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榛子乡石柱村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石柱村隶属:榛子乡
区划代码:420526202205代码前6位:420526
长途区号:0717 邮政编码:443000
车牌号码:鄂E行政级别:村
石柱村相关网站:
  榛子乡石柱村位于兴山县榛子乡东南部,国土面积45.8046平方公里,大山连绵,纵横交错,山高林密,八山一水一份田,因在三岔河半坡有一对自然生成的高十余丈,方圆三十多丈的石柱,这对石柱相距很近,挺拔秀丽,风景独特,像一对孪生兄弟,傲然屹立在半山腰,永不分离,原青龙口周围都能目睹此景,当地闻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属青龙公社第七大队,九十年代与八大队合并为青龙口村, 2000年村级合并时,青龙口村、郭家台村、大土坪村三组、高峰村五组合并成一个村,因这对石柱基本处于该村中心地带,故将该村命名为石柱村。
   该村共三个村民小组,183户,588人,是一个较为偏僻的小村。东与水月寺镇后坪林场相连,南与榛子乡青龙村大土坪为邻,西与榛子乡幸福村林家崖接壤,北与保康县北水河相接。最低处小两河口海拔710米,最高处田家坡文家尖海拔1830米,。该村沟壑纵横,山高林密,地薄人稀,耕地面积仅1621亩,全村河流呈“羊叉把”之势,把全村地形大体分为三大片之隔,石柱淌一片、郭家台一片、青龙口一片。全村大山主要有黑梁山、文家尖、黄莲山、鸡公尖等大山峰。全村河流资源丰富,有三处河流源头,一处源头自青龙口半山腰岩洞喷出,一处来自刘家沟,在青龙口汇合向东,一处发源于黑梁山由石沟子向南,三条河流向东南汇入门家河,进入孔子河,成为长江香溪河支流之一。
   该村具有丰富的林竹、水能、磷矿自然资源。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张开义三兄弟利用丰富的毛竹资源和山间溶洞的自然瀑布作动力,制作水车,加工火纸(土纸)、手捻根香、签香,后改作“古连纸”,解放后70-80年代销售较旺。该村山林茂盛,林木蓄积量大,二十世纪,农民开发林业林地资源,发展香菇、木耳、药材,维持生存,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七十至八十年代开发松杂木使林业一度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九十年代农民引进食用菌袋料小棚栽培技术,采取山林间伐抚育,规模稳定在10万小袋左右,农民不断持续增收。水能资源丰富,该村三条河流水能蕴藏量达7000千瓦,70年代榛子区委组织民工建勤,新修了150千瓦的青龙口水电站,年发电量达65万千瓦时,一度成为榛子乡唯一的供电发电站,90年代后在门家河新建了电站,使榛子乡与大网联网供电。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郭家台、刘家沟、石柱淌等地,与后坪磷矿带相连,蕴藏量较大,开采前景较好。

   改革开放前,该村靠种粮为生,靠天吃饭,村级公路也只有从古家淌林家崖至青龙口公路。改革开放后,全村人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努力打拼,社会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修了3条公路,通了电,通讯逐步便利,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上升。2010年,经济收入达到了373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达到3479元,形成了以粮食、畜牧、烟叶、食用菌、务工为主导的多种产业齐抓的格局,电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十至九十年代,刘家沟、九里匾、郭家台相继通车,2004年从林家崖至青龙口铺筑了水泥路。2008年建设了村委会办公楼,成了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民有了自己的集体活动场所。通讯上实现了移动、联通、电信全覆盖。98%的群众参加了新农合,特困群众享受了农村低保,适龄儿童100%入学,彩电、摩托车、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农民生活逐步向小康水平迈进。
   该村发展上仍然面临很多困难,部分农户仍然维持着传统的生产模式,经济收入以单一的产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水泥路通村未通组,农民出行仍不够方便,产业收入不够稳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因病因灾因学随时出现返贫现象。
   该村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仿古纸厂、青龙口瀑布、仙人桥、天然石柱、刘家沟石门等景点山青水秀,景色优美,是夏季避暑的圣地。旅游农家乐、水电磷矿开发、林特综合发展远景宏伟。未来的石柱村人民将依靠丰富的山林、水电、磷矿、旅游资源大抓开放开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富饶的明天,成为鄂西兴山县一道靓丽的风景。
  

  石柱村附近有昭君故里朝天吼漂流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高岚风景区万朝山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点,有兴山杨鱼兴山石蛙兴山白茶兴山脐橙昭君眉豆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