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狄邱乡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狄邱乡隶属:临漳县
区划代码:130423200代码前6位:130423
长途区号:0310 邮政编码:056600
车牌号码:冀D行政级别:乡
人口数量:约2.76万人人口密度:777人/km2
辖区面积:35.5平方公里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东狄邱村~201乡中心区
东狄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详细]
双庙村~202村庄
双庙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北漳村~203村庄
北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东申村~204村庄
东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郝王村~205村庄
郝王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袁村村~206村庄
袁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后村村~207镇乡结合区
后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西申村~208村庄
西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冉店村~209村庄
冉店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贾村村~210村庄
贾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前野郭村~211村庄
前野郭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后野郭村~212村庄
后野郭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后庄村~213村庄
后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西狄邱村~214乡中心区
西狄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详细]
张村村~215村庄
张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牛村村~216村庄
牛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邓庄村~217镇乡结合区
邓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北孔村~218村庄
北孔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北杜西村~219村庄
北杜西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王庄村~220镇乡结合区
王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北杜东村~221村庄
北杜东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狄邱乡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千米。面积35.5平方千米,人口2.76万人(2002年)。辖21个行政村,乡0驻东狄邱村。

据《临漳县志》记载,唐武则天时,狄仁杰任大名府按抚使,封狄梁公。狄死后曾丘于此地,故名狄丘。丘东为东狄丘,丘西为西狄丘。北宋叫狄丘。清乾隆三十六年,知县周元谦改狄邱为东、西二狄安,光绪年至今为东、西二狄邱。

1961年设狄邱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35.5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北孔村、北张村、郝王村、后野郭、双庙、东申村、元村、前野郭、东狄邱、西狄邱、后庄、牛村、张村、冉店、北杜西村、北杜东村、西申村、北贾村、邓庄、王庄、后村21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辖21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

东狄邱、西狄邱

东狄邱耕地面积3776亩,农业人口1883人。

西狄邱耕地面积3308亩,农业人口2465人。

白家集

白家集位于东狄邱南侧。据查,清初,此村有一名士叫白朔,字汉公,很有声望,以其名氏起名白家村。后此村成为集市,又改名白家集。至今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仍为集日,名曰“花集”。现此村属东狄邱辖。

后村

后村历史悠久。据王国良《长城考》记载,东汉初年为防御外族入侵,设十里一堠。堠为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在堠的遗址上定居,故名堠村。北宋此村叫堠村,清咸丰年有东堠村,后演变为后村。后村现有耕地1311亩,农业人口1107人。

王庄

明初,王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王家庄。清乾隆年以来皆为王家庄,后简化为王庄。王庄耕地面积2627亩,农业人口1821人。

邓庄

明初,邓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邓家庄。清乾隆年以来皆为邓家庄,后简化为邓庄,邓庄耕地面积2090亩,农业人口1682人。

小王庄

小王庄位于邓庄南侧。据《王氏家谱》记载,王姓从理王屯迁此定居,取名小王庄。现该村属邓庄辖。

北贾村

明初,贾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贾家村。清乾隆年以来皆为贾家村,后简化为贾村。现为北贾村。北贾村现有耕地1502亩,农业人口1088人。

西申村

明初,申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申家村。因此村在西,后改名为西申村。西申村现有耕地521亩,农业人口396人。

北孔村

明初,孔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孔家村。因此村在北,故称北孔家村。后简化为北孔村。北孔村现有耕地2413亩,农业人口1654人。

小庄

小庄位于北孔村西侧。明初,孙姓从-县迁此定居,因人口少,取名孙家小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谷家小庄。清咸丰年为谷小庄,光绪年为谷家村。后演变为小庄。此村属北孔村辖。

张家村

明初,张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张家村。村名沿用至今。张家村现有耕地1692亩,农业人口1172人。

牛村

明初,牛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牛家村,后简化为牛村。牛村现有耕地836亩,农业人口627人。

冉店

明初,冉姓从-县迁此定居,因该村临通往旧县城(今杜村乡小庄)的大道,开店的多,故名冉家店。清乾隆年为冉家店,后演变为冉店。冉店现有耕地1323亩,农业人口796人。

