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湾村位于镇东南部,白河南岸。东与韩营村相望,南与元帅村接壤,西依南樊公路,北临新南村。素有“三边”之称(街边、路边、河边),村庄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为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85亩,人均1.6亩。
人口民族 村委会辖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652户,2585人。其中:男1312人,女1273人;汉族2579人,回族5人(1968年由新甸铺镇迁入),壮族1人(1966年由广西婚嫁此地)。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1%,初中文化程度75%,高中文化程度2%。有白、熊、魏、马、孙、张、程、聂、李、肖、翟、来、郭、黄、詹、宋、刘、胡、庞、陈、田、高、司、王、何、韩、杨、骆、韦、乔、艾、母、吕、海、胡、邹、尹、杜38个姓氏。
自然状况 白湾村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平坦。村东为黄壤河沙土,有1284亩;村西为粘土,有2996亩;村庄沟、路、渠占地1100亩。境内水、沙资源丰富。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04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6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9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花生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棉花亩产70公斤,花生亩产225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建有养鸡园区1000亩,拥有千只以上规模养鸡场160余个,年产鲜蛋300吨。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现有四旁树木3500棵。
村有拖拉机150台,其它机械100部,机械总动力2450千瓦。
村有油路三条,总长5000米。
村有机井62眼,有效灌溉面积3700亩。
村民外出打工人数583人,人均收入80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42间,教师1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与合作医疗。
村有广场一处,占地8000平方米,有农民书屋5间,藏书5000册。
村有敬老院一所,房舍35间,住院老人50名。
村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村民有电视机150台,电话60部,手机50部。
村修沼气池178个。
白湾村附近有新野凤凰山遗址、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邓禹故里、新都故城、汉议事台等旅游景点,有新野甘蓝、南阳玉器、板面、新野张飞板面、新野三国臊子等特产。
人口民族 村委会辖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652户,2585人。其中:男1312人,女1273人;汉族2579人,回族5人(1968年由新甸铺镇迁入),壮族1人(1966年由广西婚嫁此地)。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1%,初中文化程度75%,高中文化程度2%。有白、熊、魏、马、孙、张、程、聂、李、肖、翟、来、郭、黄、詹、宋、刘、胡、庞、陈、田、高、司、王、何、韩、杨、骆、韦、乔、艾、母、吕、海、胡、邹、尹、杜38个姓氏。
自然状况 白湾村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平坦。村东为黄壤河沙土,有1284亩;村西为粘土,有2996亩;村庄沟、路、渠占地1100亩。境内水、沙资源丰富。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04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6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9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花生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棉花亩产70公斤,花生亩产225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建有养鸡园区1000亩,拥有千只以上规模养鸡场160余个,年产鲜蛋300吨。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现有四旁树木3500棵。
村有拖拉机150台,其它机械100部,机械总动力2450千瓦。
村有油路三条,总长5000米。
村有机井62眼,有效灌溉面积3700亩。
村民外出打工人数583人,人均收入80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42间,教师1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与合作医疗。
村有广场一处,占地8000平方米,有农民书屋5间,藏书5000册。
村有敬老院一所,房舍35间,住院老人50名。
村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村民有电视机150台,电话60部,手机50部。
村修沼气池178个。
白湾村附近有新野凤凰山遗址、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邓禹故里、新都故城、汉议事台等旅游景点,有新野甘蓝、南阳玉器、板面、新野张飞板面、新野三国臊子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