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三年(1370年),山西陈姓移民入济,择居于轵城东南之绿水环绕处。此地,峻岭东去绵延,往南渐高。因村居岭前,取名岭头。“岭头”又为东太平水之源头”。清代年逢正月初九,东起源沟,西到东留养,东太平水一带几十个村庄,抬上百座神像,齐聚于西轵城圪塔庙前,游村巡街,隆重庆祝玉皇大帝生日。届时,岭头“老关爷”在前,遇障排除,逢阻通途,故轵城人又称其“领头”。明末清初,张、赵、段、翟等姓氏相继迁入,皆据岭沿河居住,形成张圪塔、东地、南院、南窑、大岭头(又名大庄)、西坑、西地、小岭头(又名后地)等自然村落,统一为岭头村。
岭头村位于轵城镇政府驻地东南部6公里之丘岭地带。东邻柏林、庚章村,西隔河与齐庄村相望,南至背坡村,北和南李庄接壤。4个居民组,148户,545人。村域面积9.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800余亩。
岭头人自古崇文重教。1951年,村民捐资出物建西大教室(跨度7米)5间,北教室12间。1952年,成立郭庄乡第一个高级班,学生50余人,遍及南郭庄、背坡等周边十几个村庄。1975年,成立初中,扩建东教室8间。1979年,划拨土地,联合南河口、南郭庄、南李庄等村建育才学校(村保留小学1—4年级)。1990年,集资办学,建教学楼一幢。2004年,学校合并到中王村。岭头村建校53年,以教知识、授道理、育人才而名噪一方。
岭头村岭地望天收,沟下水空流。1954年,济源县政府组织岭头、南郭庄、齐庄等村于西沟筑坝,合建郭庄水库。水库最大坝高22米,坝顶高程186米,长60米,水容量30万立方米,自流渠灌溉土地400余亩。1969年,在村西水库建大型排灌站一座,修2000米大渠一条,灌溉土地200余亩。1970年,高压线架通,设水利变电站。1972年,九干渠通水,在村南最高处干蛋场,建水容2万多立方米的蓄水池。1990年以后,各居民组分别在郭庄水库、赵庄水库的大渠上架设水泵,并利用东沟地形,筑土坝一座,架管道千米,排水上岭,90%以上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田。2010年,岭头村荣获“济源市农田水利建设先进村”称号。2013年,在村西水库增加6吋水泵一台,完成地埋管道千米,新增旱涝保收田260余亩。2015年止,岭头村先后完成两期农田改造工程,增设300千伏变压器2台。
1994年,岭头村新农村建设拉开序幕,被列为轵城镇第二批小康达标村。1997年,投资20余万元,打深井1眼,各家户自来水架通,村民幸福指数提高。2000年,投资40余万元,修水泥路3000余米(北通移民路),并植道旁树树百株,告别了出行难。2003年,招商引资600余万元,打造龙泉生态园。2006年,新建村委办公大楼(6间)、文化大院和篮球场,配置健身器材数十件。2007年,改厕排污,建沼气池。2009年,岭头村先后获得“济源市生态文明示范村”、“济源市村容村貌整治先进村”、“济源市绿色家园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2013年,投资60余万元,硬化大街小巷,主道路架设路灯。村内合作医疗所、文化室、图书室、活动中心、小广场、小公园等一应俱全、岭头村务农的耕田种地,养殖猪牛,种植瓜菜,各显致富身手。
岭头村是河南省生态文明村,是济源市精神文明先进村和济源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村有龙泉生态园,春可赏花,秋可摘果,能垂钓、能体验农家生活,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岭头村附近有济源大明寺、佛山寺大殿、赵衰墓、五龙口、济源黄河三峡等旅游景点,有天坛砚、寺郎腰大葱、济源冬凌草、济源盘砚、济源玉皇李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