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城郊乡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城郊乡隶属:郸城县
区划代码:411625200代码前6位:411625
长途区号:0394 邮政编码:466000
车牌号码:豫P行政级别:乡
人口数量:约6.5万人人口密度:812人/km2
辖区面积:80平方公里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刘双庙村~201镇中心区
刘双庙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张庄村~202镇乡结合区
张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黄庄村~203城乡结合区
黄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曹英庄村~204城乡结合区
曹英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冷庄村~205镇乡结合区
冷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王楼村~206镇乡结合区
王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谷集村~207镇乡结合区
谷集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杨集村~208镇乡结合区
杨集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屈庄村~209镇乡结合区
屈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薛庄村~210城乡结合区
薛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时洼村~211城乡结合区
时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杨楼村~212城乡结合区
杨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詹庄村~213城乡结合区
詹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陆庄村~214城乡结合区
陆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北孙庄村~215城乡结合区
北孙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罗寨村~216城乡结合区
罗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梁庄村~217城乡结合区
梁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袁武营村~218城乡结合区
袁武营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马侯庄村~219村庄
马侯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曹董庄村~220村庄
曹董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郸城县城郊乡位于郸城县城周围,内与县城环形接壤,外于10乡镇相连,交通十分便利,东临105国道和京九线, 西靠京广线,北临陇海线, 南临公路、漯双公路纵横其中,郸石公路穿境延伸,110千伏变电站座落境内。全乡辖27个村民委员会,120个自然村,249个村民小组,64506人,14782户, 74349亩耕地,面积80平方公里。

全乡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1989年以来,与省农科院等单位联合,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 1995年建成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3000亩,小麦种植全部达到良种化平均单产达到452公斤。1997年以来,连年被河南省列为农业综合开发乡,农业综合开发面积39000亩,促进和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井配套,兴修水利工程、旱涝保收高产示范田面积达到五万亩,保证了粮食的稳产增产,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之一。推广了一年三至五 熟种植模式,调整了农业科技结构,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达40:60。

该乡建立7个蔬菜生产示范园区,发展高科技JRC大棚800个,日光温室150座,辐射带动陆地莱种植,面积达 20000亩,成为蔬菜乡的雏形。新建占地40亩规模的“郸城县蔬菜批发市场”,日均成交量40吨,成为全县蔬菜生产内销外连的市场纽带,被誉为豫东“小寿光”,并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该乡发展专业村7个,成立了“365养殖服务公司”,日日有信息,天天有服务,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销售的产、供、销模式。法古寺黄牛交易集贸市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黄牛生产的发展,而且涌现了一批养牛专业大户, 品种吨子牛的饲养量每日俱增, 而且为肉牛屠宰户,找到了固定购买市场。发展规模养殖场218个,养殖专业户5600户,其中养殖大户2080户,年出栏生猪44600头, 其0栏三元商品肉猪35000头,成为我市生猪供港、澳、沪商品猪生产基地,家禽饲养量15.9万只,每年向社会提供鲜蛋1052吨。

河南省金星啤酒集团郸城有限公司十万吨规模的啤酒生产量投资1.2亿元,成为我县引资企业的一名“旗帜”;金鑫造纸厂投资1.6亿元;康鑫药业公司投资3千万元,这些引资企业在我乡落户,为我乡乃至全县财政收入注入新的活动。全乡新发展规模企业136个,主要是金属制品、水泥予制、塑料制品、 电线电缆、防水材料、造纸、运输、食品、药业、建筑建材、饮食服务等,乡镇企业产值达3.0688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而且带动了我乡小城镇建设。

社会各项事业兴旺发达,全乡拥有中、小学教师825名,其中大专以上的274名, 中专以上的376名,先后投资500万元兴建了城郊一中、城郊三中两所教学楼,有12个村民委员会兴建了小学教学楼,全乡中小学教学仪器和设施配套达到“普九”标准,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进入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率为99.8%。乡村办起了科技文化大院,农业的科学文化水平迅速提高。新建三级油路21公里,结合省、县级公路贯通,全乡21个行政村已达到村村“通油路”。乡村办起了敬老院和幼儿园,乡敬老院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