后庄

狄邱村北曾有一寺院。明初,从-县迁来几户居民在寺院之北定居,故名后庄。该寺院已于1950年改建为学校。后庄现有耕地660亩,农业人口435人。

北杜村

清咸丰年为北杜村庄,光绪年为北杜村,村名沿用至今。北杜村分为两个行政村:北杜东村现有耕地1926亩,农业人口1650人;北杜西村现有耕地1884亩,农业人口1689人。

北张村

北张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北宋时叫张村,明嘉靖年仍之。清咸丰年至今为北张村。因在张村集之北,故名北张村。北张村现有耕地1908亩,农业人口1387人。

双庙

明初,从-县迁此定居的人在村里修了两座庙,故村名叫双庙。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双庙村。清咸丰年为中双庙、西双庙。光绪年至今为双庙村。两座庙原位于村中间,将村分为东、西两部分,50年代因修临柳公路而拆除。双庙现有耕地1751亩,农业人口1242人。

前野郭、后野郭

古时,外城叫郭。临漳旧县城(今杜村乡小庄)在野外建郭时,此村建于郭下,故称野郭。明正德年为野郭屯。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陈家野郭、李家野郭、邢家野郭。清光绪年为陈家村(即北野郭)、邢家村(即邢家野郭)、李家村(即李家野郭)。现为前后二野郭。

前野郭现有耕地2064亩,农业人口1028人。

后野郭现有耕地1789亩,农业人口906人。

东申村

明初,申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申家村,后简化为申村。1982年3月2日改为东申村。东申村现有耕地1690亩,农业人口903人。

北袁村

明初,袁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袁家村,后简化为袁村。1982年3月2日改为北袁村,北袁村现有耕地1068亩,农业人口656人。

郝王村

郝王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叫王村。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为王村屯。据《郝氏宗谱》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郝姓先祖迁此定居后,逐步演变为郝家王村。1960年简化为郝王村。

郝王村耕地面积3039亩,农业人口2030人。

岳家庄

岳家庄位于郝王村东侧,原来两村只有一路之隔,现已成为一体。据查,岳姓来此定居后取名岳家庄,现和郝王村为一个行政村。

三陶王村

三陶王村位于双庙村东、东申村村北。此村历史悠久,北宋即有此村,叫王村。据传,明初三户陶姓迁此定居,取名三陶王村。清咸丰年至民国时期为三陶王村。后因战乱陶姓外迁。王姓也陆续外迁他村。40年代末,最后一户王姓也迁居东申村,村庄逐废,现该村遗址犹存。

赵家庄

赵家庄位于郝王村村南一华里处。此村历史悠久,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赵家庄。清光绪年《临漳县志》记载也有赵家庄。清末民初居民陆续外迁他村,村庄逐废。今赵家庄遗址犹存。

三皇庙、铁炉村

据查,明永乐年间,村西有座庙,庙内有天皇、地皇、人皇三尊铁铸神像,因此村名称三皇庙。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三皇庙,村名沿用至今。

清咸丰年以来且有铁炉村,此村在三皇庙南侧,现和三皇庙形成一体,为一个行政村。三皇庙现有耕地2045亩,农业人口980人。

梁庙

明初,梁姓从-县迁此定居后盖了两座庙(关帝庙、奶奶庙),村名遂称梁家庙,简称梁庙。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梁家庙,村名沿用至今。梁庙现有耕地838亩,农业人口542人。

奶奶庙

据查,明代该村西头曾建一庙,庙里有两个神像:一个叫大奶奶,一个木奶奶。群众称此庙为奶奶庙,故该村以此庙而得名。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奶奶庙,村名沿用至今。奶奶庙现有耕地2806亩,农业人口1765人。

白龙庙、段家村、孟家村

据传,明代此处有东郭村、西郭村。后来漳河发大水,冲来一个木质白色龙头,两村人迷信是龙显灵,就合建一座白龙庙。从此两个村合并,改名白龙庙。

清咸丰年、光绪年至民国时期有段家村、孟家村,二村在白龙庙东侧,现和白龙庙形成一体,为一个行政村。白龙庙现有耕地1423亩,农业人口825人。

刘路口、小申村

据查,明初该村西头为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十字路口,因刘姓居多,故取村名为刘家路口。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刘家路口,后简化为刘路口。村名沿用至今。

