州松鼠桂鱼、高庄豆腐干、鹿苑鸡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