刘路口南侧有小申村,两村原只隔一条路,现已形成一体,和刘路口为一个行政村。

刘路口现有耕地1496亩,农业人口843人。

张路口

据查,明代该村是交通要道路口,有3个马车店,因张姓居多,故村名为张家路口。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张家路口,村名沿用至今。后简化为张路口。张路口现有耕地936亩,农业人口572人。

0临漳县工委第一任-李亭(1938年8月任职)为张路口村人。

黄开河

据碑文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县城南15里许,村名开河。后因黄姓居多,故村名改为黄开河。清咸丰年为黄开河庄,光绪年为黄开河。村名沿用至今。黄开河现有耕地2107亩,农业人口1220人。

李家寨

明初,李姓从-县迁此定居,取村名为李家村,后简化为李村。1982年3月2日改为李家寨。李家寨现有耕地652亩,农业人口347人。

木锨刘

据查,此村原名刘氏屯,以生产木锨出名,后人称之为木锨刘村,清咸丰年以来村名沿用至今,后简化为木锨刘。该村现有耕地1667亩,农业人口896人。

许村

明初,许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许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许家村,村名沿用至今。后简化为许村。许村现有耕地1128亩,农业人口688人。

徐村

明初,徐姓从-迁此定居,取名徐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徐家村,村名沿用至今。后简化为徐村。徐村现有耕地1204亩,农业人口680人。

西花佛堂

据明隆庆六年庙碑记载,元末干戈扰攘,此乡久虚无人。明初程、李二氏自-迁居此乡,率众在古寺遗址上重建殿宇,内雕石质花佛,名曰“花佛堂”,村随庙得名。此村位于庙西,故名西花佛堂。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西花佛堂,村名沿用至今。庙宇已于50年代改建为学校。西花佛堂现有耕地2559亩,农业人口1570人。

刘江堂

据传,元朝该村刘江、刘海兄弟二人在朝居官,为光宗耀祖,在村修一家庙。信佛后,将其家庙改为神庙。因庙南临滏水,为庙取名镇河堂。此村刘姓居多,改村名为刘江堂。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刘江堂。村名沿用至今。刘江堂现有耕地627亩,农业人口381人。

花王村

据查,此地原位于临漳旧县城东门外。明初,王姓迁此,善于种花,取村名为花王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花王村。村名沿用至今。花王村现有耕地801亩,农业人口500人。

南孔村

明初,孔姓从-县迁此定居,取名孔家村。因此村在南,故称南孔家村。后简化为南孔村。南孔村现有耕地1365亩,农业人口805人。

武家堂

据查,明代此村西头有个菩萨庙,群众称庙堂。庙东武姓居多,因此取村名武家堂。清咸丰年为武家堂,村名沿用至今。

孔家店

据查,明初,从河南开州(今濮阳)至河北彭城的大路由此通过,孔家开店在此定居,故取村名孔家店。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孔家店,村名沿用至今。

齐家店

据查,明初,从河南开州(今濮阳)至河北彭城的大路由此通过,齐家在此开店定居,故取村名齐家店。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齐家店,村名沿用至今。

武孔齐

武家堂、孔家店、齐家店三个自然村已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取村名为武孔齐。该行政村现有耕地1648亩,农业人口857人。

郭家堂

明初,郭姓从-县迁此定居,建一祠堂,故村名为郭家堂。清咸丰年为郭家堂,村名沿用至今。郭家堂现有耕地1709亩,农业人口1309人。

海岛寺

据查,明初,这里修了一座寺院。寺院地势高凸,周围地洼,形似海岛,故取名海岛寺。村以寺得名。清咸丰年为海岛寺,村名沿用至今。海岛寺现有耕地528亩,农业人口552人。

东明古寺、西明古寺、新明古寺

据查,这里原有一座寺院,叫“明古寺”。明初从-迁来之民在寺院附近定居,村以寺得名,曰明古寺。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明古寺,村名沿用至今。

东明古寺因在寺东而得名。该村现有耕地1477亩,农业人口1144人。

西明古寺因在寺西而得名。该村现有耕地912亩,农业人口887人。

1956年漳河发大水,西明古寺西头居民的房屋被冲毁,当时有三分之一农户搬迁村北定居,1982年3月2日命名为新明古寺。

新明古寺现有耕地681亩,农业人口716人。